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三日古稱上巳節(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踏青的節日,并緬懷始祖功德。晚上,家家戶戶還在自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會到處出沒。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華夏先祖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在廣西壯鄉南甯市武鳴縣,先後舉辦了多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群衆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田陽縣的喬業曆來都是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抛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三月三這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飯等貢品,男女老少圍着布棚唱歌。趕歌圩時,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裡,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圩時還要“碰蛋”。
2,侗族: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隻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于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5天。每逢農曆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并與小夥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淨。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裡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讨走了籃子。一群穿着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夥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的小路。這時小夥子們當衆向意中人讨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歎聲。小夥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的時間。讨不到籃子的小夥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3,瑤族: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害人畜、損壞莊稼。為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狩獵、捕殺猛獸。後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腹部,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為記念民族英雄、瑤族始祖盤古,人們把每年三月三日定為記念他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又名“幹巴節”。即每年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且烤成幹巴帶回家,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婦女們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4種顔色的糯米飯,用于敬獻盤古。年複一年,一直傳到今天。過去三月三,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1天,以祭奠盤古。即婦女們休息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樹林裡對歌、玩耍、談情說愛。
4,布依族: 三月三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但節日來源與活動内容,随居住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别。一般是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來。
貴州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 。他們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來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裡的禾苗,讓五谷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三日為“楓葉節”。人們到山野踏青遊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抛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顔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别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着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
貴州安龍縣部分布依族傳說三月三是掃寨祭“山神”的生日,以避免山神放出蝗蟲傷害莊稼,确保農業豐收。人們到村寨山神壇前擺設雄雞、刀頭等供品,還要殺一頭狗,将血灑在紙旗紙馬和寨子進出要道口的石頭上;然後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員攜帶淋有狗血的紙旗、紙馬到各家各戶掃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門口要設置一張長凳,凳上擺一隻裝滿清水的“水碗”和一隻裝有瓦礫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門口咒念“魔經”,打幾個“農陽卦”,再将瓦礫石粒向這家房屋内亂撒,将水碗的水四處亂潑,掀翻大門前的長凳,扣起水碗,意為掃除了魔鬼。最後給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紙旗紙馬,另赴他家去掃。村寨住戶都輪掃完畢,“老魔公”來到神壇,将收掃的妖魔鬼怪集中鎮壓于神靈之前,然後全寨男人于神壇處就地會餐,稱為“陪神吃飯”。
該縣德卧鎮稱三月三為“趕毛杉樹”,又叫“毛杉樹歌節”,為期3天,聚會者達數萬之衆。
雲南羅平八達河一帶布依族的三月三,是男女青年唱歌對調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少都來到河邊,聽青年們唱山歌,觀看孩子們比賽劃竹排、打水槍。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們做花糯米飯,分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裝上雞蛋和各類食品,供玩耍和參加比賽活動的青少年吃。
羅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3天中舉行盛大的遊山、對歌和交友活動。方圓幾十裡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參加和觀賞這一傳統的賽歌對調活動。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合中大顯身手,憑着即興作詩吟唱的天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時間。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愛情關系。
5,畲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衆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裡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但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随着現代化進程和居住環境的改變,其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于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6,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關于它的來曆,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上古洪水時期,有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了下來。為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并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均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簽将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顔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的來曆。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黎族青年男女彙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7,土家族:三月三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這天,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8,土族:北方極少數過三月三的少數民族。其傳統節日“雞蛋會”,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或三月初八、三月十八,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谷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衆還随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舉行一年一度的土族“biangbiang會”。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