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于2022年11月5日夜-
疫情下的海珠
老廣的碎碎念
似乎,這是和往常沒有什麼分别的早晨。古舊的深巷子裡,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熟悉、有序。微雨中,收買爛野的叫喊聲,催促驗核酸聲 ,喊人簽收快遞聲,聲聲分明 ,聲聲入耳。隻是今日的大街上安靜了許多,聽不到街坊們的招呼聲,也聽不到施工的嘈雜聲。
昨晚上的一切來得那麼突然,而一切又早已在意料之中。看到《海珠區關于強化社會面疫情防控措施》發布時,已接近23時。緊接着,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手機:擔心第二天如何解決上班交通的;擔心未來幾天怎樣解決買菜的;擔心日常各種生活安排的……所有這些信息中,最觸動我内心的,是那些橫跨珠江的橋上,密匝的車流裡,每一輛車各自亮着的車燈,像是表達着對工作、對家庭、對美好生活和明天共同的保護和向往。
時近中午,帶着觀察與記錄的願望,也帶着警惕的小心,我走出家門。隻見雨後的長巷,空無一人。一塊塊青石闆靜卧在古舊的巷子裡,在清冷氤氲的氣息中,讓人倍覺寂寥。路上不多的行人都戴着口罩,馬路上的車更少。一路東行,沒見到結伴的行人,僅看到一輛電動車一前一後載着兩個孩子飛馳而過。
路過“陽山土豬”檔,難得看到老闆娘休閑地坐在空蕩蕩的檔口前,和老顧客聊天拉家常。老闆娘說,想明天多拿半邊豬回來,顧客老姐說,今早大家都搶購了,囤夠了,心理上安全了,别說三天,就是吃上一個星期,也不用出來買菜買肉。
豬肉檔旁平日熙攘的超市,此時,卻不見出現想象中因要囤貨而搶購人群。三三兩兩的顧客在店門前挑選着肉菜。店長卻一改往日搬運工的形象,手拿着測溫槍,陪着笑臉守在店門口,一邊和進店購物的街坊打着哈哈,一邊卻認真地查驗着“綠碼”。
往日裡,這家超市的工作人員總是小心翼翼地,把最能吸引顧客的好貨放在接近商店門口,卻不敢越雷池半步,以防占道遭遇城管人員執法。可今天,超市的人似乎和城管在大疫當前達成了一種特殊的默契,貨物都擺出了超市門口、擺到了騎樓道上。還有那些剛卸車沒來得及周轉的貨物更擺到了馬路邊上。細心比較,便可發現超市供應蔬菜、雞、肉類等貨品價格比起一個星期前貴了點,但擺在眼前供應的,卻是往日的倍數。
放任着腳步,我轉向人民橋方向。隻見橋上橋下,行人、汽車都通行無阻,并沒有看到昨天晚上人們猜想的那樣有人把守、需要手續方可通行。不遠處的地鐵八号線同福西站,各個出入口都關上了閘門,門口明顯的位置都有提示本站停止服務的提示。門前一片甯靜與安然。
繞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出發的老巷子。此刻,回想在《通告(七)》發出的昨晚,不少的親朋好友為我擔心住在海珠,勸說我過去他們那兒“避一避”。我沒有想過離開住地,也無從離開。無論是“河南”還是“河北”,都是廣州城。生長在荔灣,工作在越秀,居住在海珠的我就是廣州人。海珠疫情緊,廣州情況必然急。作為廣州人,有什麼是可以“避”得過、“避”得開的呢?在廣州,這波疫情在海珠來得特别猛,我甚至發現對屋的街坊門上已經貼上了“居家隔離”的封條。隻要該做的做足了,餘下的,也用不着我多想。
身為老廣州人,多少風雨,我們都泰然處之。如今的海珠,沉浸在一片寂靜之中,這份寂靜,卻不代表着虛弱,它是街坊鄰居們無聲的默契,是社會工作者們溫柔的守護,是曆經風雨,而向往光明的老城區所具備的從容、自律和淡定。廣州的各區,緊緊相擁在一起。這份嚴峻形勢中的沉穩,不僅是屬于海珠的,也是屬于整個廣州的。已經身在最有力的守護之中,我又何需去往别處?
如果你在這寂靜中稍感空虛,便仔細聽吧,做核酸路上沉穩的腳步,運送物資的車輪飛快的轉動,還有在家打開窗戶時迎面而來、充滿快意的風,那是我們家園生機澎湃的呼吸聲。
安住當下。在海珠,我正用自己視角,去觀察将要迎來的一切困難;我正從心出發,去體味将要共度解決的一切困厄。
這,就是廣州人的性格,更是廣州城的性格。
此刻,身在海珠的廣州人都在抗擊疫情,他們此時千言萬語要表達的自律與擔當,都隻化作寥寥幾個字:
廣州,就是廣州!
撰稿:黎绮雲 邝松楷
責編:陳曉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