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結夏安居節與解夏安居節
宗教,在這裡,通過節日,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勸化和滋養着人們的心靈,指導和教育着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傣家人民世世代代都能保證民風淳樸的原因之一。
結夏安居與解夏安居的關系
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日常生活與佛教也是息息相關,結夏安居節與解夏安居節作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節日,影響着傣族人民的起居、生産、生活以及風俗習慣。
按照傣曆,結夏安居節在解夏安居節之前到來,猶如白天和黑夜輪流交替,結夏安居節與解夏安居節也象征着内心的醒悟活動和世俗的生産活動的結合。
結夏安居節是人們靜下心來反省自己,充實内心世界的契機,期間更多是參佛念經,靜養心靈,很多世俗的活動(婚嫁、建房、談戀愛、興修土木)被暫且擱置在一邊。解夏安居節之時,所有的世俗生産生活似乎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就是這“一開、一關”之間,包含着佛教教義要求人們自我反省,認識自己,起到自我約束,淨化民風的作用。
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節亦稱“進窪”,傣語為"豪瓦薩",是傣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節日來源子古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中原佛教的“結夏”。意為進入傳授佛法的時期,定于傣曆九月十五日(農曆六月中旬),需要曆時三個月的時間傳授佛法才得以結束。
曆史記載佛教夏安居始行于印度婆羅門教,後被佛教采用。一般認為,結夏安居節和解夏安居節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三個月的關門被視為信衆的安居戒齋期。
這期間共曆時三個月,僧衆們在雨季來臨之前找個合适的地方,安居下來好好修學佛法,期間信衆們也會到佛寺,禅林裡來積累功德、聽經聞法、打坐禅修等活動。一直要待到解夏安居,很多儀式和活動才能得以開展。
解夏安居
解夏安居節亦稱“出窪”,傣語為“奧瓦薩”,是我國信奉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于雲南地區,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解夏安居,象征着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結夏安居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
結夏安居節 | 節日風俗
傣曆的九月十五日淩晨,各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号,告訴人們節日已到,百姓要做齋飯送到佛寺内讓僧侶們享用。各村寨的老年信徒也要到佛寺去滴水、赕佛。
民間的信徒也到佛寺中靜坐參佛,聽佛法講座,每隔七天舉行一次“赕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币、紙币等獻佛。這段日子禁止人們外出,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結婚,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産。
結夏安居節 | 民俗活動
結夏安居節那天,傣家村寨充滿了節日的氣氛。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在忙着蒸彩色糯米飯和制作糕點,赕佛或饋贈親友,備辦酒席會餐。
1.佛法講座
在結夏安居節的三個月期間,民衆到佛寺裡聽高僧講經是一項主要活動。高僧講授的内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來教化衆生立志成佛。
2.赕 佛
從結夏安居節至解夏安居節的三個月期間,傣家人不舉行婚禮,不建蓋新房,不出遠門,要集中精力搞生産,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誠信佛的長者,自覺戒齋,穿白衣服,包白布頭巾。
有的還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舉行一次拜佛活動,屆時,信衆們帶上食物、蠟條供祭佛祖,聆聽寺内高僧頌經,講解教規、戒律、佛經故事。還要舉行一次稱為“赕坦”(獻經書)的重大活動。
3.滴水、點蠟條
點蠟條,是傣族佛事活動一般常見的,這個是在要“滴水”的時候,他們以水、火、地來見證他們的誠心祈福。
- END -
更多民俗節慶活動請持續關注“告莊西雙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