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黎蝸蝸,點擊右上方“關注”我,每日為你分享【個人成長精進幹貨】和【職場幹貨】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删
蔡康永曾說過:
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摸索彼此能繼續往來的分寸。
一段關系能否長久,并非是靠簡簡單單的給予和付出能衡量的,需要置身于這段關系網裡的每一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拿捏好自己的分寸感,共同維護的。
當然,人類的很多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人類的很大部分幸福也是來源于人際關系,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是人類一個永恒的話題,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一段較好的人際關系,都有以下幾點:
01.一段關系裡,少些自我感動
看過一則小故事:
小白兔第一天去釣魚,一無所獲。
第二天,它又去釣魚,還是如此。
第三天,它剛到,一條大魚從河裡跳出來,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蘿蔔當魚餌,信不信我扁死你!
這則小故事給我帶來的感悟是:
你給的都是自己“想”給的,而不是對方需要的,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付出,并不值錢。
在交往的人際關系裡,我時常會進入到自我感動的情景裡,明明自己處處為對方着想,時時都可以奉獻出自己,隻希望對方能給予一點真誠的心意,換回一點真摯的情誼。
但是事實并不如人願,現實往往與我們的期許背道而馳,隻能自己黯然收拾破碎的心靈。
我們總是幻想着自己用真心對待對方,那麼,對方也應該用等價的真心回饋于我,因為我已經很用心地對待你了,所以你應該也會公平地對待我。
我們恰恰忘記了,或許我們隻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在付出,但卻可能給對方造成壓力,成為不必要的負擔,對方可能需要的隻是一場萍水相逢而已,是我們自己先入為主将這段關系看的太過重要了。
02.不要有太多沒意義的計較,随心一點,自己或許會過得更快樂和幸福
想讓一段關系變得不那麼疏離,都要有适當的付出,都需要花點時間和精力進行維護的。
沒有哪一段關系會一直停留在原地,保持着原有的模樣。
畢竟,每個人每天都在變化,無論是際遇,還是心境,也都是瞬息萬變的,“專一”這個詞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變得“奢侈”,自己都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别人能夠做的如自己的心願了。
将關系稍微看淡一點,與人交往時稍微随心一點,少一些沒意義的計較,或許我們會變得更快樂,更輕松,也更幸福。
前幾天聽到的一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一位窮人問佛:我為什麼這樣窮?
佛回答:你沒有學會給予别人。
窮人:我一無所有,那什麼給予别人?
佛:一個人一無所有也可以給予别人這七樣東西。
顔施:微笑處事
言施:說贊美安慰的話
房施:有容人之心
心施:敞開心扉對人和藹
座施:即謙讓座位
眼施:善意的眼光給予别人
身施:以行動幫助别人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
在人際交往中,不要有太多無意義的計較,多給予别人,我可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财富和快樂。
當我們給予别人,對他人付出時,當對方未能及時作出回應,我們會感到失落和傷心。
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想想:是不是我們對于自己的付出抱有期待,太過于計較和在意,所以當對方未能回饋給我時,我們才感到傷心難過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不如換一個心态對待這段關系,我們要是無悔于在這段關系裡的付出,那就少對别人懷抱期待,這樣就少一些失落,多一分快樂和愉悅。
03.在人際交往中,及時看清自己的位置,明确告訴自己:其實我沒有那麼重要
無論是友情、親情、愛情中,我們都時常會犯一個錯誤:将自己在這段關系裡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然後有恃無恐地去“指手畫腳”,但到最後你才會真正清醒,自己其實在任何一段關系裡都沒有那麼重要,可能一切都是自己的“自以為是”罷了。
最後,黯然離場。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人生立場、成長際遇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對待同一事物時會有不同的表現和反應,這才顯得“伯牙與子期”的惺惺相惜,可遇而不可求。
你之于我,我之于他,都并非是非彼此不可的關系,當然,也有那些能陪伴一生的人出現,但他們彼此都是經過很多磨合,彼此互相遷就而達成的。
如果希望自己的人際關系平淡一點,少一些糾纏的話,那就時常将自己置身于旁觀者的位置看待這地段關系,有時候稍微涼薄一點,或許對彼此雙方都好。
當在一段關系裡,你已經先向前走出了三步,但對方都還無動于衷,沒有向你走來的意願時,那麼請你停下你的腳步,你已經沒有再往前走的必要了,及時止步,給彼此雙方都留一些餘地。
一段長久的關系,一定是雙方彼此奔赴,彼此成就,互相遷就的,光憑一方的努力和付出,這段關系的天平早晚有一天會失去平衡的,最後隻剩滿地的狼狽。
往期精彩内容:
别忘了你一次次在心裡暗暗下定的決心,不要蹉跎了歲月,抱憾終身
别讓這些不起眼的微習慣毀掉你,越早知道越好
無痛戒手機,開啟工作學習生活高效模式,遠離焦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