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年輕的技術,是醫學界新時代的産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正式應用于臨床。核磁共振實際上就是利用磁場去檢查人體内不同部位的氫原子的位置和狀态,然後再通過核磁共振造影技術去還原内部組織的正常狀态,以此來判斷人體内是否出現了病變,這個方法對于推進醫學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也能讓我們在檢查的過程中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若有身體隐患能夠及早發現,并盡快得到解決。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去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因為它的檢查費用确實相對較高,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核磁共振會如此昂貴,也會暗自思考醫院靠核磁共振應該是賺了大錢,實際上結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很多醫院靠核磁共振檢查是根本賺不了什麼錢的,甚至還有可能虧本。因為一台核磁共振機器的價格就高到離譜,低至幾百萬元,高至上千萬元。除了機器本身的價格貴以外,核磁共振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會需要液氮、膠片等輔助材料,這也是不小的一筆支出,除此以外核磁共振機器的維修費用也算是一個“天價”,所以這些成本加在一起都會讓很多醫院入不敷出。
算一算每個醫院可能每天需要進行幾十次檢查才能稍微填補一下每天對于核磁共振機器的支出,但是在考慮到醫院實際人流量和機器檢查所需要的時長這些問題後,就會發現沒有多少醫院可以完成這個目标,所以核磁共振檢查的定價也會稍微上漲一點,才能讓醫院盡可能避免虧損。
一台核磁共振機器就需要花費幾百萬到上千萬來購置,如此“天價”的金額究竟是從何得來的?核磁共振機器為什麼能夠賣那麼貴呢?
其實這主要分為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核磁共振本身的這個技術就已經需要很高的成本了;另一方面則是核磁共振機器的制造技術如今正處于壟斷的情況。下面讓我們詳細地來了解一下這兩個方面。
首先要知道整個學界光是研究核磁共振就曾六次獲得了諾貝爾獎,足以可見這項技術有多麼重要和珍貴。能夠在核磁共振領域深造,并且将其原理恰到好處地運用到醫學界,這都是一個非常艱巨的考驗,所以核磁共振技術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資金和人力去研究,這本身所消耗的成本就已經難以想象了。另外核磁共振機器主要運用的是核磁共振造影的原理,但是了解原理隻是一個前提,要想将原理真正付諸到實踐當中又是另外一碼事了,其中最艱難的便是核磁共振機器的超導磁體制造技術。
核磁共振所需要的磁場必須高達1.5T或者3.0T,但是要知道地球的北極磁場也僅僅隻有0.7高斯而已,1T約等于10000高斯,這樣換算下來你就能知道核磁共振所需要的磁體究竟有多強了。當然除了超導磁體以外,核磁共振機器所需要的波譜儀、主計算機等部件都是需要相當高超的制造技術才能完成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德國、美國、荷蘭的三家品牌實現了核磁共振機器的制造技術的壟斷,所以我國醫院隻能依靠進口來能采購到核磁共振機器,因此價格也隻能一直居高不下。
核磁共振檢查作為一種新技術,對于人體來說隻是有利無害嗎?我國又能不能擺脫掉核磁共振機器隻能依賴進口的困境呢?
我們都知道CT或者X光檢查都存在一定的放射性,所以孕婦一般都不建議使用,而且在檢查的過程中醫生也會選擇到另外一個房間等待。那麼核磁共振檢查相比于CT或者X光檢查來說所需要的時長更長,這不禁讓人們開始擔心起來放射物質對身體造成傷害了。但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因為核磁共振檢查所用的并不是放射物質,而是磁場。而我們如今本就一直生活在各種磁場當中,所以磁場是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傷的,而且與CT或者X光檢查相比核磁共振檢查實際上還更安全的多。
但是核磁共振檢查高昂的費用還是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那麼我國就不能自己制造出來核磁共振機器嗎?如果我們實現了核磁共振機器的自主研發,那麼成本也将會大大降低,檢查的費用當然也就會有所下降了。其實現在我國已經在慢慢打破了核磁共振制造技術的壟斷局面,國産企業已經自主研發出了1.5T的核磁共振機器,目前也有很多醫院開始使用國産核磁共振機器。但是1.5T核磁共振機器隻是該類機器中的一個基礎版本,現在最為棘手的便是3.0T核磁共振機器制造技術的壟斷。
而我國現在也已經可以制造出來3.0T核磁共振機器,但是其中最關鍵的超導磁體依然還是依賴的進口,這讓我國的3.0T核磁共振機器在價格上不能占有優勢,很多醫院在同價位的基礎上肯定也就更願意去選擇口碑更好的品牌,畢竟一台核磁共振機器動辄幾百上千萬,沒有多少醫院敢貿然冒險去嘗試另外的品牌産品了。
不過雖然現在我國核磁共振機器制造技術的發展仍然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但是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我國近幾十年在高尖端技術上面的發展和進步都是有目共睹的,成長的速度也是無比驚人,所以相信在不久之後的未來,屬于我國的3.0T核磁共振機器就能夠徹底地完成國産化,出現在我國的各大醫院之中,造福廣大民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