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2月12日晚間,闫學晶等人主演的農村戲《劉家媳婦》在央視八套電視劇頻道播出。這類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已經很難登陸以收視率為播出準繩的衛視頻道。反倒是央視八套這樣的平台,為這個批次的電視劇提供了重要的播放出口。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依舊是老百姓的重要觀看選擇之一。中國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期待看到與自己有關的影視劇内容。
而我們在農村題材的影視劇内容方面,其實是相對貧乏的。央視八套播出的這部《劉家媳婦》從目前反應出來的口碑來看,以青年人為主的互聯網用戶對其評價不高,但是不少青年用戶也反應出,自己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喜歡這部電視劇,自己隻能旁邊陪着。我們的中老年電視劇觀衆依舊保持着自己對于農村戲的質樸熱愛,而我們的電視劇工作者卻并未創作出更多的優質農村劇拉攏青年觀衆。
反觀這部《劉家媳婦》,在創作理念上,依舊是八零年代的老一輩電視劇人開創的手法:以一對兒農村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貫穿全片,而這個主線故事的最大矛盾沖突便是男主進城有了新的戀愛對象,而女主在鄉下扮演留守好未婚妻的形象,主線之外,再加入其他人物的各色生活,完善劇情。
這個劇情模式,是八零年代不少知名作家開創出來的。比較典型的,便是老作家路遙的《人生》。男主人公也面對了這樣的城裡有愛人,鄉下有體己的矛盾,最終不得不面對更多的社會現實。而稍後,作家李佩甫《城的燈》也是沿用了這個故事套路,讓男主角在兩個女人之間走出一條艱難地抉擇之路。
這條創作主線,成了不少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喜歡用的主幹故事。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個,則是這個主幹劇情,真的具備經典價值,尤其被路遙的《人生》開創出來之後,可以說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小說作家和影視劇編劇。第二個,則是我們對農村題材内容在叙事上的貧乏,路遙、李佩甫等人之後,我們竟然開創不出新的與更高級的叙事主幹。
第二個問題,又是怎麼造成的呢?認真觀看《劉家媳婦》我們會發現,編劇老師對農村戲和農村人的處理方式,都是較為臉譜化的了。可以說,我們的影視劇編劇對整個的鄉野生活,有一種摸不着頭腦的觀感。這些生活并非真實的存在于編劇的創作頭腦當中,大家隻能憑着多年的編劇經驗在硬性編造。
根本原因便是,我們的影視工作者離農村太遠了,已經抓不住鄉野的真實矛盾沖突了。當然,不排除不少的編劇老師在認真紮根鄉野,進行采風創作。但是,以《劉家媳婦》為例,我們的創作者又犯了一個重要的毛病,那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淩駕在農村人物角色之上,非常創作出符合自己思想道德高度的人物來。這種硬性拔高,反倒是傷害了作品本身的真實度。
這也是《劉家媳婦》闫學晶飾演的女一号引起巨大争議的地方。離開農村過久但願意采風的影視劇編劇老師們,面對自己所覺察到的農村生活圖譜,往往願意情不自禁地制造出一個或者更多的“高智慧”與“高道德”人物來,作為“神靈”存在——實際上隻是替代自己的思想意志存在。
而這種訴求,就造成農村題材的電視劇當中,總有主角帶着道德光環,對一切都是通達曉暢的,都是絕對的聖人化的。在《劉家媳婦》當中,闫學晶飾演的角色,更像是編劇自身道德情感的化身,她的所有的犧牲和愛戀,都是純潔無私的,甚至于有着人類最高貴的品格一般。這其實就失之于假了。
反倒是《劉家媳婦》當中,一群配角圍繞一塊宅基地展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文鬥和武鬥,顯得非常真實親切。大家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并非是編劇高尚道德意義上的講道理,而是在不講道理的前提下維系一個講道理的表面從而實現自己不講道理但實現霸占的光榮目的。不再城市既定道德體系規範内創作農村人物,其實是抓準農村人物特點的重要方式。
不寫聖母,不讓角色成為編劇自身道德的代言人,隻寫典型農村環境當中的典型人物,這是農村戲成功的關鍵所在。而如何逃離路遙老先生開創的《人生》叙事套路,也是需要努力的。在這個方向上,我們應該重新找一找農村戲的主幹矛盾,發現一下新的劇情模式。當下,農村題材的影視劇播出舉步維艱,幸好還有央視八套保持了對這一題材的基本扶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