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龍茶裡,名聲最大的可能就是兩種:鐵觀音、大紅袍。前者香味高昂,是典型烏龍茶的代表之一,大江南北都有人喜愛這馥郁之味。
後者聲名斐然,獨特的岩茶火味在烏龍茶中獨樹一幟,從古到今都有着大批粉絲。
但是,同樣都是烏龍茶,為何鐵觀音和大紅袍,不論口感滋味,還是香氣外形,會相差着這麼多?就好像變成了兩個品種。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以下幾方面來比較。
鐵觀音是烏龍茶系列中較早出現的品種,誕生于福建省安溪縣,位于武夷山脈的南段,也就是所謂的閩南烏龍茶。
大紅袍出現年代要晚上一些,大概在350年左右,最初産于武夷山北段的九龍窠,屬于岩茶系列,而岩茶系列是閩北烏龍茶的主要品種。
出現的時間節點不同,決定了兩者的特性不同。鐵觀音更偏向傳統的烏龍茶特點,香氣高昂和甘甜,大紅袍則在傳統烏龍茶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另辟蹊徑形成了獨特的岩骨花香。
産地的差異,又決定了它們彼此原料的不同。在原料上的差異,對于最後成品的口感等各方面都是有着很大的影響。
并且在古代,閩南和閩北的距離可算得上夠遙遠了。彼此文化沒有互通性,各自發展,最終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茶文化氛圍,以及最為關鍵的:制茶工藝。
烏龍茶的制茶流程,不論鐵觀音還是大紅袍都一樣,基本都是萎凋、做青、殺青、揉撚、烘幹、焙火這幾個環節。兩者有着差别的地方,主要在于揉撚和焙火兩個步驟。
揉撚
鐵觀音在揉撚時,使用的手法叫作“包揉”。它是将炒制好的鐵觀音用布包裹成圓狀,然後通過不斷擠壓翻轉來完成揉撚的過程。這樣揉撚出來的茶葉,才能形成鐵觀音茶的圓球狀茶葉。
大紅袍的揉撚就沒有包裹這個步驟,是使用更接近傳統制茶的手法來進行揉撚,所以最後的形狀偏向于傳統的條索狀。
揉撚手法的變化,影響着鮮葉浸出物質的份量和方式,也影響着最後茶葉的香氣和入口的滋味。
焙火
焙火是烏龍茶在制茶最為重要的工藝環節,也是在這一步,徹底把鐵觀音和大紅袍區分開來。
鐵觀音一般分為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三種,其中以清香型居多。清香型鐵觀音是不焙火的,即使需要焙火的濃香型和陳香型,焙火的程度都不高。所以鐵觀音喝起來火功不高,更重香氣的輕揚。
大紅袍就相反,最為看重焙火的環節,還根據焙火程度的高低,又分為輕火、中火、足火和高火四個等級,火功不同,口感也有明顯變化。
制茶工藝的些許調整,最後的結果變得各不一樣。鐵觀音重香氣的輕揚和鮮甜,回甘清爽。
大紅袍卻入口火味十足,後面才又轉化為花香果香等多種味道,香氣濃郁。
造成兩者差異的最主要因素,便是上面所提到的:揉撚、焙火。
雖有不同,卻有相通。烏龍茶最為講究的豐富香氣層次與變化,在鐵觀音和大紅袍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緻,香氣的組成與複合又各有優劣。
不妨皆品嘗一番,自有其茶趣所在。
(注:圖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