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劉雲生,四川綿陽人,廣州大學法學院(律師學院)院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理事,廣東省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受訪者/供圖
記者|李卓謙 池澤梅
責編|薛應軍
正文共3034個字,預計閱讀需9分鐘▼
廣州大學1984年創辦法學專業,2000年正式組建法學院,2006年獲法學理論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4年獲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19年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面向世界,服務灣區”是廣州大學法學院的基本定位。經過多年發展,該院在法學理論(人權法)、民商經濟法學、刑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國際法學、訴訟法學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諸多成就,創設廣州律師學院,擁有國家級、省級、校級研究機構18個。其中,依托該院建立的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廣州大學黨内法規研究中心入選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廣州大學法學院院長劉雲生表示,經過近40年的發展,該院在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現已成為實力可觀、發展迅速、享有一定美譽度的法學院。“未來,廣州大學法學院将繼續堅持立足廣州、面向世界的發展理念,積極助力大灣區法治建設。”
緻力于學科融合的“新法科”建設
當前,在新文科建設大背景下,許多高校法學教育工作掀起“新法科”建設熱潮。劉雲生認為,“新法科”不是不同學科研究範圍的簡單交叉或疊加,也不是一般意義上課程設置的重合融彙,而是一種價值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的全方位、深層次重構。其目的不僅僅是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更是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創新教育方法,通過學科相互融合、知識共享,回應科技變革帶來的新需求、新問題。
近年來,從本科課程設置到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選題方向,廣州大學法學院都積極倡導學生關注最新科技,優化知識結構,調整學術視角,直面新問題,探索新路徑。2021年,《廣州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2021-2025年)》和《廣州大學“2 5”學科與科研創新平台建設指導意見》實施,要求逐步推進、落實“2個創新樞紐 5個交叉創新平台”,即“重大基礎設施安全 智慧運維創新樞紐”和“網絡空間信息 智能應用技術創新樞紐”2個創新樞紐,以及新材料新裝備新制造交叉創新平台、地理空間信息與智慧生态環境交叉創新平台、合成生物學與智能育種/精準醫療交叉創新平台、數字經濟與數字文化交叉創新平台、大數據/認知科學與智慧教育交叉創新平台5個平台。
基于此,廣州大學法學院強化數字經濟與社會治理研究,重點探索“營商環境法治化”“數字政府”“智慧司法”“數字安全”等研究方向,設立廣州大學數字法教研中心,加強數字經濟法治研究和人才培養。同時,在新一輪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專業博士點申報中,該院從研究團隊、課程設置、研究重點、成果産出、社會服務等方面全方位調整,在尊重傳統法學體系化、專業化知識譜系基礎上,強化與工商管理、統計學、網絡安全、土木工程等專業的深度融合。
劉雲生介紹,為落實學校“2 5學科與平台”建設方案,該院目前正積極尋求學校支持,争取由學校統籌,自主設置“數字經濟與法治中國”二級交叉學科博士點。“目前,大灣區‘數字經濟與法治中國’交叉類高端人才極度稀缺,‘新法科’建設不僅可以緩解高層次設計人才嚴重短缺的矛盾,更能有效服務數字經濟和法治中國發展建設。”
此外,廣州大學法學院積極打造數字法學新平台,創辦集刊《廣大數字法學》,推出“廣大數字法學高峰論壇”,籌備“廣大數字法學文庫”,拟于明年春天陸續推出系列成果。
打造多元人才培養模式
劉雲生介紹,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區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法律人才需求旺盛。基于此,廣州大學法學專業學科建設不僅注重國際化、現代化,還注重培養目标實務化、服務對象地方化,制定了“為構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培養高層次的經濟金融法治人才”“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法治示範區制度創新培養高層次的行政法治人才和熟悉地方立法、區域法治發展方面的人才”“為優化大灣區法治營商環境,構築民-行-刑相銜接的法律保障機制,緻力培養通曉企業刑事合規、企業(企業家)法律風險防範方面的實用法律人才”“為推動大灣區各城市融合協同發展,有針對性培養有利于創建并實施‘一國兩制三法域’司法協同機制的高層次法律人才”四個方面的中長期人才培養目标。
廣州大學法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人,本科生890人,碩士研究生220人。2019年以來,該院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務能力為目标,嚴格按照法學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标準,積極探索多元育人模式,深挖課程蘊含的法治、科技、德育元素,着力推進“三全育人”。
劉雲生介紹,目前,廣州大學法學院本科人才培養對傳統學科方向布局進行微調,針對不同社會需求,設立了五個特色班:
步雲班。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學術研究方法,使其成為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進行法學研究的理論創新能力的拔尖創新型法治人才。
立法班。強調學生立法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全過程培養,服務于法治社會建設。
律師班。強調律師方向培養,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具備相關專業應用型知識,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數字法班。強調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學習,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數字時代的深度銜接。
涉外商業實驗班。培養能熟練使用英文進行涉外法律服務工作的人才,使學生具有适合現代法律服務業要求的财務知識和信息處理能力,能夠适應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需要。
劉雲生說,多年來,廣州大學法學院與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門、仲裁委、律協以及律所、大型企業等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實踐實習基地,從法院、檢察院和律師隊伍中聘任10餘名實務導師,使其與校内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實習實踐。
積極服務地方法治建設
近年來,通過内培外引,廣州大學法學院師資力量從結構到競争力都有了實質性提升。教師中有學界知名的資深專家,有海外歸來的年輕精英,還有精通立法、司法的實務專家和一大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這些教師積極服務地方法治建設,備受好評。
劉雲生介紹,在服務地方立法工作方面,該院教師從立法咨詢、起草到評估,全過程均有參與。其中,由該院教授、副教授負責起草并獲通過的地方立法草案不在少數,清理地方立法文件上百項,參與《廣州市不動産登記辦法》《廣州市地名管理條例》《廣州市給排水管理條例》等立法咨詢、論證、評估近60項。近期,由該院教授負責起草的《廣東省版權條例》經廣泛立法調研、多輪專家論證、數度意見征集和反複研究修改,于9月29日獲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普法方面,廣州大學法學院教師積極投身普法一線,緻力服務法治灣區建設。民法典頒布後,該院教師擔任廣東省、廣州市兩級民法典講師團講師,通過各種方式普及民法典,先後舉辦講座兩百餘場次。54集《民法典文化解讀》作為大型系列節目在CCTV12頻道法律講堂播出,并分批入選“學習強國”,同名出版物推出後,獲得大量好評,10個月内加印4次,榮獲京東法學類熱銷榜第四名,累計關注率達10萬 ,作者應《人民日報》海外版約稿專文進行推介,産生較大社會影響。
此外,廣州大學法學院與廣州市司法局、市律協共同創建律師學院,定期對青年律師進行培訓,優化知識結構,強化職業技能,良化從業環境。
原标題:推進“新法科”建設 探索多元育人模式——專訪廣州大學法學院院長劉雲生
【民主與法制時報版權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