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小雞的叫賣聲?“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坐在陽台上看書的我,聽着孩子們幼稚的童音,思緒被拉回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每年春夏之交,村頭就會響起“買小雞來……好小雞……”的吆喝聲,那吆喝聲悠長筋道,嘹亮高亢,很撩扯人記得賣小雞的商販,脖子上挂一條擦汗的毛巾,挑着兩個圓圓的大籮筐,頭戴大大的草帽,伴随着小雞的唧唧叫聲,扁擔顫悠悠,籮筐晃悠悠,吆喝聲慢悠悠,伴随着成群結隊的孩子們追逐嬉笑聲那情景就一幅有動有靜,生動活潑的絕妙的鄉村生活畫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賣小雞的叫賣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坐在陽台上看書的我,聽着孩子們幼稚的童音,思緒被拉回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每年春夏之交,村頭就會響起“買小雞來……好小雞……”的吆喝聲,那吆喝聲悠長筋道,嘹亮高亢,很撩扯人。記得賣小雞的商販,脖子上挂一條擦汗的毛巾,挑着兩個圓圓的大籮筐,頭戴大大的草帽,伴随着小雞的唧唧叫聲,扁擔顫悠悠,籮筐晃悠悠,吆喝聲慢悠悠,伴随着成群結隊的孩子們追逐嬉笑聲。那情景就一幅有動有靜,生動活潑的絕妙的鄉村生活畫卷。
那時的雞販,挑籮筐是很有講究的,裡面有的多則幾百隻,少則有幾十隻剛出殼的雛雞苗,如果平衡不好,雞群就會偏向一側,造成互相傾紮,小雞擠成一團,時間一長,雞苗就會擠死或者悶死。所以,雞販挑着籮筐行走,總是像擡花轎那樣有節奏的颠起來,為的是讓籮筐裡進更多的風,加強空氣流通,降低筐裡的溫度。他們走一段時間,就會擱下籮筐,掀開蓋子散熱。賣雛雞的商販進村後,累了,就把籮筐一放,找塊大石頭坐下歇歇腳;渴了,就拿出自己帶着的水喝兩口,如果沒有帶水,就從附近的人家讨口水喝。商販一落擔,最先圍攏過來的是那些父母忙着在田畈幹活,沒人管的小孩子們。雞販怕孩子們弄壞了小雞,不讓我們靠近。我們就調皮地學着商販的樣子,扯着稚嫩的嗓子喊:“買小雞來……好小雞……”商販嫌煩了,假裝生氣了,一跺腳,大聲一吼,孩子們便一哄而散,到别處玩耍去了。
聽到吆喝聲,附近的大嬸大娘們都會放下手頭的農活趕過來了。那時是大集體時代,平時人們手裡是極少有現錢的,一般都是拿雞蛋換小雞的,年年如此,約定俗成。商販趕忙招呼說:“大嬸大娘,這是頭茬雞,價錢便宜賣”。問明白價錢,便圍着籮筐仔細地挑選起來。籮筐裡裝了滿滿的雞崽,鵝黃色的雞崽一個個絨線球似的,張着黃黃的小嘴巴,發出“叽叽……”細弱嘈雜的叫聲。小雛雞一邊鳴叫着,一邊拼命往邊上擠,煞是可愛,給寂靜的鄉村增添了不少樂趣。
雞販的服務很周到,會把雞苗染上紅、黃、綠的不同顔色。因為同一個院子裡,家家戶戶都養雞,而且都是散養的,小雞仔很難分清楚是誰家的,所以,買小雞時各戶都會選不同顔色的雞苗,便于分辨。上了年紀的奶奶,眯縫着眼,細心地挑選小雞,一看就是行家裡手。先在大籮筐旁邊觀察,看哪隻雞叫得歡,看哪隻雞身體壯,就迅速伸手把挺精神的幾隻,抓出來放在腳前的地上,讓它們跑,讓它們叫,那些不活潑的,萎靡不振的,順手又送回籮筐裡,再換出幾隻。有幾隻特别調皮,放在地上就往遠處跑,奶奶笑嘻嘻把它捉回來。嘴裡嘟囔着:“我讓你跑!”“我讓你跑!”一把抓起來,放進自家的提籃裡,那種滿意的心情,溢于言表。
挑出品質好的雛雞以後,并沒有直接買下,還要再辨認一下公母。在那個生活困難的年代,大家都喜歡養母雞,養雞的目的主要是下蛋,一隻母雞就是一個儲蓄罐,一隻母雞就是一個小銀行,所以公雞身價會低一些。有的也會委托雞販挑選,雞販眯起眼,稍加端詳,就可以判斷出雞的性别。事實上分辨雞苗的性别,需要極其專業的技術,雞販也隻是判斷出個大概,有的雞販提着雞爪,看小雞的頭能否向上勾起,如果勾起的就是公雞,反之是母雞。選好後,人們紛紛将小雞裝入筐子、鞋盒子、籃子裡……沒顧上回家拿家什的大嬸,就直接掀起褂子的前襟,把小雞兜着送回家,盡管小雞會把屎屙在衣服上,她一點也不嫌髒。
我也常常會從人縫裡鑽進去,上百隻小雞仔就在這籮筐中“加兒……加兒……”地叫個不停,吵架似的,卻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煩心,反而十分惹人憐愛。母親那時挑小雞苗也有一套自己的辦法,面對着那些長着黃色絨毛,翹着尖尖小嘴巴,叽叽喳喳叫個不停的小家夥們,母親通常會看一下小雞的雞冠和翅膀,然後選一些蹦跳的,比較歡實的小雞。這樣的小雞成活率比較高,而且母親很少看走眼,長大了十有八九都是母雞。我不光去湊熱鬧,而是心裡充滿了希望,因為當秋天到來的時候,小雞就變成會下蛋的母雞了,我們買文具、交學費的錢就有了着落。
後來,雞販用自行車馱着籮筐走村串戶,從村東頭吆喝到村西頭,農村人養雞熱情依舊……
記憶裡的吆喝聲是舊時光的土味情話。吆喝聲是一種文化痕迹,也是一種時代印記。歲月悠悠,滄桑巨變,那些曾經多麼親切熟悉的聲音,已經慢慢退出曆史的舞台,定格為我們心中永恒的美好記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