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這兩個字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比如
目前的形勢對某球隊十分不利
照這個形勢下去
現在的形勢是什麼....
很多人理解“形勢”兩個字為目前的狀況,這個理解有點狹隘。
“形勢”出《文子·自然》:“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
《孫子兵法》中有:“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資治通鑒·漢紀》在記載韓信“背水一戰”的曆史時,引用了荀悅的論述“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
這一論述集中體現了形勢的精髓。其實就是發展趨勢、時機機遇。所以要想跟上形勢,必須認清發展趨勢,抓住有利時機。
今天就用《資治通鑒》中關于形勢的内容進行分析,由于讀資治通鑒的都是對曆史感興趣的,或者當領導的人讀的較多,畢竟老人家曾把《資治通鑒》讀了17遍。所以就從領導的方面說一下,如果大家有其它不同的觀點,也歡迎一起讨論。
劉邦誅殺恩公:因攻守形勢選人用人《資治通鑒》中有多處記叙了關于“形勢”的讨論。比如引用賈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強調秦朝統治者不能夠根據形勢的變化來調整領導策略,最終導緻家國覆滅。
記載初唐時期唐太宗與群臣讨論“創業與守成孰難”的話題時,發出了“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的感慨。
通觀《資治通鑒》全篇,凡是涉及對領導能力的論述時,都在強調審時度勢、通權達變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劉邦誅丁公的典故。
公元前205年,劉邦被項羽擊潰于彭城,眼看就要被擒,卻被項羽手下的将領丁公放過一條生路。而後來劉邦東山再起,滅項羽于垓下,丁公自恃私恩來找劉邦要關照時,劉邦認為丁公為臣不忠,是使項羽丢掉天下的人,将其處死。
司馬光評價此事時首先就強調了“形”與“勢”的問題,即“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
當群雄并起的時候,競相角逐,百姓因為不知道誰将是最後的勝利者,所以就會有所選擇。因此,領導者往往來者不拒,唯才是舉。待天下定鼎、四海臣服的時候,領導者就必須以君臣大義來約束臣下,不能讓亂世出身的臣子們心懷僥幸謀取私利。
因此,漢高祖斷以大義,是想讓天下人都明白,為人臣不忠,必沒有好下場。雖然丁公曾救過劉邦一命,但劉邦知道,丁公的做法是想借結恩給自己留後路。這是君臣大義所不允許的。
劉邦殺一人而使千萬人知戒,根據形勢不同而做出了符合實際的決策。司馬光在評論中非常肯定劉邦做事的時機和火候,而正是基于對“形”和“勢”的敏銳判斷之上的選人用人之道,是劉邦開創西漢基業的關鍵因素。
東漢三互法:因進退形勢建章立制東漢朝廷為了防止本地官員結黨營私而出台了“三互法”,即不但各州郡地方長官不能任用本籍之人,而且三州人士及婚姻之家不能交互任官。
司馬光認為,制度建設也應該分清形勢。王朝建立之初,必須要抓緊制定一大批行之有效的制度來規範官員的行為。而“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擇人,而禁令益多,防閑益密,有功者以閡文不賞,為奸者以巧法免誅,上下勞擾而天下大亂”。
司馬光批評漢靈帝,一方面坐看買官賣官成風而不起用能吏來治理國家,另一方面卻在堅持所謂的“三互法”,一味在條文上做文章,實在是舍本逐末,國家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廣難封:認清形勢選對風格除了上面的審時度勢,用人任法之外,《資治通鑒》中還記載了比較有意思的“領導風格”
《資治通鑒》記載了李廣和程不識帶兵的典故。此二人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出任部隊指揮官,均頗負盛名。
但他們帶兵打仗的領導風格卻差異極大。李廣行軍随意性很大,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通常是逐水草而居。他讨厭繁文缛節,幕府一切文書從簡,晚上也不派兵站崗放哨,隻是遠遠地布置了哨兵。
而程不識軍紀嚴整,對隊伍的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夜裡打更,軍吏處理公文簿冊往往通宵達旦。軍隊因此得不到好好休息。于是士兵多樂于追随李廣而以當程不識的兵為苦。
可以看出,李廣是典型的“員工導向型”領導,而程不識是典型的“任務導向型”領導。
司馬光對李廣的領導風格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李廣帶兵過于随意,雖然能夠與士卒同甘共苦,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但不值得他人效法。
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則更進一層,把李廣定為“攻兵之将”。他認為李廣作為突擊隊、先鋒隊、敢死隊,率領小部隊發動攻擊,是成功的。
任務導向型領導在有利或者不利的情境中都可以是有效的,而員工導向型領導隻有在有利的情境中才有效,在複雜情境中績效往往不佳。所以不難理解“李廣難封”的悲涼命運。領導風格決定了領導事業發展的高度。
這樣來看《資治通鑒》就覺得很有意思了,《資治通鑒》以深邃的曆史眼光,全面總結了一千多年當中曆朝曆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的曆史發展軌迹,分析了各種形勢。
書中對各個皇帝、将軍的點評更是犀利
比如說韓信戰無不勝,卻不是一個善于經營人生的人,在可以與劉項三足鼎立的時期,優柔寡斷,放棄了割據一方的機會;卻在劉邦天下已定的形勢下,意圖造反,最後死于婦人之手,讓人悲歎。
說張良是一個建立功勳且善于自保的人,他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等人的悲慘結局,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一個知道功成身退、鳥盡弓藏之人。
說蕭何誅殺韓信,自污名節,以此安度了晚年,同時也保全了與劉邦的君臣之義。沒有《資治通鑒》,我們對這些人物的了解和認識将會是一抹黑。
清人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鑒》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于普通大衆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鑒》。
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鑒》本義。
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作為曆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劃算,98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方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