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是遊牧民族的搖籃。草原上民族變遷異常劇烈,有大批的遷入或遷出;碰上天災人禍,人口驟減的現象亦時有發生,但是蒙古草原從未徹底空曠過。鮮卑、突厥、契丹、蒙古都先後稱雄蒙古草原,各自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在經濟方式、語言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性。
匈奴是第一個統一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它興起于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衰落于公元1世紀(東漢初),在大漠南北活躍了約300年,其後在公元3至5世紀又在中原地區繼續活躍了約200年,對于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都曾産生巨大的影響。
關于匈奴的起源迄無定論。有的說陰山河套地區是匈奴的發祥地;有的說匈奴為夏後氏苗裔,原住中原,後來北遷到蒙古草原;也有人認為匈奴原居漠北,後來遷徙漠南;甚至還有人認為匈奴原為西方遊牧民族,後遊蕩東徙,至秦時出現在中國的北方地區。
匈奴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曆史過程。在匈奴族興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後出現過被稱為鬼方、葷粥、撿吮和戎、狄的各族。匈奴就是從上述各族,經過長期的分、合、聚、散,經過鬥争與融合,于公元前4世紀漸露“頭角”,至前3世紀終于形成為一個部族,登上曆史舞台。
匈奴最初活動的中心地區為漠南陰山和河套一帶。匈奴利用戰國時秦、燕、趙、韓、魏、齊、楚等國互相攻戰,無暇顧及北邊的有利時機,養精蓄銳,成為雄據北方的強大勢力。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之後,匈奴與中原的接觸較為頻繁。秦始皇相信了“亡秦者胡”的謠言,命大将蒙恬奪取河套地區,并大修長城,匈奴受到抑制,“不敢南下而牧馬”。
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接着蒙恬、扶蘇被害,中原大亂。幾乎與此同時,冒頓殺父自立,開始了統一北方草原的偉大事業。
冒頓殺父自立,為确立匈奴貴族奴隸主的世襲制度開辟了道路。冒頓初立,東胡勢盛。先索要頭曼的千裡馬,又欲得冒頓一阏氏,冒頓忍辱一一答應。東胡得寸進尺,提出要“間中有棄地莫居千餘裡”。冒頓忍無可忍,親率大軍打敗東胡,吞并了東胡的土地、人民和牲畜,從此統一了蒙古草原。
冒頓單于
統一蒙古草原之後,冒頓極力向外擴張,他西擊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把大漠南北分散的部落聯盟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自此,單于的地位從部落聯盟的首領一躍而成為草原帝國的君主。這時,匈奴的國家體制初具規模。單于之下有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并以十進制将部衆分為24個萬騎,萬騎之下設千長、百長、什長,由此建立了匈奴奴隸制社會的統治秩序。奴隸的來源,除買來的或因犯罪罰充為奴以外,主要是戰争中獲得的俘虜。他們掠來的奴隸有東胡人、西域人、漢人和丁零人等。其中漢族和東胡人最多,占了匈奴總人口的大多數。
西漢初期,匈奴勢力空前強大,控弦之士30萬。在冒頓單于(公元前209~174年在位)的統領下,時常侵犯今河北、山西、陝西及河套一帶,給剛剛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造成莫大的威脅。漢初,由于政權初建,國力較弱,不足以抗拒匈奴奴隸主的侵擾,故隻得采取消極的和親政策,以公主嫁給單于,并歲給絮、缯、酒、米、食物。
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之後,西漢王朝經過六七十年的努力,社會經濟已得到恢複和發展,國力空前強盛。異姓與同姓諸侯王的割據勢力已相繼消滅,中央集權統治十分穩固。随着馬政制度的建立健全,一支能與匈奴鐵騎相抗衡的強大的騎兵部隊也已建立起來。年輕有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甘心繼續維持對匈奴委曲求全的和親政策而處于屈辱的地位,決心從消極防禦轉入主動進攻,以求解除長期困擾西漢王朝的邊患。
漢反擊匈奴示意圖
從元光二年(前133年)起,他開始對匈奴進行反擊,一場綿延半個世紀的大規模民族戰争終于爆發。西漢王朝以雄厚的國力為後盾,憑借着騎兵集團的機動性和沖擊力,衛青、霍去病等優秀将領的指揮,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捷後,終于取得了對匈奴戰争的決定性勝利,解除了匈奴對西漢政府和中原人民的威脅。
遭受西漢沉重打擊的匈奴逐步走向衰弱,并因内部的矛盾而陷于分裂,已無力與漢朝相抗衡。公元前57年,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内讧,“五單于争立”。呼韓邪力排衆議,毅然接受稱臣事漢的建議,引衆向南。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從此,匈奴呼韓邪單于便成了“位在諸侯王上”的漢朝藩王。漢元帝時,以王昭君嫁之,終于結束了漢匈之間長達百餘年的戰争狀态,使大漠以南的廣大地區與中原進一步實現了統一。
《昭君出塞》劇照
東漢初年,“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裡,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大半”。匈奴蒲奴單于遣使向東漢求和親,希望得到中原的物質援助。而管領漠南八部之衆的莫犍日逐王比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直接歸附東漢。于是匈奴遂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不僅互不統轄,而且互相攻戰不已。
南匈奴和東漢關系密切友好,不斷發展壯大。經過約40年的光景,南匈奴人口由四五萬翻了兩番,達到了20多萬。最後北匈奴單于由于黨衆離叛,又受到南匈奴、丁零、鮮卑、西域諸小國的攻擊,不得不向西遷徙。
匈奴西遷引起了歐洲民族格局的大變動,在世界曆史上産生了深遠影響。因此,西方史學家稱匈奴為“上帝之鞭”。
南遷的匈奴在南北朝活躍了約200年,其中著名一支建立了“漢一前趙”政權(304—329年);盧水胡建立了“北涼”政權(397—460年);鐵弗匈奴建立了“夏”政權(407—431年)。随着政權的瓦解,南匈奴完全融于漢族之中。
五胡十六國時的匈奴
既沒有南投也沒有西遷的部分匈奴仍然留在蒙古草原,成了後來鮮卑興起的基礎。
匈奴的興亡是一個複雜的曆史過程,其來源和去向顯然不是單一的。因此,前面提到的關于匈奴起源的四種說法都各有其緣由。事實上,匈奴人中确實有來自西方的歐羅巴人。漠北諾顔山第25号墓出土了一幅匈奴人像刺繡。這幅人像的眼睛雖繡成黑色,瞳孔卻用藍線繡成。繡像面孔很威嚴,與《漢書金日禅傳》中所說“日禅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嚴”相吻合。匈奴人中有白種人,但不能認為匈奴是白種人。作為匈奴人基礎的絕大多數是蒙古人種。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中的匈奴人形象顯然屬于蒙古人種。
匈奴強盛時被稱為“百蠻大國”。百蠻大國既可理解為“百蠻”中的“大國”,也可理解為“大國”中有“百蠻”。因此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其來源是相當複雜的,顯然包括了東部的東胡,融入了南部的漢人、西域和漠北的歐羅巴人,匈奴的文化也受到了上述各方面的明顯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