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詩詞#
《久違的苣荬菜》
少小相識未辨名,
知心無礙作友朋。
攜籃田疇任挖取,
飼養禽畜卓有功。
歲月輾轉厭魚肉,
素食野菜人推崇。
一口清苦自然味,
身心回歸兩舒甯。
勞動節日天晴爽,
采摘郊園憶曾經。
闊别數載重相晤,
華發恍惚少年行。
小時候沒有現在強大的網絡查詢功能,許多司空見慣的野菜隻能通過老輩人的口口相傳知道它的名字,而這種口語相傳往往比較模糊,無法确定具體應書寫為哪幾個字,因為老人隻知道大緻的讀音并沒有見過或寫過具體的名稱。
我今天所談到的“苣荬菜”(讀音qǔ mǎi cài)就是其中一種,小時候大家都含混地稱為“qǐn mài”菜,後來我發現很多人寫作“曲麻菜”,但我比較抵觸這種寫法,因為覺得有與“苦麻菜”混淆的可能,小時候挖苣荬菜時可以混入點兒“婆婆丁”,但苦麻菜是不要的,一來雞鴨不喜歡吃苦麻菜,二來據說吃多了會被藥着,而苣荬菜則沒有這樣的顧慮。“苣荬菜”這仨字的确定是近些年的事,小時候一直那麼“qǐn mài 菜”叫着,倒也并不影響對它的了解和熟悉。“苣”是多音字,一般念作“jù”,比如“莴苣”、“苦苣”,偏偏隻有在這裡念作“qǔ”,大概是為了順應“曲麻菜”俗稱的緣故吧!
“五一”勞動節放假,趕着天氣晴好,忙裡偷閑領着女兒到城郊去挖苣荬菜換一下口味,體驗一下久違的感覺,順便幫助女兒辨識一下這種野菜。多年以後,重溫小時候每天放學後的必修課(那時候每天放學後都要挖滿滿一筐苣荬菜補充家禽家畜的飼料),有些感慨也有些興奮,喋喋不休講述苣荬菜的形态和過往。
我還給女兒講述了小時候父親給我講述的故事:曾經有一位老大娘挑選苣荬菜的嫩芽(剛發出紫粉色的幼芽)挖了一小捧兒獻給縣太爺,縣太爺吃了覺得新鮮好吃,很高興,賞賜了老大娘。一位農夫聽說了這件事覺得老大娘太小氣了,于是挖了滿滿一袋子長大的郁郁蔥蔥的苣荬菜獻給縣官,結果縣官責備他是在喂豬,不但沒賞賜他,還把他打了闆子。這個故事說明物以稀為貴,就像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們突然喜歡吃野菜一樣,我們也沒有時間和耐心隻挖紫粉色的苣荬菜嫩芽,而是多選擇大稞的苣荬菜采挖,這樣才能很快挖滿一籃子,依稀回到了小時候和妹妹一起挖苣荬菜,相互炫耀誰挖得多的少年時光。不同的是當年挖菜是為了飼養家禽家畜,現在是為了打牙祭換一下口味。今天是可以苣荬菜蘸雞蛋醬大吃一場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