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腦内的神經解剖

腦内的神經解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8:46:38

〓〓腦神經屬于周圍神經系統,它将腦和周圍器官(主要是頭頸部器官)聯系起來,共12對。根據其附着于腦的吻尾順序用羅馬數字表示(Ⅰ~Ⅻ),每一對腦神經都有各自的名稱(見圖10.1和表10.1)。

〓〓Ⅰ:嗅神經Ⅶ:面神經

〓〓Ⅱ:視神經Ⅷ:前庭蝸神經

〓〓Ⅲ:動眼神經Ⅸ:舌咽神經

〓〓Ⅳ:滑車神經Ⅹ:迷走神經

〓〓Ⅴ:三叉神經Ⅺ:副神經

〓〓Ⅵ:展神經Ⅻ:舌下神經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

圖10.1 腦腹面觀,顯示腦神經與腦相連的部位。除滑車神經于腦幹背側面出腦未顯示外,其餘腦神經的附着點均予以顯示。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

〓〓前2對腦神經連于前腦,其他的腦神經均連于腦幹。嗅覺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與前腦邊緣系統聯系密切,包括嗅神經等相關内容将在第16章中進行介紹。視覺系統及視神經将在第15章進行介紹。第Ⅲ~Ⅻ對腦神經與腦幹内腦神經核團相關聯,這些腦神經核團可以接受腦神經感覺性質的纖維傳入,也是腦神經運動神經元胞體所在處,即其運動性核團發出軸突離開腦幹,參與形成腦神經。腦神經核團的位置見示意圖(圖10.2)。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3

圖10.2 腦幹背側面觀。顯示感覺性腦神經核(左側)和運動性腦神經核(右側)的位置。右側示意圖中,胚胎發生來源相同的核團用同一種顔色表示(見圖1.11)。

腦神經核

感覺性核團

〓〓傳遞頭部一般軀體感覺信息(觸覺、壓覺、痛覺、溫度覺)的三叉神經在腦橋平面入腦幹,終止于三叉神經感覺主核。該核團較大,由功能相聯系的3個核組成,見于整個腦幹全長,其尾端延伸到脊髓頸段。傳遞特殊軀體感覺信息,如運動/位置覺,同聽覺的纖維組成前庭蝸神經,止于腦幹的前庭神經核和蝸神經核。前庭神經核和蝸神經核位于延髓第4腦室底外側部,該區亦稱為前庭區。傳遞内髒感覺信息的纖維(包括味覺)終止于延髓的孤束核。

運動性核團

〓〓根據胚胎發生來源的不同,腦幹内的運動性核團可分為3種性質,每一種性質的核團在腦幹内排列成縱行不連續的細胞柱。

軀體傳出核細胞柱(一般軀體)運動柱

〓〓此柱臨近正中線,由4個核組成,分别為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動眼神經核位于中腦上丘平面、中腦水管周圍灰質腹側(圖9.13)。該核發出纖維參與組成動眼神經,支配上睑提肌和除上斜肌及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滑車神經核位于中腦下丘平面、中腦水管周圍灰質腹側(圖9.12)。該核發出纖維組成滑車神經,支配上斜肌。展神經核位于尾側腦橋第4腦室底(圖9.8),該核發出纖維構成展神經,支配外直肌。舌下神經核位于延髓(圖9.7),發出的纖維組成舌下神經,支配舌内肌和舌外肌。

副交感核細胞柱(特殊内髒運動柱)

〓〓該柱發出的纖維分布到由鰓弓衍化而來的骨骼肌。三叉神經運動核位于中部腦橋被蓋區,該核發出纖維随三叉神經分布到咀嚼肌、鼓膜張肌、腭帆張肌、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支配以上諸肌的運動。面神經運動核位于尾側腦橋被蓋,發出纖維軸突參與組成面神經,支配表情肌、镫骨肌。疑核位于延髓,吻尾狹長,發出纖維加入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的顱根,支配咽肌、喉肌的運動。

副交感核細胞功能柱(一般内髒運動柱)

〓〓副交感性質細胞功能柱由副交感節前神經元構成,它們發出軸突參與組成Ⅲ、Ⅶ、Ⅸ和Ⅹ對腦神經。最吻側細胞群形成E-W核,該核位于腹側中腦水管周圍灰質,與動眼神經核相鄰(圖9.13)。E-W核發出軸突經動眼神經至位于眶内的睫狀神經節換神經元後,由該神經節發出節後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

〓〓腦橋被蓋區有兩組核團:上泌涎核和下泌涎核。上泌涎核發出節前纖維加入面神經,經面神經分支至翼腭神經節換神經元,由後者發出節後纖維分布到淚腺和鼻腔、口腔黏液腺,支配腺體分泌。下泌涎核發出副交感性質節前纖維加入舌咽神經,經舌咽神經分支至耳神經節,由此節發出節後纖維支配腮腺分泌。

〓〓腦幹内最大的副交感核團位于延髓,組成迷走神經背運動核(圖9.7),其吻側端位于第4腦室底、舌下神經核外側。該核發出纖維廣泛分布于胸、腹腔器官。

腦神經

Ⅲ:動眼神經

〓〓動眼神經含有支配眼球外肌運動的一般軀體運動纖維和小部分副交感性質節前纖維,後者經眶内睫狀神經節換神經元後,支配眼球内平滑肌活動。

〓〓一般軀體運動纖維起于中腦上丘平面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側的動眼神經核(圖10.3),副交感性質纖維起于動眼神經副核(稱E-W核)(圖10.3和圖9.13)。兩種纖維合并成動眼神經後,向腹側經中腦被蓋,穿經紅核,在大腦腳内側的腳間窩出腦(圖10.4)。動眼神經走行于大腦後動脈和小腦上動脈之間(圖7.2),然後,向前走行于海綿窦的外側壁(圖7.11),經眶上裂入眶,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因此,動眼神經可以支配眼球向上、向下或向内轉動(圖10.5)。動眼神經還發出分支支配上睑提肌。副交感節前神經元E-W核發出纖維,随動眼神經入眶,在眼球後的睫狀神經節換神經元,睫狀神經節的神經元發出睫狀短神經,分布到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4

圖10.3 中腦水平切面(經上丘)。顯示動眼神經的起始及其在腦幹内的走行。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5

圖10.4 腦腹側面觀,顯示第Ⅰ、Ⅱ、Ⅲ對腦神經出腦部位。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6

圖10.5 支配眼球的眼外肌。

瞳孔對光反射

〓〓進入眼球的光線量由瞳孔大小調節。光照一側視網膜,引起虹膜上的瞳孔括約肌收縮,瞳孔縮小,從而減少進入眼底的光線量,這種反應稱為瞳孔直接對光反射(圖10.6)。光照一側瞳孔(如臨床檢查時),引起雙側瞳孔縮小的反應,未照射側眼的反應稱為瞳孔間接對光反射。瞳孔對光反射的輸入纖維由視束分出,該部分纖維直接到達上丘吻側的頂蓋前區,後者發出纖維到達雙側的動眼神經副核,由動眼神經副核發出纖維參與組成動眼神經。視束的大部分纖維止于外側膝狀體,該部分内容參考第15章。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7

圖10.6 經中腦吻側水平切面示意圖。該圖顯示瞳孔對光反射通路。

反射調節

〓〓受檢者注視某一物體,當将物體向眼球靠近時,睫狀肌收縮,晶狀體曲度增大,以使圖像清晰的成像在視網膜上,這種現象稱為調節反射。該過程亦伴随瞳孔縮小。大腦皮質發出皮質延髓束至雙側動眼神經副核,參與該反射過程。

Ⅳ:滑車神經

〓〓滑車神經是最細的腦神經,屬于一般軀體運動性質。中腦下丘平面、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側部的發出纖維(圖10.7)走向背側,繞過中腦水管周圍灰質,在中線交叉後,自下丘尾側的腦幹背側出腦(圖10.8),繞過大腦腳至腦的腹側(圖10.9)。滑車神經和動眼神經相似,也走行于大腦後動脈和小腦上動脈之間,然後向前穿經海綿窦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圖7.11)。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8

圖10.7 中腦水平切面(經下丘)。顯示滑車神經核的位置及滑車神經在腦幹内的走行。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9

圖10.8 腦幹背側面觀(切除小腦),顯示滑車神經的出腦部位。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0

圖10.9 腦腹側面觀,顯示第Ⅲ、Ⅳ、Ⅴ對腦神經。

〓〓滑車神經隻支配一塊眼肌,即上斜肌。上斜肌功能複雜,根據眼球位置的不同,上斜肌可以下轉、内收和内旋眼球。當眼球内收時,上斜肌可以下轉眼球。

Ⅵ:展神經

〓〓展神經屬一般軀體運動神經,起于腦橋尾側端第4腦室底深面的展神經核(圖10.10),纖維向腹側自腦橋和延髓錐體之間出腦(圖10.11),向前穿入海綿窦,經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外展眼球)。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1

圖10.10 經腦橋尾側端水平切面。顯示展神經核及展神經在腦幹内的走行。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2

圖10.11 腦腹側面觀,顯示第Ⅵ~Ⅸ對腦神經出腦部位。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3

圖10.12 右動眼神經麻痹。(A)右眼,上睑下垂;(B)上提眼睑後,可見眼球外斜,瞳孔擴大。

Ⅴ:三叉神經


〓〓三叉神經含有感覺和運動兩種纖維成分,主要管理頭部的感覺,并支配咀嚼肌的運動。三叉神經以兩個根(粗大的感覺根和細小的運動根)連于腦幹的腦橋腹外側,該處向外延伸為小腦中腳(圖10.1和圖10.9,以及圖10.11)。

〓〓三叉神經感覺纖維為一般軀體感覺性質,其外周突以眼神經、上颌神經和下颌神經3個分支分布于頭面部器官(圖10.15)。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4

圖10.15 三叉神經感覺纖維在面淺層的分布(三個區域)。

〓〓三叉神經管理頭面部、角膜、鼻腔、口腔黏膜、牙齒、牙龈及鼻旁窦的觸覺、壓覺、痛覺和溫度覺。三叉神經還分布到顱腔内的硬腦膜和顱内動脈。除此以外,三叉神經還傳導咀嚼肌和颞下颌關節的本體感覺。除了本體感覺以外,三叉神經感覺神經元的胞體都位于三叉神經節(也稱半月節),該節位于眼神經、上颌神經和下颌神經的會聚處,其中樞突終止于三叉神經感覺核(圖10.16)。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5

圖10.16 腦幹内三叉神經感覺核的位置及其主要的纖維聯系。

〓〓三叉神經感覺核貫穿于整個腦幹,其下端延伸到脊髓頸段。它含有3個亞核:三叉神經感覺主核,該核位于近三叉神經入腦處的腦橋被蓋區。向吻側延伸到中腦的三叉神經中腦核;該核和脊髓膠狀質相延續。膠狀質與三叉神經脊束核同源。

第Ⅲ、Ⅳ、Ⅵ對腦神經損傷

〓〓動眼神經麻痹可由腦幹内動眼神經核損傷或者動脈瘤、腫瘤等壓迫動眼神經引起。主要症狀有眼睑下垂(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瞳孔對光線和調節反射均無反應,眼球不能向上方、内側和下方轉動。

〓〓滑車神經損傷表現:當眼球看向内側或下方的時候産生複視(如下樓時)。

〓〓腦橋平面展神經核損傷或動脈瘤、腫瘤等壓迫展神經外周部均可引起展神經麻痹(圖10.13),其主要症狀是眼球不能向外轉動。

〓〓單側第Ⅲ、Ⅳ、Ⅵ對腦神經同時發生麻痹往往是由其外周部在行經過程中受到損傷而引起。3對腦神經彼此距離較近的時候,如海綿窦内、入眼眶處(眶上裂綜合征),或者在眶内,更易受到動脈瘤和腫瘤的擠壓,從而産生以下症狀:

〓〓■上睑下垂。

〓〓■瞳孔放大,對光反射和調節反射消失。

〓〓■所有眼球外肌麻痹(眼肌癱瘓),複視。

〓〓多發性硬化導緻腦幹内側縱束脫髓鞘而影響眼球運動,需區别于共轭性眼球偏斜。

〓〓水平凝視時,眼球外展活動正常,眼球會聚時,内收不受影響,這種疾病為核間性眼肌麻痹(圖10.14)。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6

圖10.13 左展神經麻痹。當雙眼同時看向右側(箭頭所指方向)時,左側眼球不能外展。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7

圖10.14 核間性眼肌麻痹。

〓〓根據傳入感覺的不同,三叉神經的傳入纖維終止于不同的感覺核。傳遞觸覺、壓覺的纖維終止于感覺主核;傳遞痛覺和溫度覺的纖維終止于脊束核,在該核表面可見三叉神經脊束(圖9.5和圖9.6)。在頸髓上段,三叉神經脊束與脊髓Lissauer束相延續,該束是功能類似的脊神經傳入纖維終止于脊髓背角之前走行于脊髓内後角與後根之間形成的結構。分布到咀嚼肌和颞下颌關節等部位的本體感覺纖維,其胞體并不在三叉神經節,而在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中腦核是僅有的一處位于中樞神經系統内的初級傳入神經元胞體聚焦區。三叉神經感覺核發出第二級纖維交叉到對側後,形成三叉丘腦束(三叉丘系),終止于對側背丘腦腹後内側核,由該核發出纖維投射到頂葉的頭面部軀體感覺區。除了上述意識性感覺通路以外,三叉神經核還發出纖維至小腦,并和腦幹内的運動神經元建立反射聯系。在刺激三叉神經分布的皮區時,可通過面神經核中繼,介導表情肌收縮和閉合睑裂(角膜反射)(圖10.17)。噴嚏反射和咳嗽反射的傳入神經分别是三叉神經(分布到鼻黏膜)和迷走神經(分布到喉和氣管黏膜),該部分纖維終止于腦幹三叉神經感覺核,三叉神經感覺核通過呼吸中樞間接與支配雙側膈肌、肋間肌和腹壁肌的運動性神經元發生纖維聯系,三叉神經感覺核直接與分布到咽喉肌的疑核相聯系(圖10.18)。以上結構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快速的噴嚏或咳嗽等排出氣體的動作。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8

圖10.17 角膜反射。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19

圖10.18 噴嚏和咳嗽反射(僅顯示噴嚏反射的感覺傳入纖維)。

〓〓在下颌反射中,向下叩擊下颌骨,刺激颞肌和咬肌上的本體感受器,經三叉神經傳入,與三叉神經運動核α運動神經元的單突觸聯系,其發出纖維支配颞肌和咬肌,完成下颌反射(圖10.19)。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0

圖10.19 下颌反射。

三叉神經損傷

〓〓帶狀疱疹病毒感染三叉神經感覺根(帶狀疱疹),引起三叉神經眼神經分支、上颌神經分支或下颌神經分支支配的一個或多個皮區局部疼痛和疱疹。

〓〓延髓空洞症是延髓尾側端形成空腔,與第4腦室相通,該疾病最先壓迫交叉後的三叉丘腦束,導緻顔面部選擇性疼痛和溫度覺缺失。

〓〓三叉神經運動根發自位于腦橋被蓋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内側的三叉神經運動核(圖10.2),纖維形成三叉神經運動根離開腦幹,随下颌神經支配骨骼肌運動。其支配的骨骼中最重要的是咀嚼肌(包括管理閉口運動的咬肌、颞肌以及張口運動的翼内肌和翼外肌)。此外,還支配鼓膜張肌、腭帆張肌、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Ⅶ:面神經

〓〓面神經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3種纖維成分(圖10.20),其從尾段腦橋腹外側區的延髓腦橋溝附近發出(圖10.11),該區稱為小腦腦橋三角。面神經有2個根,含感覺和副交感性質纖維的外側根(有時稱為中間神經)及含運動性纖維的内側根。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1

圖10.20 面神經的纖維成分及其分支分布(紅色:運動性;藍色:感覺性;紫色/橙色:副交感性)。

〓〓面神經感覺纖維分布到舌前2/3味覺感受器、口腔底和軟腭等處,也分布到外耳的皮膚,感覺神經元胞體位于颞骨岩部面神經管内的膝神經節,傳導味覺信息神經元的中樞突終止于延髓孤束核的頭端,後者發出纖維投射到背側丘腦腹後内側核,腹後内側核發出纖維投射到頂葉軀體感覺區。傳遞外耳皮膚感覺的纖維終止于三叉神經感覺核。面神經運動纖維起自于尾段腦橋被蓋的面神經核(圖10.21),其發出的軸突先行向背内側,在第4腦室底繞過展神經核後行向腹外側。該部分纖維分布到面肌、頸闊肌、莖突舌骨肌、二腹肌後腹和镫骨肌。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2

圖10.21 經腦橋水平切面。顯示面神經核及面神經在腦幹内的走行。

〓〓面神經運動核接受來自大腦皮層和腦幹其他部位來源的傳入纖維,後者參與完成某些反射,如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指當光線刺激視網膜或觸覺刺激角膜時,眼睑迅速閉合以保護眼球的反應。在上述2個反射中,面神經核分别接受來自上丘和三叉神經感覺核的纖維。此外,面神經核接受上橄榄核發出的部分聽覺纖維,支配镫骨肌運動,參與聽覺反射。

〓〓面神經運動核接受起自大腦皮質運動區的皮質延髓束,發出纖維支配雙側上半面部的表情肌(額肌、眼輪匝肌)。下半面部表情肌的神經支配來源于對側面神經。因此,單側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僅引起對側下半面部表情肌癱瘓。

〓〓副交感節前纖維起自腦橋的上泌涎核,纖維離開腦幹進入面神經感覺根(中間神經),随感覺根到副交感神經節(下颌下神經節和翼腭神經節),與節後神經元形成突觸。經下颌下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到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翼腭神經節發出的節後纖維分布到淚腺和鼻腔、口腔膜。

貝爾麻痹

〓〓貝爾麻痹是面神經顱内段發生的急性單側炎症損傷。疼痛常圍繞外耳,出現單側面肌癱瘓,表現為患側不能閉眼、角膜反射消失、聽覺過敏及舌前2/3味覺消失。若炎症由帶狀疱疹病毒引起,在外耳道和口咽黏膜亦可見明顯的水疱疹(Ramsay-Hunt綜合征)。

Ⅷ:前庭蝸神經

〓〓前庭蝸神經傳遞内耳感覺信息,為感覺性腦神經,含有兩種感覺成分:傳遞頭部位置覺和運動覺信息的前庭神經,傳遞内耳聽覺沖動的蝸神經。以上兩種神經的周圍突分别分布在内耳前庭感受器和聽覺感受器的毛細胞,中樞突組成前庭神經和蝸神經,兩者經内耳道(其内還含有面神經)入顱腔,在延髓腦橋溝外側部入腦幹(圖10.11),該部位也稱小腦腦橋三角。

前庭神經

〓〓前庭神經的神經元胞體位于内耳道的前庭神經節,其周圍突分布于膜迷路前庭部的毛細胞,中樞突多終止于延髓頭端的前庭神經核,該核包含以下4個核團: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側核和前庭外側核,它們集中分布于第4腦室底的深面。

〓〓前庭神經核與許多功能腦區建立突觸聯系,參與姿勢調控,維持機體平衡,協調頭部及眼球運動,以及刺激前庭産生的意識性感覺。

〓〓前庭外側核(Deiters核)發出的纖維通過同側的前庭脊髓外側束下降。前庭核也可發出部分纖維參與形成内側縱束。内側縱束可以一直從腦幹延伸到脊髓,其中下行的部分又稱為前庭脊髓内側束。前庭脊髓束可以影響控制身體姿勢和平衡的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活動。内側縱束的上行部分可以與控制頭眼協調運動的外周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和動眼神經核發生聯系。前庭核的部分傳出纖維可以通過小腦上腳進入與控制平衡覺有關的絨球小結葉。其他的一些傳出纖維可以上行到達對側丘腦(腹後核),然後發出纖維投射到大腦皮質。與前庭感覺相關的大腦皮質區域不是很清楚,推測可能位于頂葉感覺皮質的“頭”區附近或是位于颞葉的聽覺皮質附近。

蝸神經

〓〓蝸神經樹突與内耳耳蝸管内Corti器的毛細胞形成接觸。蝸神經的神經元胞體位于耳蝸蝸神經節。蝸神經在延髓的吻端進入腦幹後分為兩部分,分别終止于小腦上腳旁邊的背側和腹側耳蝸核。從耳蝸核向上到丘腦和大腦皮質的神經通路(圖10.22)比一般感覺傳遞更加複雜。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3

圖10.22 前庭蝸神經内聽覺成分的主要上行聯系。

〓〓聽覺神經纖維在延髓和丘腦間内的許多區域可以形成突觸。耳蝸核内的二級神經元發出纖維上行進入腦橋,其中一部分在腦橋被蓋處交叉到對側斜方體。部分纖維終止于上橄榄核。同時,上橄榄核又可發出橄榄耳蝸神經,離開腦幹後加入前庭蝸神經,最後終止于Corti器,具有抑制性的功能,可以調節聽覺信息向耳蝸神經的傳遞。從上橄榄核發出的上行纖維組成外側丘系,經過腦橋被蓋區後終止于中腦的下丘。外側丘系内的許多纖維也可終止于腦橋内的一個小的核團,叫做外側丘系核。上橄榄核和外側丘系核與三叉神經和面神經運動核内的運動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系,使鼓膜張肌和镫骨肌收縮,完成在強大的聲音刺激時的保護性反射。下丘發出纖維可以投射到丘腦的内側膝狀體核。上行的聽覺通路的最後段是,内側膝狀體核發出纖維經過内囊到達颞葉的初級聽覺皮質。該皮質位于Heschl回處(圖13.17),也就是颞上回背側,因此絕大部分藏于外側裂内。上行聽覺傳導通路中存在蝸神經的“張力皮質定位”,這與軀體一般感覺傳導路中的“軀體皮質定位”相類似。在腦幹中,有的上行纖維交叉至對側,有的并不交叉。蝸神經核以上的核團均同時接受兩側的聽覺信息,因此,一側的上行聽覺通路損傷後,并不會導緻單耳的聽覺喪失,但是可以引起聽覺敏感度的下降,以及不能判定聲音來源的方向。颞葉中初級聽覺皮質周圍的區域稱為聽覺相關皮質或者是Wernicke區。在此區域内聽覺信息被翻譯并賦予情景意義,這裡同時也是腦内語言處理的重要區域(第13章)。

聽神經瘤

〓〓聽神經瘤是發生在第Ⅷ對腦神經的良性腫瘤,可以導緻聽神經和小腦腦橋角内結構受壓,導緻眩暈,并伴随耳聾。随着腫瘤的增大,可導緻腦神經(尤其是Ⅴ~Ⅶ)癱瘓和肢體的共濟失調。單側和雙側的聽神經瘤可見于遺傳性神經纖維瘤,此時可出現外周神經和皮膚的腫瘤(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引起的斑痕和畸形。

Ⅸ: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除了包含副交感的節前纖維和一小部分運動纖維外,主要為感覺纖維。舌咽神經自吻側延髓的橄榄外側出腦幹(圖10.11和圖10.23)。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4

圖10.23 腦幹的腹側面觀顯示第Ⅷ-Ⅻ對腦神經在腦表面的分布。

〓〓舌咽神經的傳入纖維傳遞以下信息:

〓〓■咽部、舌後1/3、咽鼓管和中耳的一般感覺。

〓〓■咽部和舌後1/3的味覺。

〓〓■頸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和頸動脈窦的壓力感受。

〓〓傳遞一般感覺的神經纖維終止于腦幹内的三叉神經感覺核,傳遞内髒和味覺信息的神經纖維終止于延髓内的孤束核。傳遞咽部和舌後部觸覺及味覺信息的神經纖維,通過與疑核和舌下神經核發生突觸聯系,完成吞咽反射和咽反射(圖10.24)。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5

圖10.24 咽反射和吞咽反射。

〓〓舌咽神經含有的運動成分較少。發自延髓疑核吻側部的神經纖維僅支配一塊肌肉,即莖突咽肌,參與完成吞咽動作。

〓〓舌咽神經内的節前纖維起自于吻端延髓的下泌涎核,與支配腮腺的節後神經元在耳神經節内形成突觸。

Ⅹ:迷走神經

〓〓迷走神經的根絲從延髓外側發出,其吻側是舌下神經(圖10.23)。迷走神經包含感覺纖維、運動纖維和副交感纖維。迷走神經的感覺纖維傳遞如下信息:

〓〓■咽、喉、食道、鼓膜、外耳道和部分耳郭的一般感覺信息。

〓〓■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和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

〓〓■胸腹腔髒器的内髒感受。

〓〓在腦幹,傳遞一般感覺的神經纖維終止于三叉神經感覺核,而傳遞内髒感覺的神經纖維終止于孤束核。

〓〓運動纖維從延髓的疑核發出(圖10.25),主要支配軟腭、咽、喉和食道上部的肌肉。因此,疑核在控制說話和吞咽動作時發揮着重要作用。疑核最尾側發出傳出纖維經副神經的顱根離開腦幹,然後,在頸靜脈孔處重新加入迷走神經(圖10.25)。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6

圖10.25 尾側延髓和吻側脊髓。顯示迷走神經和副神經運動纖維的發出和行程。

〓〓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發自延髓内第4腦室底深面的迷走神經運動背核(圖9.7),纖維廣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胃腸系統内。

Ⅺ:副神經

〓〓副神經是單純運動神經,包括2個部分,顱根和脊髓根。顱根發自延髓外側形成縱形排列的神經根叢,位于迷走神經根絲的尾側(圖10.23和圖10.25)。顱根起自于延髓疑核的尾側部。在頸靜脈孔處,副神經顱根加入迷走神經,随迷走神經走行,支配軟腭肌、咽肌和喉肌。

〓〓副神經的脊髓根發自C1-C5灰質前角的運動神經元(圖10.25)。軸突離開脊髓後并沒有進入脊神經的前根,而是通過背根和前根之間的脊髓側部形成根絲離開脊髓。脊髓根由前根和後根之間出脊髓後上行,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在延髓處,脊神經根與顱根合并成副神經幹,自頸靜脈孔出顱腔後又分為兩支。從疑核發出的副神經顱根纖維加入迷走神經,随迷走神經支配相應肌肉。脊髓根的纖維穿過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支配此二肌,控制頭部和肩的運動。

Ⅻ:舌下神經

〓〓舌下神經是單純的運動神經,支配舌内肌和舌外肌,此既控制舌的運動,也可改變舌的形狀。舌下神經發自于第4腦室底深面近中線處的舌下神經核(圖10.26)。軸突沿延髓的腹外側走行,從延髓腹外側部錐體和橄榄之間以根絲發出(圖10.23)。舌下神經核接受孤束核和三叉神經感覺核來的傳入纖維。這與控制咀嚼、吮吸和吞咽的反射運動密切相關。舌下神經核接受來自對側運動皮質的皮質延髓束的纖維傳入,與舌的自主運動有關,如說話時舌的運動。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7

圖10.26 延髓的冠狀切面。顯示舌下神經的起源和行程。

運動神經元疾病和第IX-XII對腦神經損傷後的症狀

〓〓運動神經元疾病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多見于50歲以上的成年人。投射到疑核和舌下神經核的皮質延髓束蛻變後,可導緻發音困難、吞咽困難、構音困難,以及舌肌的無力和痙攣(假性延髓麻痹)。同時,若疑核和舌下神經核本身發生退行性變性,會導緻發音困難、吞咽困難、構音困難、舌肌的無力、萎縮以及舌肌肌束震顫(延髓性麻痹)。第Ⅸ、Ⅹ、Ⅺ和Ⅻ對腦神經通過顱底的孔裂出顱,因此易受到壓迫損傷。這些孔裂部位的腫瘤可導緻發音困難,咽反射的減弱,單側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縮(頸靜脈孔綜合征),舌肌的單側肌力減弱、萎縮及肌束震顫。

腦内的神經解剖(腦神經和腦神經核解剖)28

圖10.27 腦神經損傷後的神經症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