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德在于明德?《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起合成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經典,《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朱熹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大學之德在于明德?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起合成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經典,《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朱熹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學”的意思,便是教人學做大人,為人為學要先立一個做“大人”的規模。做“大人”的規模是從“格物誠正”,一直到“修齊治平”。一個“大人”不僅體悟與理解天地萬物,而且觀照與審查自己内心的每個念頭,并且心懷家國天下。更為重要的是,“大人”将自身與天地萬物貫通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因此,《大學》不僅展現了一個包括“萬物-自我-他人”的闊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與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與次第。所以四書以《大學》為首,四書深深的塑造和影響了中國人的人格心理。
第一章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譯文】大學之道,在于顯明我們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親近民衆,使得人人恢複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讓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回歸到圓滿德本性中來。
【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後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後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于目前的處境;安于目前的處境,然後才能慮事精詳;慮事精詳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天下萬事萬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終結和開始。能夠明了萬事萬物本末終始得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學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譯文】自古以來那些想要全天下人都顯得明德德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誠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誠恭敬之意,則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則要革除我們内心的各種物欲。
【原文】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能夠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夠對一切人、事、物保持真誠恭敬;能夠對一切事物保持真誠恭敬,我們的心念就能夠端正;我們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夠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夠治好;把家治好了,就能夠把國治理好;把國家治理好了,國泰民安之後天下就太平了。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身沒有修好而希望家國天下得到治理,是從來沒有的事情。對修身應該視為首要的反而視為次要,對治國平天下應該視為次要的反而視為首要,這樣要想使恩澤及于天下,是不會有的事。明白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源頭,這叫知道根本,這就稱為是知的極緻。
【讀解】
朱子在《大學》中說,“大學,大人之學也”,懂得大學之道的人,才能獲得大學問,那什麼是大人之學呢?南懷瑾在《原本大學微言》中認為大人是指凡是有志于學,内養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稱之為大人。所以在四書中,大學排在首位,它給我們指明了人生的努力方向和認知的順序,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大的框架。
《大學》的内容總結起來被稱作“三綱八目七證”,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是:知、止、定、靜、安、慮、得。
以上第一章是孔子得話,由曾子記錄,稱為“經”,下面得章節是曾子得話,由曾子得門人記錄,稱為“傳”,後面得章節在解釋第一章的内容,并不斷的深化。
明明德,朱熹認為明德是人天生的靈性,是“具衆理而應萬事者”,所有的道理人們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會處理,但是後面怎麼就不會處理了呢?一是可能人的氣禀,二是為人欲所蔽。氣禀是指,每人的天資不同,認識事物的能力就有所不同。人欲就是人們如果在處理一件事情存在私心或者情緒,那麼他處理一件事情就會跑偏,就會處理錯。所以需要“明明德”、“緻良知”,要不斷的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
親民,親可以作為是革新其舊,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後,就要帶動别人,帶動全國人民自新,這就是後面的修齊治平。修身,是明明德,日日自新;齊家,是新一家人;治國是新一國人;平天下,是新全天下人。
止于至善,止,就是到這裡不走了,至善是事理之級,明明德、新民到什麼程度呢?盡天理到極緻,恰到好處。那麼“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止于至善”,沒有私心就是“止于至善”。例如:吃美食是天理,但是暴飲暴食就是人欲。如果擴展到我們實際的工作中,為客戶做好服務,這是天理;希望客戶明年還能和我續簽合同,這就是人欲。存天理,滅人欲就是完全不考慮客戶明年給不給我簽訂合同,一切隻按照怎麼把事情做好為标準,這樣,就不會為了迎合客戶,而實際卻做了傷害客戶利益的事情。不要為了求名而去改掉人家本來有價值,但不是你做的東西,也不怕因為沒有聽取客戶的意見而得罪他,造成不能續約。一切隻為了客戶的事業成功,隻為了客戶的利益,這就是止于至善了。心底無私天地寬,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寬。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沒有私心。
知止定靜安慮得,關鍵在立志。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人知道了那當止的去處,就志有定向,無所疑惑。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裡有了主張,就不往兩邊張望,不再慌張,所以說“定而後能靜”;既然心裡安靜下來了,自然随遇而安,素位而行,再什麼位置做好什麼事情,把握住當下,做好現在的事情。心裡既然安閑,遇到什麼事情就能仔細的思考,不忙不錯,所以說“安能後能慮”。做錯事情通常是忙中出錯,慌不擇路。隻要能靜下來,能安、能慮,自然不會出錯。最後求仁得仁,止于至善。所以定志向是基礎,我們隻要志有定向,就能至于至善,不會跑偏,不會焦慮,每一天都心安心靜,然後聚精會神,一以貫之的朝着目标前進,這樣不僅能得到最終的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都得其所止。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失而感到不安失落,我們都會長遠的去考慮一件事情,最後必有得。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我們要知道先後次序。次序就是是選擇的原則、決策的原則。如:明明德是本,新民為末,先要自己明明德,才能去“新民”。自己做到了是本,别人做到是末。就像管教孩子一樣,自己要做出榜樣,才能管教自己的孩子。但是是不是有了本就一定有末呢?不一定,但是末是自己不能管控的,所以我們隻要能先有本,做好本,多多少少都有末。例如,有耕耘就一定有收獲嗎?耕耘是本,收獲是末,隻要我們能做好耕耘,可能現在不能馬上有收獲,但是最終的結果一定有收獲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本末的先後順序,不為利欲所牽引,不要利令智昏,亂了心智,我們在做處事情決策的時候,不應該是怎麼對自己有利,要根據原則出發,可能你選擇對自己的有利的方案,存在很大的弊端。故王陽明說:“我等用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這是何等的灑脫!”,隻需要辨别一個本末先後,不是很灑脫嗎?
八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的關鍵就是先後次序。“推己及人,由近及遠”,就是本末先後的基本原理。一是下層模仿上層,上行下效。二是模仿學習是很快的。八目的前五條就是三綱的明明德,後三條就是三綱的新民。八目一條不能少,順序也不能亂。這是儒家的很重要的價值觀,愛有等差,親疏有别,人總是先愛家人,然後才能愛别人,這就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