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春夏秋冬農民做的事

春夏秋冬農民做的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8 09:58:19

春夏秋冬農民做的事?讓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核心閱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春夏秋冬農民做的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春夏秋冬農民做的事(讓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1

春夏秋冬農民做的事

讓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核心閱讀

剛剛過去的2021年,從年頭到年尾,廣大農民辛勤耕耘,辛勞付出,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獲。這一年,消除絕對貧困,山鄉巨變、山河錦繡;建成全面小康,物阜民豐、歲月靜好;糧食再獲豐收,倉廪殷實,根基穩固。

回首來路,收獲滿滿;展望前方,未來可期。今年将召開黨的二十大,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這個基本盤,對于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新征程新使命,“三農”發展再啟新篇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廣大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希望的田野充滿活力。

種糧農民邱傑波

拉長鍊條效益高

本報記者 郁靜娴

“隻要找對路,搞農業大有前途。”說這話的邱傑波,是浙江省慈溪市橫河鎮秦堰村的一名85後。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的他,2010年回到村裡,注冊家庭農場,種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如今已跟莊稼打了10多年交道。

邱傑波趕上了好政策。市裡對35歲以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每年給予2萬至3萬元的扶持資金。他把這筆錢全花到了農機上。扶持資金再加上貸款,他的家庭農場裡,播種機、收割機、烘幹機、碾米機、大米色選機等一應俱全,憑借專業優勢,農場實現了從産前到産後機械化作業一條龍。邱傑波坦言:“現在村裡不少年輕人都已外出務工,種地還得靠機械、靠科技。”

農機不斷升級,促進農業提質增效。2020年6月,邱傑波購買了全慈溪市第一台無人駕駛插秧機,依托北鬥定位系統和物聯網技術,為傳統插秧機“智能升級”。邱傑波感慨:“智能農機能自行規劃最優線路,完成自動插秧、智能避障、掉頭轉彎等作業,方便極了!”

在慈溪,晚稻每年11月初開始收獲,這也是邱傑波最忙碌的日子——白天接待遊學團隊,帶同學們體驗割稻、打米、烘幹,晚上抓緊加工稻谷、包裝成品米。

“去年我種了200多畝水稻,全是‘嘉禾218’優質粳稻,畝産上千斤,一半賣給糧庫,每斤1.5元左右。剩下的加工後賣到商場。”邱傑波說起種糧經很自豪。這些年他注冊了商标,走起品牌路線,“我們的大米每斤能賣3.5至4元,谷殼作為飼料提供給養殖戶,一斤7毛錢,一年毛利潤能到10多萬元。”

從種植到托管、再到加工銷售,還有稻田遊學,邱傑波嘗到了拉長糧食産業鍊的甜頭。

橫河鎮是慈溪市重點産糧區。前兩年,鎮裡成立了金穗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年輕的邱傑波被選為聯合社負責人。“聯合社這頭有農機,農戶那頭有需求,兩頭一拍即合。”邱傑波說,通過資源整合、抱團發展,聯合社推動了“機械翻耕、直播、統防統治、收割、烘幹、初加工”六位一體機械化服務,讓更多的種糧農民融入現代農業産業鍊。

今年有啥打算?邱傑波信心十足地說:“肯定還要再擴大種糧面積。前幾天,農場已經新簽了300畝地的流轉合同。接下來,還要做強稻米加工,開展好社會化服務,讓更多農戶通過機械化種糧迎豐收。”

外出務工人員李蕊

一技在手收入穩

本報記者 常 欽

迎着朝霞,在中建二局雄安新區的一處建築工地,李蕊開始新一天工作:戴好手套,扣緊安全帶、防墜繩,不到5分鐘,從地面娴熟地爬上50米高的駕駛室。作為塔吊女司機,這個不足5平方米的“方格子”是李蕊的大舞台——放鈎、升降、碼放……一連串動作幹淨利落,鋼筋、水泥、腳手架管等建材被精準放到指定位置。

“眼尖、手準、心細,吃手藝飯,心裡踏實!”李蕊精神幹練,很難将這雙纖纖細手與巨大的塔式起重機吊臂聯系到一起。

2021年3月,李蕊告别老家貴州畢節,來到雄安新區務工,“扣除日常花費,不到一年,存下7萬多塊錢。”算起收入賬,李蕊笑聲爽朗。

塔吊司機這份工作幹起來并不容易。李蕊坦言:“最開始攀上爬下,兩腿發軟、手心冒汗,每天完成80到100吊的工作量,這都需要過硬心理素質和精湛操作技巧。”上塔前認真調試,下塔後保養設備,李蕊憑着一股子好學勁兒,積極參加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每天練習8個多小時,順利考取操作資格證,持證上了崗。

一技在手,月收入“水漲船高”,漲到了9000多元。李蕊告訴記者,現在工地為農民工工資發放建起“專款專戶”機制。“每月工資按時打到個人卡裡,及時便捷。我按月給老家親人打錢,成就感滿滿。這不,又給孩子買了個電話手表,直接能視頻通話,可方便了!”

除了收入,李蕊也為工地的居住條件點贊。“冬天随時都能洗上熱水澡。”她說,建築工地對于農民工的保障越來越好,每間宿舍裡都配備了空調,提供24小時熱水,食堂飯菜可口,價格不貴,“以前擔心的各種問題都解決了,一下子踏實了。”

現在建築行業對于技術型工種需求越來越多,說起自己的職業規劃,李蕊掏出一份“學習投資計劃”:她每個月從工資裡取出一部分,買學習資料和報考職業證書,“藝多不壓身,我打算再考個挖掘機證書。”

過去一年,雄安新區建設日新月異,一幢幢樓房不斷刷新“高度”。李蕊既是高空中的“靓麗舞者”,也是雄安新區拔節生長的見證者。“瞧,這是我從高空拍的大樓,漂亮吧……”從挖地基到建高樓,從和泥水到栽綠植,手機裡的一張張照片是李蕊和這座新城共同的成長日志。

“我的新年願望是帶孩子來工地看看,将這份與城市一起成長的幸福講給他聽。”李蕊言語中充滿了自豪。

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康

讓脫貧群衆生活更上一層樓

本報記者 王 浩 李曉晴

青山疊疊,一壟壟茶樹猶如條條綠帶盤繞。張康深吸一口氣,清爽空氣伴着茶香沁入心脾,“好生态一定能長出好産品。”

發展生态茶園,張康為這件事忙活了大半年。2021年5月,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統計局工作的他,把辦公室“搬”到深山裡,成了鶴峰縣東洲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長。接過“接力棒”,他向前任隊長“取經”,之後馬不停蹄開座談會、找村民拉家常。

讓脫貧群衆生活更上一層樓,成了張康的心頭大事。翻開村裡的賬本:2018年全村脫貧,通了水泥路、自來水;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多元……“這是一任任駐村工作隊努力的成果,我們不僅要鞏固好脫貧成果,還要再上新台階。”張康深感肩上擔子不輕。

産業“筋骨”強起來。以前,村裡人幾乎家家種茶,可這些年市場變化快,村民跟不上趟。“隻要找準優勢,提升産業競争力,茶葉一定能賣上好價錢。”張康盤算着,村裡山清水秀,這是最大的優勢,走綠色發展的路子,保準錯不了。

新技術如何推廣?村民接不接受?擺在眼前的挑戰不少。張康和工作隊隊員們在村裡開了動員會、找種植大戶示範、幫村民摳細賬……“我們和茶廠對接,品質好的,高于市場價收購。”一趟趟工作做下來,大家夥兒的底氣足了。

“用上了有機肥,産量增了,茶葉質量也好了,每畝能多掙500元。”茶農佘坤明感慨。一戶戶茶農簽訂綠色生産承諾書,一座座茶園升級成生态茶園。年底算賬,每斤鮮茶價格高了5毛錢,預計茶産業一年帶動農民增收350萬元。

靠着好山好水,村裡的發展潛力不小。田間連車間,茶園變公園,讓一二三産融起來,是駐村工作隊的新探索。張康打開一張規劃圖,22個項目建設點密密麻麻标注着,“等林果采摘園、教育研學基地等基礎設施建好了,種加銷遊環節就能打通,‘一季收’變成‘季季收’。”張康說。

瞄準村民急難愁盼事,下足繡花功夫。“家裡的水龍頭不出水”,2021年10月,有村民遇到吃水問題。“連日幹旱,村裡水源不足。”張康和村幹部排查問題,開辟水源,鋪設水管,17戶村民很快喝上自來水。

“管好水,才能長久受益。”駐村工作隊組織村民成立飲水協會,19座水池、25口水窖都有專人負責,不少受益農戶、黨員代表積極參與到日常巡護中。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我們把村裡的事一件件幹好,确保幫扶不斷檔,帶領鄉親們向着産業旺、鄉村美、農民富的目标大步邁進。”張康道出自己的新年願望。(郁靜娴)

來源: 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