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佛印是在高中課文《核舟記》中,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黃不屬。卧右膝,诎左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彼時老師也沒有細講,隻是說佛印是蘇轼的朋友。
此後,在野史中,我麼經常可以看到佛印的故事,特别是與蘇轼、蘇小妹的談詩作對,鬥智鬥勇,給我們呈現的并不是一個不識人間煙花的得道高僧形象,更多的是一個有血有肉、佛法高超、生性豁達、才識過人的僧人形象。今天我們所講的故事來自于醒世恒言,其中佛印的經曆或許和正史有些差異。
佛印禅師原名韓端卿,江西饒州府浮梁人,自幼熟讀古今經典,文采過人。因到京師應試,巧遇蘇轼,二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一天,天下大旱,神宗皇帝要到大相國寺吃齋祈雨,此事由蘇轼負責,韓端卿知道後央求蘇轼将他帶入相國寺,瞻仰皇帝天顔,蘇轼答應了,讓他假扮成侍者(随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候差遣的人),起齋之日,端卿為神宗奉茶,神宗見他長的方面大耳,濃眉大眼,與别的侍者不同,又提問了他幾句,見他答的有條不紊,龍顔大悅,當場賜了法名了元,号佛印,禦前剃度為僧。端卿本來不願意出家,卻又不敢違抗皇命,隻得當了和尚,從此後精研佛經佛理,沒了還俗之心。
卻說蘇轼因佛印出家,内心有愧,多次挑逗佛印,想讓其還俗,佛印不為所動,真心皈依。一年春天,佛印來找蘇轼閑聊,蘇轼擺下酒席,并請琴師在簾内演唱一首,佛印聽的唱詞,很是叫好,蘇轼看透佛印想見琴師,随即讓其填詞一首,須臾作出一首《西江月》。簾幕卷起一半,琴師漏出一對三寸金蓮。佛印又作出一首《品字令》,流露出要見真人的意思。簾幕掀起,見了琴師真容,再作了一首《蝴戀花》,贊美琴師美貌。當時佛印已有醉意,蘇轼有意成全,留宿佛印,并許以重金,威逼利誘琴師陪宿。佛印酣睡至五更才醒,見了琴師大驚,恪守清規戒律,勸退琴師,臨别之際,再作一首《浪淘沙》留給蘇轼。
本篇故事相對簡單,期間佛印填詞四首,可見其出口成章,文采斐然。與蘇轼相交,可見其不拘小節,豁達随性。與琴師相處坐懷不亂,可見其嚴守戒律,一心向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