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sci期刊發表形式

sci期刊發表形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17:10:09

一、SCI和SCIE的概念和區别

SCI和SCIE(SCI Expanded)分别是科學引文索引及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即網絡版),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期刊。

區别:SCI的WEB版1997年才推出,在此之前國内各文獻單位所訂購的多為SCI的印刷版或光盤版;此時,SCI的WEB版就是現在所說的SCIE。而随着時間推移,原先沒在SCIE(SCI的WEB版)中的雜志,也都漸漸被收錄到SCIE中,所以很快SCI和SCIE的區别概念就不再存在了

在我國,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有關部門和領導研究,決定從2000年的統計工作起,SCI論文統計用檢索系統改為用 SCIE。也就是說:如果某位作者的論文被2000年版以後的SCIE收錄,就算是被三大檢索刊物之一的SCI收錄了。

sci期刊發表形式(SCI的發表檢索分區)1

二、如何查詢期刊是否被SCI和SCIE檢索

輸入期刊名稱或ISSN後查詢,在查詢頁面點擊“Coverage”查看該期刊的收錄數據庫,如出現SCI(E),則該期刊被SCI(E)檢索。

三、SCI期刊正刊、專刊、增刊的區别

正刊(Regular Issue)、專刊(Special Issue)、增刊(Supplement Issue)分别為一般期刊的幾種發表形式。

正刊是期刊每年固定或有規律發表的版面,所發表的論文均通過期刊的編審和校對,論文領域也必須符合該期刊的征文範圍。此類發表形式國内高校認可度最高。

專刊是期刊自發組織或第三方申請組織的圍繞該期刊某一特定主題的某期版面。專刊的論文也需由期刊的編委進行審閱,發表後的頁碼和正刊版面連續(也存在少數期刊專刊頁碼單獨存在的)。和正刊相比,專刊的發表和檢索均帶有SI(Special Issue)的字樣,在國内沒有正刊認可度高,但所發表的論文學術水平不一定比正刊低。

增刊通常由第三方發起組織,也可由期刊自發組織發表,其議題沒有固定限制,可與該期刊的收錄範圍不相關但須有直接或間接聯系(如“生物類”雜志發表增刊“紀念某生物高校成立50周年”)。和正刊及專刊相比,增刊的發表和檢索均帶有Supp.(Supplement Issue)字樣。國内認可度最低。

關于這三種發表形式的檢索:按照SCI數據庫的檢索規則,隻要目錄内的期刊所發表的文章,送交SCI數據庫後均可以被收錄。但對于個别專刊和增刊對期刊本身的負面影響(例如拉低引用率,版面過多等因素),期刊方可能會選擇不将已發表的專刊或增刊遞交數據庫收錄。不過一般情況下,這三種發表形式都是可以穩定檢索的。

四、SCI檢索類型Article(期刊論文)和Proceeding(會議論文)

SCI數據庫收錄的文獻檢索類型多達20種以上。

SCI-Article為期刊論文的檢索類型,即通常所說的“SCI全文收錄”,是國内高校一緻認可的檢索類型。

SCI-Article & Proceedings Paper,該檢索類型較為特殊,論文由會議全文發表,送交SCI數據庫後,檢索出來的類型為Article;Proceedings Paper。該類型在有些高校可當做SCI期刊論文提交,有些高校隻能認作是會議論文。

:普通會議中,一般是投稿的論文大部分發表成會議論文,少量優秀論文遴選發表到SCI期刊上并檢索成Article期刊論文(這是因為SCI期刊的版面非常有限,所以隻能遴選少量優秀論文發表)。

但有些會議征收的論文(如我們舉辦的本屆和曆屆會議,IEEE的高端會議,亦或者高校認可的A類會議),由于會議平台好,有足夠的SCI期刊提供版面支持——在通過評審環節後,是可以全部發表在SCI期刊上并檢索成Article期刊論文的。(這也是我們會議沒有出版會議論文集隻有内部交流使用的摘要合集的原因!)

CPCI(ISTP)-Proceeding;CPCI(ISTP)和SCI數據庫都屬于ISI Web of Science的子集數據庫;在檢索時,一定要選擇好數據庫再查詢論文,否則容易出現差錯或漏查的現象。

綜上,在選擇期刊發表時,一定要看清楚或問清楚該期刊是否SCI檢索,檢索後是否帶會議信息,檢索類型是什麼等。

五、中科院分區和JCR分區

所謂分區,即根據期刊所發表論文的被引頻次而計算出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稱IF)進行排序所得出的結果。中科院和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湯森路透旗下子産品)根據期刊影響因子分為四個區。

分區查詢: 我們可從中科院分區表和JCR分區表中查詢某SCI期刊的分區情況

影響因子計算公式:

IF=某期刊前兩年發表論文在該年的被引次數/該期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總數

JCR分區:

首先根據大學科領域将期刊分類;其次将各個學科内的期刊按照影響因子排序;最後根據比例劃分期刊的所屬區(每25%一個區,共4區)。

即:所有的期刊主要按影響因子高低被分為四個區,分别是Q1區,Q2區,Q3區,Q4區,各占25%。即Q1區是影響因子最靠前25%的期刊,Q4區是最靠後的25%的期刊。Q1區的期刊質量最高,Q4區期刊質量最低。

中科院分區:

中科院分區方式與上述JCR分區方式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劃分期刊所屬區的比例不同(5%一區,6%-20%二區,21-50%三區,剩餘的是四區)。

關于中科院分區,上述比例是根據往年經驗總結出的大概數值,具體核算方法較為繁瑣,如下所述:

中科院分區表把每個學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學術影響力(3年平均IF-即三年IF的平均數)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劃分為4個區,使得每個分區期刊影響力總和相同。

由于學科内期刊的3年IF的偏态分布,這使得1區期刊數量極少。為了保證期刊1區期刊數量,1區期刊取整個學科數量總數的5%,即3年平均IF最高的5%的期刊為1區期刊。2~4區期刊使用3年平均IF總和相同的方式劃分。

具體方法如下

1、把每一個學科的期刊集合(數量為n本)按照3年平均IF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計算,均基于此順序。

2、前5%期刊(該學科期刊總數量的5%,即5%*n)為1區期刊。

3、剩下的95%期刊中,計算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然後求總和的1/3(S/3),剩下3個區的每區的期刊影響力累積和各為S/3。

4、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1區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從第1本期刊往後計數,如果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2)等于上個步驟計算出的總和S/3,那麼這些期刊就是2區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劃分出3區期刊,剩下所有期刊為4區期刊(S2=S3=S4=S/3)。

六、SCI檢索周期和目錄更新

1、SCI檢索周期

在論文發表後,不同的期刊出版方會将論文以不同形式遞交給SCI數據庫用以收錄。由于不同期刊向SCI數據庫遞交論文的時間有快有慢,因而導緻不同SCI期刊的檢索時間也就有所不同。大部分SCI期刊論文發表後,需要經過大緻3-6個月後,才會被SCI檢索到。

2、SCI目錄更新

SCI目錄通常在每年的7-8月份更新一次;如遇到特殊情況如某期刊被舉報,期刊違規操作等,則會将該期刊盡早移除SCI目錄。

SCI期刊目錄變動查詢: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 ... anges.cgi?PC=MASTER

3、SCI目錄更新和檢索的影響

SCI檢索有一定周期,那麼目錄更新對檢索是否有影響?比如,某人在5月份在某SCI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但目錄變更後,該雜志不在SCI目錄内了,那麼該論文是否還可以檢索到?

于此類問題,我方已咨詢過SCI期刊目錄核查團隊:該論文如果在期刊變動之前已完成發表,那麼可以通過期刊申訴的方式完成檢索。同時,對方還強調:一般目錄變動都是針對影響因子較低的邊緣期刊,以及操作不當的違規期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