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遺産

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遺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11:36:15

記者 張向陽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公示《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聽取公衆意見,縱貫北京老城的中軸線遺産“全景圖”最新公開:規劃明确,中軸線遺産保護區域合理劃定為遺産區及緩沖區,共計51.3平方公裡。作為北京的靈魂和脊梁,中軸文化體現出的“禮儀秩序”“中和中庸”“天人合一”等傳統觀念,持續影響着現代城市發展。

“全世界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

“紅牆青磚琉璃瓦,禮序乾坤和天下。永定門到鐘鼓樓,京城中軸定中華……”最近,蒙古族青年歌唱家烏蘭圖雅的一曲《北京中軸線》用京腔京韻唱出了京城風華。

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靈魂和脊梁,1272年,元朝在北京興建都城。此後,雖然幾經朝代更叠,這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始終是承載華夏文明和展現北京曆史文化的主線。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裡,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盛贊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它北起鐘鼓樓,向南經過萬甯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南至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依據規劃,這15處建築及遺存是中軸線遺産構成要素。北京中軸線曆經700多年的曆史演進而延續至今,規劃合理劃定了中軸線遺産保護區域。總面積約5.9平方公裡的遺産區,包含承載遺産價值的15處構成要素,以及構成要素之間必要的連接區域。緩沖區覆蓋面更廣,約45.4平方公裡的空間包含位于遺産區周邊且與中軸線形成和發展聯系緊密的區域。

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遺産(北京中軸線遺産)1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既是北京的空間之軸,更是文化之軸。從700多年前元大都奠定基礎開始,北京城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空間分配都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形成。元、明、清三朝,北京中軸線的創立、發展、強化以及它對三千年前周代都城秩序的尊重,清晰地表達了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的延續。今天,人們從北京景山眺望,中軸線兩側還依然保持着平緩開闊的格局。天安門、天壇、鐘鼓樓,這些建築仍在城市的最中心,裝點着古都北京壯美的天際輪廓線。

北京中軸線不僅保存大量有形的物質遺存,同時也體現出豐富的精神層面内涵。它是以城市空間營造集中展現中國古代“居中”理念、國家禮儀制度、天人合一觀念,體現出古代傳統觀念中對社會秩序的極緻追求,持續影響了現代城市發展。

中軸線蘊含的禮制文明

北京中軸線體現了布局智慧與文化之美,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禮制文明是北京中軸線蘊含的重要文明基因,體現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中國城市規劃的理念,從新石器時代已經初現,在周代已經形成制度。《周禮·考工記·匠人》中總結為:“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所謂方九裡,就是九裡見方,這是國都的規模;旁三門,四面城牆每一面開三個門;九經九緯,道路橫九條豎九條;左祖右社,王宮的左面設祖廟,右面設社稷;前朝後市,前面是朝,後面是市……這種城市營建的制度,成為中國傳統思想、傳統禮儀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定。

這些布局理念,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居中不偏”“不正不戚”的思想,也影響城市規劃布局中的“三套方城”“宮城居中”及中軸線對稱的布局。

中軸線的禮制文明體現着儒家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各民族對禮制文化的認同。《周禮》作為儒家的“三禮”之首,構畫了理想國都的建設模式。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将儒家的禮樂秩序等思想貫穿于整體的建築布局與具體的建築形制及名稱中,體現了元朝統治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元大都的營建按照《周禮》理念對中軸線進行設置和建造,将《周禮·考工記》所載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寝的營城理念完全落實到了現實中,既是對儒家禮制文明的認同,亦是對禮制文明的傳承。此後明清兩代在北京城的營建和維護上都延續着禮的精神。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指出,從建築功能角度而言,北京中軸線的南北兩側建築,按照重要性由弱到強的順序,依次向核心彙聚,以體現對禮儀與秩序的尊崇。故宮為中軸線的核心,南起端門、北至神武門,東西兩側分别為東華門和西華門。故宮為明清帝王執政和生活的場所,因而重要性極其突出。此外,中軸線兩側的建築,多為對稱、有序的布局方式。如故宮的東西兩側分别為太廟和社稷壇。其中,太廟是皇帝祭祀先祖的場所,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又如,永定門東西兩側分别為天壇和先農壇。其中,天壇為皇帝祭天的場所,先農壇為皇帝祭祀先農場所。這些建築對中軸線功能進行了補充完善。

從建築命名角度來看,北京中軸線反映了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禮儀和道德觀念。如天安門的名稱,與《尚書》之“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密切相關,也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又如地安門的名稱,與《資治通鑒》“天平地安”密切相關。“地安”是指社會太平祥和、百姓幸福康樂。再如故宮太和殿、保和殿的名稱,源于儒家經典《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利貞”。可見,北京中軸線建築的命名,包含了豐富的儒家文化内涵。

中軸線布局是“中和”思想的體現

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思想還推崇“中和”的觀念,無論是古代城市布局還是禮制建築,都體現出“中和”思想。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築講究空間和平面的有序性,既是人間倫理的象征,也是宇宙觀念的反映。

文獻史料與考古資料顯示,傳統文化強調“以中為尊”。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求“中”理念一直在不斷強化、深化、擴展,“擇中建都”“擇中建宮”“擇中建殿”“擇中立門”“建中立極”的文化認同,共同促進了都城中軸線的發展演變。

“中”與古人的宇宙觀有關,是“執中”或“中和”之道。“中”字源于上古天文曆法學的測量,通過圭表的測量把觀象授時、制定曆法、居中而治等行為緊密聯結在一起,是農業文明最核心的觀念。有學者認為,《論語·堯曰》裡的“允執其中”的“中”就是“求中”的測量工具圭表。立表測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辨别方位,因此使“中”字具有了中心、中正、中央等涵義,并進一步發展出中庸、中和等詞彙,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觀、中庸中和的哲學觀。

在古人的概念中,既考慮以“中”為核心,又考慮到公平、公允的“和”,形成“中和”理念。《禮記·中庸》中提出中和概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以說,中和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中和殿之名就取自此,即勉勵皇帝辦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中和觀念不但體現在哲學、美學、倫理道德概念上,也體現在城市布局和建築上。中軸線布局是講究陰陽和諧統一的中和思想體現,自古以來無論是古代建築還是規劃,都有一種象天法地的精神,這也是“中和”美學中遵循自然規律、道法自然的思想。像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中軸突出、兩翼對稱,串聯起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池,體現了城市規劃尚中的思想,以及守中尚和的民族氣質,這一理想追求集中體現在紫禁城的規劃設計中。

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遺産(北京中軸線遺産)2

在中軸線上處于核心地位的紫禁城,其中前三殿和後三宮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處理政事、舉行盛典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前朝與後廷,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前三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三大殿均位于中軸線上,均以“和”字命名,明确地反映了對和的追求。而三大殿的匾額分别為“建極綏猷”“允執厥中”“皇建有極”,則彰顯了對“中”的期許;後三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三宮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後三宮所傳達的“乾坤交泰、天地相合、康泰美滿”的寓意,正是中和理想最高境界的表現,即“天地位,萬物育”。前三殿與後三宮,體現了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并在後世不斷得以傳承強調的中和思想。

中軸線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

“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理念。北京中軸線及兩側建築群的排布,很多都暗合星象,以夜空中星辰排布為鑒,映射着古人對天上秩序的理解。

北京中軸線南北劃定,對應的是子午線,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古人發現衆星都圍繞着北極星運行,北極星居于天之中指揮衆星,因此古人認為,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與雍容居中的氣度,正是古代帝王的特質。在古人的觀念中,北極星所在的紫微垣或紫微宮即是天帝的居所,投射到大地上,正是人間帝王所居的紫禁城。地上的紫禁城呼應天上的紫微垣,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因為有指南針和羅盤,中國人最早發現大地南北極有磁偏角,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有記錄。由于磁場南北極指向與地理南北極有區别,便把地理南北極稱“天極”,磁場南北極被稱為“地極”或“磁北極”。因為皇帝是天之子,為了表示對“天帝”的敬重,故而上天紫微宮用天極,天子紫禁城用地極,但都可視為子午線。紫禁城之所以不稱紫微宮,是因為不敢有僭越之舉。

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遺産(北京中軸線遺産)3

周乾認為,在中軸線建築上有很多反映“天人合一”的理念,像城門是根據星宿的空間位置來确定關系。故宮古建築的屋檐一般由中間向兩端逐漸起翹,稱為“反宇”。古人認為,“天”為凸形,為陽。反宇使得建築屋檐形成凹形,與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陰一陽的巧妙融合。大屋頂以反宇形式承接天空,寓意古人對上天的敬仰,較完美地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考古發現,距今5500年左右的安徽含山淩家灘祭壇,距今5000多年前的遼甯牛河梁遺址的三層祭天“圜丘”遺迹等,都顯示出明确的祭天場景和“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一點在北京中軸線上也體現出來。中軸線上布局了很多方形與圓形的建築(群)或構築物,中軸線貫穿的主體是方形建築群落,特别是紫禁城整體格局及紫禁城中的建築院落及具體建築,包括城牆布局、三大殿、後三宮、東西六宮等平面布局和立體形态,象征着“地”。天壇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代表“天”之所屬,因此,天壇集中了諸多代表天的“圓”形建築元素,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壇都是圓形建築,這些方形與圓形建築充分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是“天人合一”這一傳統理念在北京中軸線上的表現。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