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道窺徑——穴位埋線和穴位貼敷
穴位埋線就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縫線置入穴位内,利用線對穴位産生的持續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穴位貼敷就是将中藥碾末調和成膏狀貼敷于穴位,利用藥物對穴位産生的持續刺激和藥物的本身的作用來防治疾病的方法。
兩者有相似之處,就放在一起講講。
對于我自己來說,穴位埋線和穴位貼敷用的雖然不少,但是相對用的範圍都比較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1.穴位埋線
穴位埋線實際上主治範圍很廣,多用于慢性疾病。我主要用在減肥和脾胃病上。減肥是常規操作,估計很多人都會,和針刺選的穴位基本類似,大多根據中醫理論選擇适當的穴位,但是埋線的部位以不妨礙機體的正常功能和活動為标準,還要避免傷及内髒、脊髓、大血管和神經幹,不應埋入關節腔内。脾胃病也是如此,主要是背俞穴和脾經胃經的穴位。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穴位埋線的操作規範标準是我們科制定的,穴位埋線在這裡我主要還是要強調穴位埋線的安全性和和操作規範上。
首先要根據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選擇不同種類和型号的埋線工具和醫用線。現在市面上有各種埋線工具,主要還是各種型号的腰椎穿刺針,以及一次性成品注射埋線針。線也都是醫用蛋白線,埋到穴位裡可以降解後被吸收。有的醫生為了治療某些特定的疾病,會用藥物浸泡需要埋的線一定時間後,再進行操作。
局部消毒還是要比針刺要求更加嚴格,用0.5%的碘伏在施術部位由中心向外環行消毒。也可采用2%碘酒擦拭,再用75%醫用乙醇脫碘的方法。醫生最好戴無菌手套。
一般情況下是不用局麻的。埋線結束後,如果埋線口不大是可以不用無菌敷料保護創口的,如果傷口較大或者出血較多,應該用無菌敷料保護1~3天。
應當注意的是,線在使用前可用适當的藥液、生理鹽水或75%醫用乙醇浸泡一定時間,但應保證溶液的安全無毒和清潔無菌。操作過程應保持無菌操作,埋線後創面應保持幹燥、清潔、防止感染。
埋線後,線頭不應露出體外,如果暴露體外,此次埋線失敗,用鑷子夾取線頭,取出完整的線。局部無菌敷料保護,千萬不要任由暴露在外,或者用剪刀剪掉暴露的線頭,這樣都會造成感染的風險加大。
首次埋線後應該進行及時随訪,因為畢竟是有異體蛋白植入,有些人會出現過敏反應,我見過有個病人出現了出現了很明顯的過敏:所有的埋線點都出現紅腫,自己也出現了輕度的體溫升高,但是這種植入是無法再取出的,隻有我們口服抗過敏藥來對抗。這個患者大概1周以後過敏反應才結束。後來我們對所有過敏體質和對蛋白過敏的都要求簽知情同意書。明确告知并建議不要采用這種方法治療。
還有瘢痕體質的最好也要慎用,有可能吸收不好,我曾經遇到一個外地的患者,說埋線兩年來,還可以在腹部摸到埋線留下的包塊,估計是局部形成了肉芽腫。
剛埋完線不要做跑步遊泳等運動,因為,此時線還沒有軟化,可能會随着肌肉運動到其他部位。
不過穴位埋線的治療效果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比起針刺來說,它一周或者兩周治療一次,無需經常來醫院,對上班族來說比較友好。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埋線來進行減肥等慢性疾病的治療。
2.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将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将藥末散于膏藥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
大家熟悉穴位貼敷可能都是從三伏貼開始的。
三伏貼效果明顯,我曾經觀察過連續3年貼敷的呼吸系統患者78例,84.2%的患者症狀有明顯的改善。這說明冬病夏治的原理是正确的,更說明穴位貼敷真的是可以治療很多疾病。
穴位貼敷能夠治療的疾病很多,其原理和穴位埋線有些類似,都是依靠穴位的作用和藥物的作用來共同治療疾病。穴位貼敷相對來說作用溫和,但是它的順應性更好,可以長期使用來治療慢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也是過敏現象,不過這種過敏往往就是局部皮膚過敏,隻要揭掉膏藥就可以了。一般局部皮膚休息幾天就可以重新使用。因此穴位貼敷如果需要長期使用的話,往往會準備幾組穴位,交替使用,因為穴位貼敷的藥物都是有刺激性的,不然效果就不好,但是由于各人皮膚敏感性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就容易過敏甚至起泡。當皮膚覺得刺癢時,要及時中止局部的穴位貼敷。當貼敷後局部皮膚顔色發紅不褪時,選擇其他穴位貼敷。隻要注意觀察,及時處理,一般沒有大的關系,仍然是可以繼續使用。
主治範圍:(1)慢性軟組織損傷:項韌帶損傷、肩胛提肌損傷、頭夾肌勞損、肩周炎、腰肌勞損、菱形肌損傷、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2)關節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踝關節外傷性骨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3)陳年痼疾:慢性胃腸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結腸炎、遺尿、早洩遺精、過敏性鼻炎、虛勞、痛經、心率不齊、高血壓、失眠、面癱等。
貼敷的時候,有時為了增強療效,可以在局部貼敷處,先用灸法至皮膚微紅,或用鮮姜擦拭至皮膚微紅,已增強藥物的透皮能力。
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穴位。一般來說,慢性疼痛、軟組織損傷、關節炎都選擇局部阿是穴。而髒腑疾病多選用背俞穴、募穴、合穴等特定穴。比如:慢性胃腸炎選擇:脾俞、胃俞、中脘、神阙;慢性支氣管炎選擇:肺俞、膏肓、膻中;哮喘選擇定喘、肺俞、天突;慢性結腸炎選擇大腸俞、關元俞、腎俞;痛經選擇八髎、神阙;高血壓選擇湧泉。
有人就會問了,穴位貼敷和我們常用的膏藥有什麼區别呢?那區别還是很明顯的:膏藥大多用于骨傷科疾病,穴位貼敷不僅用于慢性疼痛、軟組織損傷、關節炎,還用于髒腑疾病。其次膏藥多用于阿是穴,而穴位貼敷即使是用于骨傷科疾病時也不是單純取阿是穴,而是會根據中醫辨證進行選穴。
很多人在使用三伏貼的時候會問,這個有年齡限制嗎?這種療法其實是沒什麼年齡要求的。主要是所貼的藥物對特定人群是否有要求。我曾經遇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在我那裡治療面癱,三天兩頭不來針灸治療,我說你這樣經常不按療程來治療,效果有可能不好,她說她沒辦法,她小孩1歲左右,由于有先心病,體質差,三天兩頭感冒發熱,一個月有半個月在醫院裡,她天天陪着沒有時間來給自己看病。我建議可以給小孩穴位貼敷,然後她帶小孩過來,我給選了穴位後,讓她自己回家給孩子貼,4組穴位,每組4個穴位,交替貼敷,剛開始天天貼,後來皮膚不好就可以一周3次,症狀好轉改成一周1次,如此進行1個月後,體質大為改善,2個月後就基本沒有感冒等症狀了。觀察半年沒有明顯的感冒,就囑咐她可以停用了。
穴位貼敷和藥物有關系,主要是一些刺激性的藥物為先導,加用一些辨證的藥物,大家要知道,藥物外用和口服是有很大的區别的,口服能夠補氣的不一定外用時起到補氣的作用,所以在我們研發穴位貼敷的配方時一定不要想當然,按照藥典的功效就去配伍處方了,我們一定要查詢經典的外用藥配方,反複多次的試驗調整才能出具一個好的方案。
穴位貼敷和穴位關系更大,這種貼敷後藥物對穴位的溫和刺激是這種療法的主要作用,因此選擇好穴位對效果至關重要。對慢性疾病,背俞穴的作用是需要再三強調的,久病則虛,補益髒腑才是治本之法,背俞穴的補益作用相對其他穴位來說更加明顯。當然督脈、任脈、五輸穴作用也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穴位埋線刺激量大,屬于瀉法居多,穴位貼敷刺激溫和,屬于補法居多,雖然由于選取的穴位穴性不同,可能有的瀉中有補,有的補中有瀉。但總體來說,前者用于實證偏多,後者用于虛證偏多。
估計這麼說有好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不過,我大多是按照這種原則來選擇病種來治療的。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