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30 05:37:26

多音字可以說是無數中國人小學時的噩夢,其難不僅在于語音之多,還在于變動之頻。由此,2月19日,“咬文嚼字主編回應改讀音”在網友的熱切關注下被頂上了微博熱搜。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拼音被改刷屏)1

微博新聞截圖

事件起源于衆多網友有關拼音改動的微博,其中提到,一些我們小時候學習的“規範讀音”現已變成了“錯誤讀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雖然此後主編回應這是尚未正式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但其口中的“改讀音應該少數服從多數”再次引起了網友熱議。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拼音被改刷屏)2

網友評論 圖

字音變動能不能依據“少數服從多數”的标準?評論網友真的能掌握繁複的“多音”嗎?今天知著君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這些問題。

/ 一 /

主編與網友之争,根本上在于對語言屬性的不同側重。前者偏重于語言是充當交流工具的“器”,後者偏重于語言是承載思想的“道”。對于作為“器”的語言,其變動之标準當然是多數人的使用習慣,事實上,語言的溝通功能正是基于“多數人”的約定俗成。但是對于作為“道”的語言,積非成是的标準會不會導緻思想的變質?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拼音被改刷屏)3

上述問題主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改動之後的“新音”是不是載“舊義”?二是“新音”能不能載“舊義”?對于前者,答案是肯定的。将“騎”的【ji】音統歸為【qi】音,沒有改變其在特定語境下的涵義,隻是音與義的對應關系從二對二變成了一對二。就此而言,音的統一不僅沒有迎合“世風日下”,還解放了頭疼的小學生們。

對于第二個問題,即“一音”足不足以替代“兩音”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網友熱議的押韻問題。将“一騎【ji】紅塵妃子笑”改為“一騎【qi】紅塵妃子笑”,改變了杜牧原詩的押韻,造成了唐詩的誤讀,這是一個不容置否的問題,即從絕對的層面來說,“一音”無法完全替代“兩音”的功能。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拼音被改刷屏)4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盡管如此,“統歸一音”的價值不能完全否定,畢竟其切實地增強了語言的普适性。所以進一步追問,我們面對的,是在語言的普适性和韻律知識傳承間的取舍問題。

/ 二 /

古詩歌的押韻值不值得我們付出額外的時間與精力?參考2018年安徽師範類院校國學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對于論語的閱讀,62.32%的學生表示會偶爾翻翻, 29.71%的學生隻知道有這本書, 隻有6.04%的學生選擇完整讀過。關于“四書五經”的閱讀情況, 70.05%的學生表示, 在中小學課本裡學過一些,22.71%的學生讀過教材以外的部分, 完整讀過的隻占4.35%, 還有2.9%的學生從未讀過。如果将樣本範圍從大學擴展到社會整體,數據還會有所調動。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所叙述的那樣:“我們的大學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卻看不懂簡單的文言文,甚至連中文寫作都做不到文從字順”。不論願意承認與否,赤裸裸的現實仿佛已經替我們做出了回答:“不值得”。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拼音被改刷屏)5

這是一個令人茫然的答案,縱觀微博評論,仿佛全網都是詩歌的愛好者,衆口一聲地反對改讀音。如果說韻律知識對個體的使用價值并不高,那為何他還會口口聲聲地擁護給自己帶來麻煩的“多音”呢?知著君認為,這和當下的國學熱大潮緊密相關。

著名學者塞缪爾亨廷頓曾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提到,随着西方文明的權力緩緩跌落20世紀的頂峰,亞洲會将經濟實力的急劇增長歸功于文化的優越性,從而進一步推動本土文化的複興。随着北大、清華等各大高校相繼建立國學研究院,《中國詩詞大會》等國學文化節目的走紅,似乎确如他所言,我們開始破除近代以來确立的西學優越論,重新建構中國視角。如同五四時期的西學熱,現在開始了國學熱。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拼音被改刷屏)5

中國詩詞大會 圖

但是,國學熱似乎處在一個極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學術研究如火如荼,文化精英奔走倡導,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國學素養慘淡的現實。評論改讀音影響押韻的網友,自己很可能從來沒寫過詩,甚至除了義務教育的要求外背不出任何其他的古詩,應試教育系統裡的“語文無用論”“古文無用論”也在學生群體中甚嚣塵上。

這與人類學家羅伯特 雷德菲爾德提出的“上智下愚”的文化結構相呼應,他将此稱作“大傳統和小傳統”:

大傳統指代表着國家和權力,由城鎮的知識階級所掌控的書寫的文化傳統;小傳統指代表着鄉村的,由鄉民通過口傳等方式傳承的大衆文化傳統。

對于我國實際的文化情況而言,大傳統與小傳統之間的關系微妙。大學者梁漱溟在論及中國無法實現民主化時就以此論證,他認為我國大傳統與小傳統處于嚴重割裂的狀态,文化成果大多由少數有思考能力的上層人士創造,如諸子百家。雖然時過境遷,但是在教育普及的當下,這種割裂狀況似乎也無多大改善。

這就使得作為“道”的語言幾乎隻存在于精英的生活和研究中,大衆所接觸的都隻是作為“器”的語言。試問多少國人能作出一首押韻的詩?甚至是懂得一些音韻的知識?就此而言,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實是,精英們在竭力“複古”,卻是“窮折騰,如湯潑蟻,如水投石”;大衆也替精英們操碎了心,改了音不押韻,他們還怎麼研究出唐詩背後的無限文化内涵呢?

漢字改拼音等引發網友嘲諷(拼音被改刷屏)7

歸根究底,精英似乎不需要大衆的幫忙,也能還原出“一音”的多種“原音”。而大衆隻是表面上領了精英的情,卻沒有幹實事。即國學成了網友評論時的一種“态度正确”,甚至是一種彰顯自身的文化旗幟,而不是事實的真實反映。但是“判斷你喜歡什麼,不是主觀随意的選擇,而是看你在哪件事情上花的時間最多”。

= 結語 =

總而言之,在大衆觀念裡,改讀音這個事兒既不是語言的發展性問題,也不是語言的實用性問題,而是對于傳統文化的态度問題。而态度,也僅僅是态度而已。

知著君認為,在由“改讀音”一事激發的思考裡,如果就宏觀的對待國學的态度而言,從風雨飄搖的近代所确立的完全否定,到今時今日的肯定,無疑是一個可喜的進步。但如何才能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對本土文化的完全肯定,和對外來文化甚至文化融合的完全否定,需要精神上的警惕和行動上的努力。

就具體的事件而言,糾結讀音無異于糾結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哪四種寫法,未免有舍本逐末之嫌。畢竟如果大多數人都能夠區分開确鑿(zuo)與(zao),這些消失的“多音”又會回歸到國民的日常生活中來……

小編并不是贊成“改讀音”的做法,語音的改變是個涉及面甚廣的問題,因才疏學淺和篇幅有限,許多相關話題無法一一探讨。但正如白話文運動,盡管是那麼多大師在激烈争議後的結果,至今也仍有異議。在文化的問題上,或許找不到絕對正确的标準答案,但是評判之前,我們要去腳踏實地了解它,或者說評判本身并無意義,重要的是了解的過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