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近日公布《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提高了大學生參加校内勤工助學臨時崗位的時薪,從2007年的不低于8元/小時提高到原則上不低于12元/小時。即便如此,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對北京部分高校面向本科生的勤工助學崗位進行了調查,發現多數學校隻有50%至60%的崗位是由困難學生擔任的,勤工助學崗對困難學生來講供大于求。
核心
勤工助學薪水僅為本市最低工資一半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明确規定将大學生參加校内勤工助學臨時崗位的時薪,從2007年的不低于8元/小時提高到不低于12元/小時。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辦法》中提出的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實踐活動,是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北京多數高校勤工助學臨時崗的時薪在12-18元之間,個别上學期低于12元的也計劃本學期調高到12元,達到了教育部的基礎要求。在北青報記者調查的八所高校中,多數學校是教育部要求的最低标準12元。中國農業大學略高,為18元,但也還未達到北京市規定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最低時薪——在北京,本月初剛剛調高了最低工資标準:本市非全日制從業人員每小時最低工資标準由22元提高到24元。而城區的小時工收費也已達到35元/小時左右。
據各高校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介紹,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發的校内勤工助學崗大多是輕體力勞動型。以清華大學為例,每學期提供的約3000個崗位中,常設崗位是與校圖書館、保衛處、物業中心、飲食中心等部門合作設置的,包括圖書上下架、校内交通管理、協助公寓衛生檢查等等;臨時崗位如人口普查期間協助數據錄入等。首都師範大學每學期提供近1000個崗位,其中校内的固定崗位分為行政崗、技術崗、勞動崗三類;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由于有師範特色,首師大還能提供約150個校外勤工助學崗,包括家教類、愛心傳遞類等等。
在收入不及本市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也不及小時工的情況下,大學生是否還對參加校内勤工助學有積極性?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除了首師大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較多等原因,所有勤工助學崗都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擔任以外,其他多數高校的勤工助學崗隻有50%至70%是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擔任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擔任的比例清華大學約為50%,北京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一些高校也都在60%左右。因為單從經濟收益上看,大學生從事勤工助學的收入是不足以改善他們經濟狀況的。他們要麼用其他方式打工賺錢,要麼着眼長遠,把時間精力放在其他方面。
探因
勤工助學大學生要算“性價比”
在校外打工雖然要花交通精力、時間成本,但收入高得多;勤工助學雖然有很多益處但不能影響學業;同樣的時間精力應該花在勤工助學上還是為未來積攢資曆上?北青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面對勤工助學、校外打工等問題上都很理智現實,會算一筆“性價比”的賬。
原因一
家教等校外兼職賺錢更多
現在,一些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校外做兼職,希望可以補貼生活費、積累社會經驗。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喜歡招大學生做兼職教師,因為他們比全職教師課時費要“便宜”得多。大學生還是各種一對一家教服務網站、APP熱衷招募的對象,時薪最低50元起,名校大學生的時薪接近百元,清華、北大的學生更是在150元上下。但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學有餘力、又确實需要錢的學生會選擇在校外做家教,但越是名校學業負擔越重,而且校内補助越多,因此真正靠家教等方式打工的名校學生并不多。
“我在校外做數學和物理家教,每小時賺100元左右,相對于校内勤工助學來說收入高多了。”北京交大來自邊遠山區的康同學告訴北青報記者,雖然要在交通、備課等方面花一些時間,但每周做四個小時家教,賺的錢基本可以負擔自己的生活開支,“上學期我還買了一台二手蘋果電腦,很有成就感。”
原因二
學業重要算時間與收益賬
如今的大學早已不是可以輕松混日子的地方。在保研、考研、求職、出國等多重競争壓力下,大學生平時“績點”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校内勤工助學崗,尤其是一些固定崗都要求每月要做滿一定的工時。因此,無論是校方還是學生自己,在考慮勤工助學崗位時,都要看是否“學有餘力”。
例如,以對學業要求嚴格著稱的清華大學,對校内勤工助學崗首先規定大一上學期不能申請;其次,在對申請的學生進行面試篩選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優先。雖然不怎麼看成績,但如果有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出現挂科,資助管理中心的老師就要出面詢問其是否時間精力夠用。而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還有國家助學金和社會助學金;如果學習成績好,更有多種獎學金,比勤工助學的收入要高得多。
“說實話,勤工助學的收入不高,我們學校每小時12元,一個月工作25-35小時也就400元左右。”一位北京市屬高校的高同學曾經做過院辦助理,這學期升入大四就打算放棄了。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勤工助學時除了要在辦公室值班,偶爾有大型活動老師也會叫去幫忙,這樣學習肯定受影響。“我現在正準備考研,不能因為每月的400元耽誤考研。”另一位信工專業的王同學表示,平時要跟着老師做科研項目,基本沒有時間參與勤工助學。“學年成績排前5%的話就有機會評獎學金或者保研,如果因為勤工助學失去保研的機會,就太得不償失了。”她說。
原因三
着眼長遠社會實踐更重要
北青報記者發現,在高年級階段,即使家庭條件不太好,一些學生甯可花時間參加無償的社會實踐或單位實習,也沒有參加校内的有償勤工助學,為的是着眼長遠,争取為将來自己的求職簡曆增加競争力。
北京師範大學影視藝術專業的小佟早早确定了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做一名電視劇制片人。“這是一個需要積累大量經驗的行業,所以即使我用的國産手機已經兩年沒換了,我也不打工——校内校外的工都不打,隻要有機會就去劇組、影視公司實習。雖然這些實習幾乎沒有收入,還很辛苦,經常跑山溝、熬夜,但我覺得這是在為未來積攢資曆,是值得的。”她告訴北青報記者。抱有小佟這樣想法的大學生有很多。在就業競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很多學生從大二、大三開始就為就業考慮,把更多時間花在社會實踐和單位實習上,就為了“讓簡曆好看一些”,要兼顧學業和實習實踐,打工賺錢就隻能放棄。文/本報記者 雷嘉 鄭穎
專家
勤工助學崗宜浮動調整薪資
《辦法》雖然将時薪标準增加了4元,但很多人覺得每小時12元,還是有些低。學生幹滿一個月,也隻能拿到不到500元的工資。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表示,《辦法》中規定臨時崗時薪原則上不低于12元,這就意味着高校在執行過程中不能低于這個标準,但可以高于這個标準。學校作為非營利性單位,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的出發點雖然是為了補貼大學生,具有資助和公益性,但也應該兼顧公平和尊重原則。大學生作為接受基礎高等教育的特殊群體,如果時薪低于市場小時工的收入,可能對學生的心理産生不良影響,也難以建立“用勞動換取報酬”的吸引力。對于北京的生活消費水平來說,12元每小時不算高,各高校完全可以參照當地生活消費水平,适當進行浮動調整。例如以北京的消費水平看,大學生不僅要在校園裡生活消費,在實習、求職乃至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在社會上消費。
此外,程方平教授建議,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前提是要保證學生不影響學習,各高校在勤工助學制度設計上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多設置一些科研助教、助學崗或者應用性較強的技術崗,增加技術含量。這樣學生在勤工助學中既能解決一部分經濟困難,還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提高學業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