和紙,泛指日本各類以手工方式抄造而成的紙張。傳統的和紙均采用楮等植物柔軟的韌皮為主要的造紙原料。近些年來,一些以木漿為主要原料的紙張因其手感和傳統的和紙相似,也被稱作和紙。
在日本學習期間,筆者曾赴著名的美濃和紙的誕生地,位于岐阜縣的“美濃和紙裡會館”,有幸觀看并親自體驗了日本手工藝人抄造和紙的全過程。現整理成篇,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日本和紙
和紙的特性與機制紙相比,和紙具有以下優良的特性:
1、撕裂度、耐折度很高。下圖比較了楮紙、三桠紙、雁皮紙與機制紙(複印紙)的撕裂度、耐折度大小的相對值(無單位);2、該紙的耐久性強,可長期保存,不變色,不易老化,這是由于和紙呈中性,抗氧化能力強的緣故;3、濕強度高,即使是潤濕的狀态下仍可貼附于球狀表面上;4、透氣性好;5、透明;6、紙的正面與背面呈現出不同的感觀。
和紙的原料
出于曆史原因,可用作和紙的生産原料種類比較固定,多利用植物柔軟的韌皮纖維。最常見的原料有如下4種:
1、楮。生長于日本東北的秋田及九州南部等廣大地區。楮皮紙強度較高,常用作日本式房屋的拉窗、拉門、紙隔扇、裱紙及版畫用紙等。
楮
2、雁皮。生長于日本中部的靜岡縣及九州。雁皮纖維在和紙原料中最細且短,呈半透明狀,有光澤。厚的雁皮紙可用作高級裱糊紙,薄的可用作修複紙。
3、三桠。原産于中國,江戶時代傳入日本,纖維的特征是細而短,有光澤,可用作書法用紙,多為8裁規格。
以上3種原料中,雁皮和三桠都是藥用植物,不會有蟲蛀現象。
4、馬尼拉麻。由東南亞引入,其纖維長,強度較高,常作楮的輔助原料或其代用品。可抄造紙帶、紙條及封條紙。
和紙的抄造在抄造方法上,有“流抄法”與“滞抄法”之分,采用“流抄法”抄造出來的和紙是由多層紙複合而成,和紙多用此法抄造。采用“滞抄法”抄造的和紙一張就是一層,結構單一,此法多為機制法或西方手工紙制造所采用。下面以“流抄法”抄造楮紙為例說明和紙抄造的15個步驟:
1、收割:原料的收割時間為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
2、汽蒸:其目的是便于剝取樹皮。
3、剝皮。
4、取皮:去掉外皮,保留外皮下層柔軟的内皮作為造紙原料。
5、浸水:将楮皮浸泡于流動的水中,既可除去雜質,亦可軟化楮皮原料。
6、煮料:在平釜中加入蘇打灰(碳酸鈉),将楮皮纖維分離出來。
7、去灰:在流動的水中浸泡并洗除蘇打灰。
8、漂白:與去灰步驟同時進行。
9、淨化:去除附着在楮纖維表面的不純物質。
10、打漿:使用木錘錘擊楮皮纖維,使其細化、疏散。
日本和紙打漿
11、調液:在被叫作“抄船”的槽中加入纖維和植物性粘液(類似于中國的“紙藥”)。植物性粘液被認為是“流抄法”中必不可少的輔助性原料。和紙使用的粘液取自黃蜀葵的根部或糊空木,它的作用是分散水中的楮纖維,防止這種較長纖維相互絮聚,從而使紙料纖維均勻地結合在一起。植物性粘液在紙張自然幹燥時會自然揮發。擱置一夜的粘液将會失去原有粘性。
12、抄造:日本和紙工匠将這一過程依次稱作“化妝水”、“調子”和“拂水”。據筆者現場觀察和操作體驗,實際上就是先在裝有原料的槽中,用抄造專用的竹簾式的網槽撈取一定數量的紙料液,然後依次前後、左右擺動網槽,擺動次數前後和左右應保持一緻,如此可使竹簾上的纖維排列成一定的方向,形成厚薄均一的紙層。在抄造(擺動)完成時,再撈少許紙料液,快速從網槽中抛出,這樣可将集中的竹簾一角的雜質和形狀不規則的纖維塊在慣性作用下沖洗出去。
13、脫水:在壓榨機上進行,這時的和紙可一張一張重疊在一起同時脫水。
14、幹燥:壓榨脫水後的和紙一張一張揭開,可采用日光幹燥,也可以幹燥機上烘幹(約需要20分鐘)。
15、整理:最後進行選别、裁斷、折疊等操作。
和紙的未來
昔日的和紙在書寫記錄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而今其中的許多用途已被機制紙所取代。但是,和紙以其獨特的美和優良的特性仍占有一席之地。筆者從“和紙宇宙”這一手工制作展覽上看到,用和紙制作的各種模型精巧細緻,形象逼真,還有照明器具、壁紙、挂毯、挂鐘、電視機外殼、服裝、餐巾紙、便餐盒、包裝紙、學習用具等等,從設計和色彩的配合及其實用的程度上,我們不能不說和紙不愧為日本傳統文化的結晶。和紙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
以上内容摘自:汪鐵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學)《日本的手工紙——和紙》,發表于《紙和造紙》1998年1月 第1期。轉載出于分享目的,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往期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