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僧的形象聞名大衆海内外,唐僧的原型是唐朝初年的玄奘法師,但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西行求法的人卻不是玄奘法師,早于唐朝300多年的三國時期,中國就誕生了一位不遠萬裡舍身求法的人,他,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法師朱士行。
朱士行,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僧人,穎川(治所在今河南省禹縣)人。僧傳中說,他“志業方直,勸沮不能移其操。少懷遠悟,脫落塵俗”(《朱士行傳》,《梁高僧傳》卷四)。
朱士行出家為僧的時間,《出三藏記集》卷七記為甘露五年(公元260),同年出塞,西至于阗國。
據呂澂先生推測,朱士行可能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受戒出家的僧人。
出家後,朱士行“以大法為己任”,“專務經典”(《朱士行傳》,《出三藏記集》卷十三)。他以弘傳佛教大法為己任,專心于佛教理論的研究,潛心閱典。
曹魏甘露五年 (公元260年),朱士行西出長安,輾轉跋涉,最後抵達于阗 。于阗乃當時大乘佛教集中之地,藏有很多大乘佛經。
朱士行在于聞搜尋到《放光般若經》的“梵書胡本”,共九十章,達六十餘萬言。但于聞國當時的小乘佛教勢力相當厲害,小乘佛教徒百般阻撓大乘經典的傳播,因此朱士行未能立刻把佛經傳回。
直至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即距他西行已經二十幾年後,才由他的弟子弗如檀(法饒)将經胡本送至洛陽。
又過了十年,至元康元年(公元292年)才由于阗沙門無叉羅,居士竺叔蘭等人譯出《放光般若經》。
朱士行本人則在八十多歲時,在于阗病逝,實踐了他為法捐軀的發願。
從漢僧西行求法的曆史上看,朱士行可說是第一人。朱士行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末天下三分,魏蜀吳割據稱雄,彼此間分分合合,兵戈不斷。
相較于統一的中原王朝,分裂割據的局面自然難以稱為太平。亂世人心思安,佛教的思想正迎合了流民飽受戰亂思安穩的心裡,或許這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時代原因。
當然太平盛世也有西行求法的,比如唐太宗時的玄奘法師,玄奘西行是國家領導人安排的政治任務,起碼西遊記中是如此。
曆史的真實則是玄奘法師的自願行為。其實玄奘的青少年時期也是在隋末唐初的兵荒馬亂中度過。
西行求法,遠去萬裡之遙的西域,借助現代的交通工具,現在通往新疆的道路也不好走,何況那時幾乎全靠人力步行的時代。
中原與西域,相隔萬餘裡,那時也沒有GPS導航,士行隻憑一片真誠,竟達到了目的。
他求得的經典雖隻限于《放光般若》一種,譯文也不完全,但對當時的義學影響卻很大。
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曆史上有很多弘揚佛法的人,由于佛教非本土宗教,佛教的引入和傳播,很多中國先民為此做出了貢獻,但是他們的名字卻湮沒不聞。
朱士行為法的熱忱精神足可以比肩後來的法顯、玄奘。世人熟知的卻僅僅是效仿士行的法顯和玄奘等後來的模仿者,卻忘記了西行求法這一壯舉的開創者,這點非常可惜也有點不公。
PS:配圖均為網絡配圖
我不是尚書
曆史可以記住一個人,同樣也會湮滅一個人。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微信公衆号【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