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局出現新變化後,俄軍的表現讓外界大跌眼鏡,同時也将俄方衛星系統建設不完善、衛星數量太少等弱點暴露在了世人面前。為了盡快解決問題,普京政府可謂煞費苦心,拿出了自己所剩不多的家底。
據衛星網等俄媒報道,在10月10日到26日這半個月内,俄羅斯總共計劃進行6次火箭發射,利用不同型号的火箭将近10個航天器送入太空之中。在這些航天器中,除了26日将送入太空的MS21是向國際空間站運輸物資的飛船,已于12日進入太空的“安哥拉2号”衛星是安哥拉向俄羅斯訂購的通訊衛星,其他的都可以用于協助俄軍作戰。
在這批衛星之中,俄軍最先發射的是一顆“格洛納斯-K”系列導航衛星。而俄方選擇先發射這顆衛星,無疑是受到了導彈精度不足一事的影響。自戰争爆發以來,俄軍一共使用了超過3000枚各類導彈,但整體精度不高,甚至出現過彈着點距離目标800米遠的情況。
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自己的“格洛納斯”系統衛星數量較少,定位導航能力不足,輔助作戰的民用版GPS,在定位準确度和抗幹擾性能上又不如軍用版本,最終影響到了作戰。俄方此次發射這顆“格洛納斯-K”衛星,無疑是要補齊己方的不足之處。
在“格洛納斯-K”之後,俄方第二波送入太空的是“宇宙2560”“宇宙2561”等光學軍事衛星,這些衛星的主要作用,應該是加強區域偵察,彌補自身戰場情報感知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烏軍此次反攻初期,俄軍其實擋住了烏軍在南部戰線上的攻勢,但烏軍随後大膽調動兵力,轉而在哈爾科夫方向上打了俄軍一個措手不及,從俄軍兵力薄弱處取得了突破,險些合圍俄軍一個集團軍,并最終将俄軍趕出了哈爾科夫地區。如果當時俄方能夠通過衛星等偵察手段,及時發現烏軍的兵力調動,同步作出調整,這場敗退便極有可能避免。
此外,俄軍在前線極為缺乏察打一體無人機,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海鷹10”等偵察機也被烏軍手中有“毒刺”等防空武器大量擊落,俄軍在一線的偵察也有可能出現問題。因此,無論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還是協助前線部隊作戰,這幾顆光學軍事衛星都極為重要。
在将導航和偵察衛星送入太空後,俄軍又在22日将3顆“信使-M”通訊衛星送入了太空之中。而“信使”系統恰恰是俄羅斯現在唯一的低軌通信衛星系統,除了保證通訊,“信使-M”還可将“格洛納斯”系統的坐标數據傳輸至遠程監控與通信中心,這無疑将在增加俄軍通信能力的同時,優化“格洛納斯”的性能。
在這一系列的火箭發射之中,最讓外界關注的是與“信使-M”一同被送上天的一顆“斯基泰人-D”衛星。這顆衛星是“斯基泰人”寬帶互聯網衛星系統的一部分,該系統可以視為俄羅斯的“星鍊”系統,與“星鍊”一樣負責提供不受地面基礎設施限制的網路服務。而在烏克蘭戰場上,“星鍊”系統早已成為了烏軍作戰的重要輔助工具。
除了屬于與“星鍊”系統類似的“斯基泰人”系統,“斯基泰人-D”還是俄羅斯“球體”衛星星座項目的首顆實驗衛星。按照俄航天部門的說法,“球體”項目擁有衛星通信服務、對地觀測等衆多功能,在建成後可以讓俄羅斯擁有“最現代化的太空通信和監控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雖說俄方此番動作不小,但能否徹底補齊其在衛星領域的短闆,還是個問題。首先是西方的對俄制裁,有可能導緻俄衛星零部件短缺。要知道,在這批發射的衛星中,除了“宇宙2560”等是專門的軍事衛星,“格洛納斯”、“斯基泰人”、“球體”等系統其實都是軍民兩用項目,而俄方的民用衛星零部件有70%的來自海外。因此,西方制裁導緻的斷供,很有可能影響俄方的衛星生産。
其次便是錢的問題,按照俄相關部門的估算,整個“球體”項目需要花費1.5萬億盧布的資金。即便是在和平時期,這麼大的資金需求,都不是俄方能夠輕易滿足的。截至目前,普京政府同意用于此項目上的資金隻有1800億盧布,還是分期付款,最多一年給180億盧布。在未來,俄方恐怕需要想辦法引入私企的資金,才能完成這一項目。
從俄方近期頻繁的火箭發射來看,在前線戰事不利後,普京政府确實想要在衛星系統建設上亡羊補牢,但現在才想起行動,很有可能為時已晚。在俄羅斯當前的經濟條件下,普京政府很難拿出足夠的資金,發射并确保足夠數量的衛星運營,徹底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極低。
而俄方的遭遇,也是他們在用血的教訓提醒外界,要想真正發揮信息化作戰的效能,完善的衛星體系以及配套的快速響應補星手段必不可少。而事實上,這些工作也确實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推進的。畢竟在未雨綢缪這個問題上,中國人向來不會讓人失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