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元豐三年,因烏台詩案,蘇轼遭谪貶黃州,谪居黃州期間,在城東荒地耕種自給,并築雪堂以作遊息之所,因自号東坡居士。蘇子經常遺憾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這些世俗的勾心鬥角,追名逐利,忙忙碌碌。一日,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緻,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人是天地之所賜,隻有忘卻世間的功名利祿,才能養護生命之自由自在。
"烏台詩案"對蘇轼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禦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曾欲置之死地,雖然最後宋神宗網開一面,将他谪為黃州團練副使,使他逃過一死,但經此事變,他一面如驚弓之鳥,一面重新參悟生命。他援道、釋以自救,從而發現生命之多維度的意義。這首詞上阕叙事,極富生活情趣。"醒複醉"說明他酒興之濃,或因知己來訪而高興,或因谪宦而幽怨。"倚杖聽江聲"一句,尤見其随緣自适、潇灑出塵之思緻。下阕直筆入情,揭示心中苦悶。
這首詞從叙事到抒情,從纏綿苦悶到蓦然頓悟,無一不是至性至情的流露。蘇轼谪黃時,曾因患赤眼病而逾月不出,一時有人誤傳蘇轼已死。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在記叙這一笑談之後,又記叙了另一趣談。他說:"……未幾,複與數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辭,所謂'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挂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谒,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然此語卒傳至京師,雖裕陵亦聞
而疑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