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反烏托邦文章

反烏托邦文章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3:18:40

反烏托邦文章?1949年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發表後,引起了一片轟動,這是一本聊未來世界的"軟科幻"小說,很多讀者裡面聯想到了在此之前出版的《我們》和《美麗新世界》三部小說不管是叙事角度、傳達意義上都略微相似,都是站在社會生産力突飛猛進的年代,經濟發展緻使上層建築呈現混亂,人們開始思索按照這種節奏發展下未來世界将會變成什麼樣子?對于現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焦慮,讓這三部小說雖出自不同作家的手,卻相同地折射對社會現實的諷刺部部皆為經典,于是讀者們便将其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基于社會現狀,我們不得不思考,當社會的進步與女性地位的不斷攀升,在烏托邦的世界中,她們會以什麼樣的身份、品格生存呢?女性的命運變化實際才是最能反映社會狀态的标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反烏托邦文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反烏托邦文章(反烏托邦三部曲)1

反烏托邦文章

1949年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發表後,引起了一片轟動,這是一本聊未來世界的"軟科幻"小說,很多讀者裡面聯想到了在此之前出版的《我們》和《美麗新世界》。三部小說不管是叙事角度、傳達意義上都略微相似,都是站在社會生産力突飛猛進的年代,經濟發展緻使上層建築呈現混亂,人們開始思索按照這種節奏發展下未來世界将會變成什麼樣子?對于現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焦慮,讓這三部小說雖出自不同作家的手,卻相同地折射對社會現實的諷刺。部部皆為經典,于是讀者們便将其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基于社會現狀,我們不得不思考,當社會的進步與女性地位的不斷攀升,在烏托邦的世界中,她們會以什麼樣的身份、品格生存呢?女性的命運變化實際才是最能反映社會狀态的标志。

"出生"不同,命運雷同

所謂的"出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概念,而是指脫胎于三部不同小說的背景的角色。

·《我們》:I-90所代表的一群卑微女性

在《我們》一書當中,女主是典型的俄羅斯婦女代表,沒有具體的名字,隻要代号I-90,這種稱謂方式頗有些黑色幽默味道。要知道這本小說出版于1921年,因此從名字上賦予這位女性的機械式或者冷模式個性,甚至一度讓她深愛的對象D-503從根本上就不認同她的女性身份,他憤怒地呐喊着:"你們這些女号碼,我看,都讓偏見害的無藥可救了。你們完全不會抽象思維。"

"女号碼"三個字用得極其出色,不禁來自于小說角色的直觀諷刺,也給讀者造成了沖擊。對于這種不尊重,I-90卻選擇原諒,她是一位溫柔賢惠且忍耐力極強的女性,當D-503抛棄她時,周旋在其她女人身邊,并把她們視為感情和生物工具時,女主也絲毫沒有怨言。這群女性其實更像傳統社會中為愛隐忍的女人,從這個層面上說,即便這本小說是在暢想未來的烏托邦世界,但是女性的生活空間依舊沒有改善。把視線轉回到現實生活中,基于1921年俄國的社會背景看,活在大一統帝國中的女性根本沒有獲得社會地位的攀升,要麼沒有工作,沒有權利,僅僅是卑微地活着,與擁有光輝職業的男性群體形成了兩個極端,所謂的女性權利被抛到了九霄雲外,社會秩序更是毫無倫理道德。所以這種烏托邦社會中,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實在令人唏噓。、

·《一九八四》:三個女人統一折射悲劇

與《我們》不同,英國作家所描繪的烏托邦世界裡,似乎給社會罩上了一層和諧至極的朦胧。因此兩位典型女性代表:凱瑟琳、裘莉亞,名字讓人很親切,至少它們不是"女号碼"。凱瑟琳是溫斯頓的妻子,一個正統又循規蹈矩的女人,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在丈夫眼中她成了一個愚蠢、俗不可耐、令人厭惡的角色。凱瑟琳嚴格的按照組織下達的任務執行,在禁欲思想籠罩着她對一切生理需求都很排斥,對于一個正常的男性丈夫來說,這便是最大的侮辱和無趣。

相比之下,裘莉亞就顯得與衆不同,她打扮得花枝招展,想方設法取悅溫斯頓,想讓自己丢棄"束縛",成為真正的女人。當然裘莉亞達到了自己的目标,成為了溫斯頓的"附屬品",兩人各取所需地在強大的組織管控下,做着一系列違規的事情。當溫斯頓的行為被發現時,向來委屈求全的母親卻站出來為就溫斯頓而獻出生命。在這種烏托邦世界裡,并沒有給到女性一種合理的權益,擡升的社會地位,她們仍舊是男人們的附屬品。三大女性的生存方式對比差異較大,但是不耽誤她們共同折射女性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這種悲劇命運與《我們》中的女性們如出一轍。

·《美麗新世界》:消失殆盡的女性權利

比起前兩部小說,《美麗新世界》帶給讀者的感受更加沉重,一方面來自于科幻設想相對比較"硬科幻",整個社會的運轉靠着科技掌控人的思想和行動,這是新世界的基本生存法則。在理性占主導的世界裡,屬于動物性的婚姻和愛情都被看成了劣質的存在,擁有就會被譴責。所以有關兩性關系的混亂才是正常現象,這讓人不由得想到了"波洛洛制度"下的社會——消亡的婚姻。

所以女主角雷甯娜和男朋友保持了四個月的關系就被認為不正常,為此好友芬妮建議她在亨利之外再選擇多個對象共處,這才是符合當下社會生活的規則。另外一個女性琳達進入到新世界後也隻能用毒品和"雜交"來麻痹自己,尋求短暫的快感,既認識不到自己的可悲,也顯得女性在新世界中的愚蠢和卑微。因此整體上拉低了女性的社會地位,整部小說中沒有一個女性擁有獨立自主、突破束縛改變自我的成功案例。

因此赫胥黎用最極端的手法将這些女性投放到新世界中,辛辣地諷刺了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下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的崩塌。再巧妙地借助孵化器生育人類的場景,對于女性本身來說就是極大的諷刺,從根本上否定了女性存在價值。所以《美麗新世界》中的女性地位已經消失殆盡,比《我們》和《一九八四》的三觀沖刷更加直接。

抛開形形色色的個性,她們卻有着極大的共性:無一例外地生存在黑暗的社會環境中,權力得不到保障,也沒有能夠傾訴的空間。于是讀者不僅慨歎,三部曲明明是暢想未來社會生活的小說,卻塑造了一個比當前社會更加殘酷的世界,作者們都試圖将現實的反思折射到未來的某個時空,工業文明和腐朽統治之間的矛盾比較極大地影響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而作者通過女性形象,更加直接或間接地揭露那個令人悚然的未來世界,也沖擊了當時社會的人群要不斷反思,沖破枷鎖。

共同命運下,個性突破中的"警示"功能

反烏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們不僅是脫胎于不同作者筆下,而且即便是同一個社會空間中她們有帶着自我人物性格和特色。但是總帶給讀者一種微妙的感覺,因為每一個個體似乎都在暗示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群體,不要坐以待斃,要起來反抗,否則就會過上這樣的生活。

比如說在《我們》當中,另外一個女性角色是I-330。她表面上看是革命的領導者,希望通過女性的覺醒和抗争實現對社會狀态的逆反,成為領導男性的力量,擺脫女性長期被壓制被馴服的處境。但是這種想法在大統一國中視為離經叛道的

想法,從本身的社會形态來看就存在不足,所以她隻能從行動上表達對集權者的抗議。實際上從思想固化層面看,她依舊沒有深刻的意識和反省,反而有一種傳統腐朽社會中婦女面對社會現狀的無力感和迷茫感。因此這種缺乏堅定思想信念和對抗統治的行動目标,無奈地掙紮便是當時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即便是臆想着換了時空場景,也從根本上沒有改變女性的地位。

《美麗新世界》中女性則是逐步融入到了高科技管控下的享樂社會,各種通過科技文明催生的生物需求衍生品帶給了這個時代人物身體上的快感。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雖然帶給了人類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也導緻了人類精神信仰的流失。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女性到底應該傾向于哪邊都是不受自我控制的,這就讓

現實生活中的女性開始反思:比如為什麼琳達在到達新世界之前本來擁有政策的女性權利,戀愛和生育,這是傳統女性社會地位的表現。但是在新世界中這些都被通通被視為非正常的權力。比對差異的沖突讓琳達迷失自我,也同時在警示現實生活中的女性,要時刻關注自己的權利。

再看《一九八四》中裘莉亞和正常受控制女性的差異,她對集權統治的反抗是有計劃、有目的性的。喬治·奧威爾将她刻畫成為了一個從思想到行動都在聲張反抗集權的角色代表,所以站在積極的角度下看,即便是面臨處處監控,随時都可能命喪黃泉的威脅,裘莉亞都決心以實際行動對抗"老大哥"。所以她在跳出倫理綱常之後,就以飛蛾撲火的态勢去警示女性要從思想境界上突破,那是一種來自于靈魂深處的呼喚,自己的失敗反倒是徹底地震動了現實社會中群衆的心。

為什麼烏托邦中的女性"呼籲"力量如此強大

烏托邦的文學造詣本身在西方文學中占據着重要的位置,作者以美好的未來社會為核心,本想着向人們展示一個"世外桃源"的世界。但到了20世紀,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融合,人情越加冷漠,這讓我們再一次産生懷疑,烏托邦是不是如想象中的美好。因此一種新的與傳統烏托邦文學相悖的題材出現了,即反烏托邦。

在這樣的世界人,人們看到的是一切行為準則和原始權力的反常,三位作者恰好通過女性的命運對比和變化,最後悲劇性結尾來揭示現實和理想的差距。

那麼作品中的女性不管是從個性變化還是共性發展來看,都在直接或間接地體現未來世界對女性生存空間的壓縮,比起"畫大餅"地暢想未來美好世界,用反向的警示力度能夠警示和呼籲當時社會女性要從思想上掙脫束縛,時刻關注自我權利的作用。所以再回頭讀前輩們的著作時,鈎沉出心理的恐慌和反省,原來任何時代的人都會随時代進步而焦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