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語學而不固

成語學而不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6 08:50:21

先奉上标題中的問題答案:(1)成語“不惡而嚴”中,“嚴”是嚴厲,嚴格的意思;(2)嚴字的詳解請見今天的第四字“嚴”字詞條。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9課,講四個字,分别是《說文解字》“凵”部漢字及“吅”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其中,重點漢字是“嚴”字,即簡化字“嚴”,其他三字均為生僻字。具體如下:

1、凵。《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讀音有兩個:

(一)kǎ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凵,張口也,象形。”象形字。關于字義,有幾種意見:

(1)《字源》:像坎穴之形,為“坎”字之初文(《說文》中另有坎字,屆時會詳細講)此種意見早見于楊樹達的《積微居小學述林》:“凵,象坎陷之形,乃坎之初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一說坎也,塹也,象地穿。兇字從此”;

(2)王筠《說文釋例》:”凵,口的變體,不能獨立成字。許慎誤分為兩個部首。”凵就是口,我們看,凵部之下确實未收一字;

(3)《說文》所說:張口也。“張口”。綜合考量,《字源》的說法相對較靠譜一些。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

(凵的象形)

《字源》認為:甲骨文中,凵字不單獨使用,隻用于偏旁,大緻有兩種内涵:一是埋牡的祭坑之形,薶字的諸種異體從之;二是居穴之形。經考古證實,上古人類居室,多于平地挖數尺淺坑,夯實,置柱,再沿周邊壘短牆,“凵”“即此淺坑之縱剖面形。到金文,“凵”旁發生了訛變,成了端正的“口”,前面“各”字時已經講過,如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2

(注意“各”字下邊凵部的變形)

也正因此,《字源》認為《說文解字》所訓“張口也”已經失去了凵的本義。

(二)qiǎn。讀這個音時,實際應用中,凵是《說文》所訓“張口”之義,比如唐代李隆基《求言诏》:“五品以上官乃許其廷争。若輕肆凵語,潛行诽謗,委禦史大夫已下嚴加察訪。”看,唐玄宗求言很嚴格呢,五品以上的官可以在朝廷上争論,但亂說或者私下诽謗是要擔責任的。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3

(唐玄宗像)

凵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4

(凵字的小篆寫法)

2、吅。《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現代漢語已取消此部,部下漢字多歸入“口”部。讀音有兩個:

(一)xuā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吅,驚呼也。從二口。讀若讙(huān)。”會意字。從二口,會喧鬧之義。如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5

(吅的本義。圖片:何大齊《萬有漢字》)

本義是大聲呼叫;聲音雜亂。也寫作諠、讙。徐锴《說文系傳》:“吅,衆人并呼。”《集韻.元韻》:“吅,亦作讙、喧,通作諠。”這個字義容易理解,不需多講。

(二)sòng。《集韻.用韻》:“訟,古作吅。”兩個人(兩張口)争論不休,需要訴訟來解決。訟的本義就是争。《廣韻.用韻》“吅,争言也。”

吅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6

(吅字的小篆寫法)

3、(大部分設備無法顯示,字形描述也困難,隻能上圖,如下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7

(字的字形)

讀níng。現代漢語歸入“口"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亂也。從爻工交口。”《字源》認為這個字是會意字,但會意不明,認為它很可能就是後世“攘”字之初文。它的金文字形如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8

(字的字形)

本義是亂(看金文的字形,的确夠亂的)。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亂者,治也,理也。”

本義之外,又用作窒,充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窒,蓋充塞之義,周、漢人語也。”

以上兩義,均未見典籍中有應用實例,好在這個字今天已基本不再使用,了解就好。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9

(字的小篆汪法)

4、嚴。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嚴”。有兩個讀音:

(一)y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嚴,教命急也。”形聲字,本義是緊急,急迫。比如《孟子.公孫醜下》:“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焦循《孟子正義》:“嚴為急。急者,謂不暇也。”充虞請教說:“前些日子承蒙老師您不嫌棄我,讓我管理工匠。當時事情太緊急了,我不敢(打擾您)。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0

(孟子像)

又比如《漢書.史丹傳》:“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顔師古注引晉灼曰:“疾擊之鼓也。”嚴鼓之節,是節奏緊迫的鼓樂節拍。

本義之外,嚴的用法很多,舉常用的說說:(1)嚴峻;森嚴。比如《韓非子.奸劫弑臣》: “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将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所以他治理國家時,明正法令,設置嚴峻的刑罰,用來解救百姓的禍亂。又解為猛烈;酷烈。《集韻.驗韻》:“嚴,酷也。”比如李賀的《夜坐吟》:“為君起唱長相思,簾外嚴霜皆倒飛。”

(2)嚴厲,嚴格。比如《易.遯(dùn)》:“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大意是:君子應當遠避小人,雖不顯憎惡之情,但始終能矜嚴自守,不與苟同。這是六十四卦中“遯”卦的卦象,後來“不惡而嚴”發展成為成語,意思是指不要讨厭或憎恨小人,也最好不要被小人所憎恨,如果身處其境,要能保持自己的底限。即并不惡聲惡氣,但很威嚴,使人敬畏。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1

(遯卦的卦相:上天下山)

又比如明代張居正《雜著.天下之事》:“西漢之治,簡嚴近古。”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2

(張居正像)

(3)威嚴,威武。《玉篇.吅部》:“嚴,威也。”比如《詩經.小雅.六月》:“有嚴有翼,共武之服。”《毛傳》稱:“嚴,威嚴也。”将帥們威武又恭謹,共管戰事守國防。王安石《送孫叔康赴禦史府》:“天書下東南,趣召赴嚴阙。”嚴也用此義。

(4)嚴肅,端莊。比如元稹《莺莺傳》:“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崔莺莺不放臉,表情嚴肅,數落張生。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3

(越劇《西廂記》)

(5)對父親的尊稱。《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後尊稱父親為“嚴君”,或簡稱“嚴”。比如《鏡花緣》第八十八回:“閨臣姐姐此番應試,原是迫于嚴命,無可奈何,勉強而來。”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4

(《鏡花緣》書影)

(6)戒,警戒。《正字通.口部》:“嚴,戒也。昏鼓曰夜嚴,搥一鼓為一嚴,二鼓為二嚴,三鼓為三嚴……又凡強敵将到,設備,曰戒嚴;敵退,稍弛備,曰解嚴。”這是戒嚴的來曆。

(7)深,加深;重,加重。比如,嚴冬。《墨子.非攻中》:“今盡王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争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馀也。”大意是:現在讓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國上下的禍患,以争奪一座虛城,則是擯棄他所不足的,而增加他所有餘的。

(8)怕,害怕。《玉篇.吅部》:“嚴,畏也。”《孟子.公孫醜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朱熹注稱:“嚴,畏憚也。”大意是:毫不畏懼諸侯,聽了惡言,一定回擊。

(9)裝束;整饬。《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曹植《雜詩六首》之五:“仆夫早嚴駕,吾行将遠遊。”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5

(新婦起嚴妝)

(10)嚴密。比如韓愈《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誇。”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九:“窗戶門都關的嚴嚴的。”

(11)整齊。賈誼《時變》:“錢财多也,衣服循也,車馬嚴也,走犬良也。”《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六》:“佛龛花供,皆極精嚴。”

(12)尊敬。《玉篇.吅部》:“嚴,敬也。”《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學習的關鍵,嚴師是難能可貴的。這一句常常譯錯,這裡的嚴是尊敬,而不是嚴格,嚴厲。

(13)通“譀”。指荒誕。

(14)險要。即通“巗”字。比如《左傳.隐公元年》:“制,嚴邑也。”陸德明釋文:“嚴,本又作巗。” 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

此外,嚴還是古代的州名(在今浙江桐廬一帶),嚴還是姓氏,《通志》有載。

(二)yǎn。讀這個音時,指威武的樣子,也寫作俨。比如《詩經.大雅.常武》:“赫赫業業,有嚴天子。”《毛傳》:“嚴然而威。”這句詩的大意是:威儀堂堂,氣宇軒昂,威武莊嚴的周宣王。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6

(周宣王雕像)

嚴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成語學而不固(成語不惡而嚴中)17

(嚴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8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