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國第32個教師節,每個學子在即将離開校園的時候,對老師和學校那份難以割舍的情感是不可複制的,一份精心挑選的禮物似乎是能将這份情感物化并長期保存的最好選擇。早在幾天前筆者就開始在網上搜索,想要為曾經的大學老師準備一份特别的禮物,然而在搜索過程中,我卻發現如今的教師節似乎變了味。
套路還是走心?聊聊教師節送禮那些事兒
從各大電商網站不遺餘力的宣傳不難看出,如今的教師節似乎成了家長們攀比的擂台,從幼兒園到大學無一例外,你送500京東卡,我就送1000的加油卡,總之要送的比你多,這樣自己的孩子才會得到更多的“照顧”。打着尊師重道的旗号,利用人情往來的渠道,教師節送禮成為了一種“潛規則”。
關于是否送禮 網友也有着不同的想法
筆者還記得小學時候,大多數人會送給老師親手做的卡片,上面寫上幾句祝福的話,雖然并不值多少錢,但老師收到禮物時還是相當感動。如今雖然禮物越來越豐厚,卻往往流于形式,真正“走心”的沒幾個。而那些曾經單純的禮物也隻能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同樣的節日 差異化從何而來?
筆者對身邊的每個同事問了兩個問題:
①你給自己的老師送過什麼禮物?
②作為父母,你會給孩子的老師送什麼禮物?
曾經的教師節禮物是如此單純
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自己小時候給老師送的禮物大多是賀卡、水杯和康乃馨等,而如果自己是家長的話,得票最多的答案是購物卡,簡單粗暴!
如今的“禮物”成了真金白銀
為什麼面對同樣的節日,處在不同位置的我們會給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呢?也許最近流行的一句段子能解釋這一問題“自古深情留不住 總是套路得人心”在很多人看來,再精心挑選的禮物也不如真金白銀來的實際痛快,在家長心中如此,不少老師心中亦是如此。
所以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如今自由市場般的教育環境?筆者認為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論,雖然不排除攀比之心作怪,但大多數家長送禮的初衷無可厚非,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公平的待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送禮就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嗎?遺憾的是,對于這個頗具“中國特色”的問題,我們并不能用簡單的“是”或“否”來回答。筆者能想到最接近正确答案的詞應該是“因人而異”。
●教師心聲:收賀卡比“收錢”更開心
其實,教師節犯愁的不止家長,老師也一樣。在很多老師心中,對于家長和學生的禮物都有自己的衡量标準,他們對所謂的“厚禮”并不感冒,反而是學生自己買的或親手制作的賀卡等小禮物,他們通常會接受。
老師也有着自己的衡量标準
就這一問題,筆者“采訪”了自己身邊一位小學教師朋友,朋友坦言自己最喜歡收到的是學生親手制作的賀卡等禮物,有些手巧的學生還會折很多小星星,這些禮品論價錢并不貴重,但都是學生用心的成果,其價值遠遠超過那些明碼标價的禮物。
不知有多少人送過老師“幸運星”
不光是筆者的這位朋友,很多老師都表示,自己更喜歡的是學生自己挑選的禮物。面對家長昂貴的禮物也很為難,不收的話擔心傷了家長的“面子”,收禮就難免影響教育公平。正所謂“拿人手短”,當送禮成為家長的一種投資手段,也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
很遺憾,直到文章即将結尾,筆者也無法對開頭的問題作出明确的回答。可能有一天當我成為家長,也會跟風為孩子的老師獻上購物卡、加油卡等“禮物”。也許對這種人情問題來說,略顯“無情”的法律才是更好的解決手段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