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9 06:08:51

#頭條群星8月榜#

不少人對月的懷想,起源于唐代詩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其中也蘊含着種種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在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時節,中秋節也如約而至。“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天空中耀目的一輪皓月,陪伴了多少遊子的歸程,帶來了多少相逢的喜悅?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一文看清中秋節的文化符号)1

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在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僅次于春節的存在。而嫦娥奔月、月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系列神話傳說更令人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八月十五在秋季中間,因此得名為中秋節。在傳統的曆法之中,稱為“仲秋”,因此也可以稱之為“仲秋節”。關于中秋這個詞語的最早出現,在《周禮夏官大司馬》。

中秋節成為一個節日的時間,大概是在隋唐時期,中國最早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裡面記載,南北朝時期還沒有中秋節的相關概念。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一文看清中秋節的文化符号)2

佳節中秋,低頭溫酒,擡頭賞月。令人想起那些美麗的神話與故事,也總會在其之上誘發無限的遐思。文人墨客總喜歡将月亮的形象與嫦娥聯系起來,也總喜歡将月亮比作恬靜可愛的少女。

這樣一來,原來蟾蜍搗藥的樣子也就不好看了,一隻癞蛤蟆怎麼能陪伴在美少女身邊呢,也就逐漸演化為月兔搗藥了,并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供玩耍的兔兒爺。

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祭祀,這種儀式與節日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是節日不成文的規定。在賞月的同時,需要祭月,也是中秋節隆重紀念活動的組成部分。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一文看清中秋節的文化符号)3

古代有春季早晨祭日,秋季夜晚祭月的禮制,附和中華文化的陰陽特色。中秋節雖說是隋唐才形成,但賞月的風俗卻是由來已久,漢代基本上就已經定型。

相傳漢武帝為了賞月,曾經專門建造了“俯月台”來賞月,并将其命名為“眺蟾”,俯月台之下又建有“影娥池”,來映顯天上的明月,這算是玩月賞月的初始。

這種習慣到了唐代的時候已經蔚然成風,也衍生出不少神話傳說,相傳《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夜遊月宮時所得——“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一文看清中秋節的文化符号)4

賞月習俗最為昌盛的時候是宋代,此時解除了所謂的宵禁政策,可以徹夜的遊玩歡娛,文化娛樂也向大衆普及,賞月的群體也就更為廣泛。

“公子王孫、富家閨室,莫不登樓玩月,琴瑟铿锵,舉杯高歌,竟夕歡樂。”

明清兩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華大地上至今依舊留存着大量諸如“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建築,北京的“月壇”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皇家為了祭祀月亮而修建的。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在,我們可以知道月亮據我們多遠,上面是什麼樣子,但怕是很少有人能夠承古人之志,擡頭賞月,找尋片刻安甯了吧?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一文看清中秋節的文化符号)5

中秋之夜,月亮分外明。人們把月圓看作是團圓的象征。宋代大文豪蘇轼就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因此八月十五又稱作“團圓節”,月餅也被稱為“團圓餅”。古往今來,多少客居異鄉的遊子,用天上的這輪明月來表達相思之情。

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話說,已經有三四年沒在家中過中秋節了!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一文看清中秋節的文化符号)6

中秋的美食是月餅,同時也是供月的物品。其他的瓜果梨桃之類也要取其圓滿之意,邊賞月邊品嘗美食是傳統的習俗,一家人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關于月餅的起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起源于唐代:唐高祖李淵與群臣共度中秋時,拿着吐蕃商人所獻的月餅,指着天上的明月,吟誦說“應将圓餅邀蟾蜍”,随即将圓餅分給群臣共食。

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之中,那時候的月餅也隻不過是一種普通的食品,大概率沒有與中秋節挂鈎。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和中秋節的習俗(一文看清中秋節的文化符号)7

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了,美食家袁枚在《随園食單》裡面詳細地記載了月餅的制作手法,不少工序傳承至今。如今的月餅已經成為大衆喜愛的節日食品,百吃不厭。

不過嘛,即便口味越來越多,五仁永遠是一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