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的方法包涵很多方面:要學會“寫兩頭、帶中間”;要學會兩種用筆,即中鋒用筆、側鋒用筆;要學會兩種起筆,既楷書起筆、篆隸起筆;要學會不同書體的用筆,既篆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行草的用筆。
一、兩種用筆
任何字體都存在兩種用筆,中鋒和側鋒。如二王的書法,是中鋒用筆的代表,側鋒用筆,是很難表現出二王的風采;金農的隸書,是側鋒用筆的代表,中鋒用筆,同樣表現不出金農的味道。因此,學習用筆、研究用筆,是學習書法的關鍵和捷徑。古人有學書“用筆為上”的說法,說明了用筆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學書的捷徑中的捷徑。用筆就如同行走,會走了,想到那裡去就可以到那裡去,就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進,否則隻是一句空話。
1.中鋒用筆
應該理解為使筆垂直于紙面,這樣,可以很自如地向任何一個方向運動,也就是所謂的“八面出鋒”的用筆方法。怎麼才能做到“八面出鋒”呢?這首先要求筆一定要拿直,隻有筆直才可以向“八面”(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任何一個方向進行)運動。二要學會用筆鋒。筆鋒是什麼?筆鋒就是筆毫最有彈性的地方,在筆毫的尖部三分之一處。這樣運動最靈活,寫出的線條也最有彈性。當一個線條、一個字寫完時,毛筆又恢複初始之狀态,揮灑自如。這如同行走時大腿帶動小腿自由向前擺動,左右交替進行,顯得輕松自如。如果身體往下蹲,腿成彎曲的狀态,行走時就顯得費勁、吃力且不好看。這和中鋒用筆是同一道理,但特殊的用筆就另當别論了。
2.側鋒用筆
顧名思義,筆鋒是側着的,也就是說筆不垂直于紙面。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掌握側鋒用筆是很必要的。此向技術是在“中鋒用筆”中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在掌握好“中鋒用筆”後,再去學習、研究“側鋒用筆”,可以說“側鋒用筆”的技術更高一些、難度更大一些,運用的好,可以增姿添彩,用的不好敗筆一個,反而弄巧成拙。根據側鋒用筆的形态,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筆斜的用筆,筆杆向身體内側傾斜(寫橫畫);筆杆向右側傾斜(寫豎畫);二是筆直的用筆,筆用到筆肚或筆跟處,也是側鋒之态,古人稱之“刷筆”。
二、兩種起筆
在“用筆”的起筆中,隻有兩種起筆,一是楷書起筆法;二是篆隸起筆法。把楷書筆畫的起筆換成.篆隸的起筆,就變成篆隸書筆畫了。
1.楷書起筆法
其方法是将筆從左上往右下頓筆,少駐往右行筆。有的說了,不是說楷書還要藏鋒嗎?是啊,楷書的藏鋒是在中運動進行的,也就是說在空中就做好了,這樣做既增加了筆畫之間的聯系,又符合筆意。任何一個起筆都應看作一個筆畫結束的開始,它們之間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篆隸起筆法
其方法是:寫橫時,筆從右向左再到右轉一個圈,少駐往右行筆;寫豎時,筆從下向上運動旋轉再向下。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需要注意的是,篆隸的起筆,千萬不能有楷書的頓筆動作。
三、不同書體的用筆
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用筆。從字體上講,有篆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行草的用筆。這些都要分别去掌握,達到一定程度後,要綜合訓練。因為,各種不同的“用筆”可以互補,對書法“用筆”的完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書體與書體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不是說隸書寫好了,楷書也就可寫好,或者說楷書寫好了,行草就能寫好。如蘿蔔、白菜雖然都是蔬菜,但誰就是誰,吃到嘴裡各是各的味道。在書體中有篆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行草的用筆。不同的用筆,寫出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線條組成不同風格的漢字。從細的方面講,每個字帖都有其嚴格的用筆方法,如書譜有書譜的用筆方法,蘭亭有蘭亭的用筆方法,隻有掌握了各自獨有的用筆方法,才能表現出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因此,我們要通過研究、實踐找出它們的用筆方法,這對學好書譜、蘭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字帖也是如此。
1.篆隸的用筆
篆隸的用筆是平白直鋪式的用筆方法,在行筆的過程中不要求筆的起伏變化;寫出的線條像筋一樣,具有彈性。
2.楷書的用筆
楷書的用筆是高低起伏式的用筆方法,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求筆要有上下起伏、高低即抑揚頓挫的變化,起筆或是從上到下、或是從下到上進行運動。
3.行草的用筆
有拖帶式、跳躍式、苦藤式、絞筆式(纏繞式)、折筆式等的用筆方法。拖帶式、苦藤式、絞筆式(纏繞式)是筆畫與筆畫之間直接的聯系,跳躍式是筆畫與筆畫之間間接的聯系,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求筆上下跳躍、拖帶以提高書寫的速度。不同的筆法産生不同的效果,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這要在實踐中認真體會,反複錘煉才能得其真谛。
四、“用筆”的姿勢
“用筆”的姿勢,是根據字的大小、追求的效果不同而選擇的書寫姿勢。可分為:坐式的用筆姿勢和立式的用筆姿勢兩種。
(一)座式的用筆:坐式的用筆是又分為枕腕式用筆、懸腕式用筆兩種。
(二)立式的用筆:顧名思義就是站立式的“用筆”姿勢。
五、“用筆”的節奏
節奏就是快慢,沒有快慢就不成節奏。節奏是書法藝術的生命,就像音樂一樣,高低快慢産生了優美的旋律。在書法的用筆上,節奏是以慢、快、慢形式表現的。至于怎麼把握這個“度”,這就要看熟練程度了。
六、“用筆”的力度
筆畫怎樣才能表現出“力度”,這裡有功夫,也有技巧。怎麼表現出這個“力度”呢?要研究筆毫在接觸紙的瞬間是怎麼表現的。從經典的作品中看到,行筆的瞬間應該是爽快的,沒有絲毫的猶豫。就如我們觀察到的流星、閃電,是那麼自然地在我們眼前經過,使我們看到了明亮、速度和穿透力。
七、“用筆”的位置
在宏觀上講,筆毫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用,這是全面的技術,這就是古人講的法無定法。一般而言,書法用筆的位置,可根據寫字的大小、個人的習慣不同而定,如寫小字,要寫實,要求筆畫精到、準确、美觀、漂亮,執筆較低;寫大字,要寫意,要求随意、灑脫、粗曠、天然,執筆較高。
八、“用筆”的創造
所謂的創造就是在傳統的用筆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不要墨守成規。這裡強調得更多的是新穎,視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擴大、豐富書法“用筆”的表現方法。如顔真卿(麻姑仙壇記)、李叔同用篆書筆畫寫楷書;何紹基、康有為用篆書筆畫寫行書;還有用人行書、草書的筆法寫篆書、隸書,使人耳目一新。總之,“用筆”的創造,就是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
書法的“用筆”是很多的,千變萬化的,我們盡可能地多了解一些,找出适合自己的用筆方法,這是我們學習用筆的目的。實際上“用筆”的過程是不斷完善、不斷形成習慣、不斷熟練的過程。
懷素49歲時寫的狂草
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
中書令。清峻有美譽,而高邁不羁,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方
學書次,羲之密從其後掣其筆不得,于是知獻之他日
當有大名。後其學果與羲之相後先。獻之初娶郗昙女,羲之
羲之與昙論婚書雲:“獻之善隸體,咄咄逼人。”又嘗書《樂毅論》一篇
與獻之學,後題雲賜官奴,即獻之小字。獻之所以盡得其父羲之論筆
之妙。論者曰謂如月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
于神智。梁武帝評獻之書,以謂絕妙超群,無人可拟。如
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不可耐何。獻之雖以隸稱,
而草特多。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之。王洽,字敬和,導
第三子,官至中書令。洽于導諸子中最為白眉。理識
明敏,書兼衆體,于行草尤工。揮豪落紙,
有郢匠運斤成風之妙。羲之嘗謂洽曰:“弟書遂
不減吾”王生虔亦謂:“洽與羲之書俱變古形。”
王珣,字元琳,洽之子,官至尚書令,谥獻穆,能草聖。然當時以弟珉書名
尤著,故有“僧彌難為兄”之語。僧彌,珉小字也。貞元改元春二
月三日沙門懷素。
《王獻之王洽王珣書評》
釋文: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清峻有美譽,而高邁不羁,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方學書次,羲之密從其後掣其筆不得,于是知獻之他日當有大名。後其學果與羲之相後先。獻之初娶郗昙女,羲之與昙論婚書雲:“獻之善隸體,咄咄逼人。”又嘗書《樂毅論》一篇與獻之學,後題雲賜官奴,即獻之小字。獻之所以盡得其父羲之論筆之妙。論者曰謂如月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梁武帝評獻之書,以謂絕妙超群,無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不可耐何。獻之雖以隸稱,而草特多。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之。
王洽,字敬和,導第三子,官至中書令。洽于導諸子中最為白眉。理識明敏,書兼衆體,于行草尤工。揮豪落紙,有郢匠運斤成風之妙。羲之嘗謂洽曰:“弟書遂不減吾”王生虔亦謂:“洽與羲之書俱變古形。”
王珣,字元琳,洽之子,官至尚書令,谥獻穆,能草聖。然當時以弟珉書名尤著,故有“僧彌難為兄”之語。僧彌,珉小字也。貞元改元春二月三日沙門懷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