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永失所愛?大中元年(847年),唐朝詩人李商隐受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來到距京城5000裡以外的桂林任幕僚在這裡他看到人們大多以打漁為生,且家家拜神求巫,于是,他寫了兩首五言律詩《異俗》,其二曰:“戶盡懸秦網,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獺祭,隻是縱豬都”詩中的“獺祭”被古人用作節令的物候,在此指打漁沒想到280多年之後,“獺祭”一詞被宋人用在了他的身上,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李商隐永失所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大中元年(847年),唐朝詩人李商隐受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來到距京城5000裡以外的桂林任幕僚。在這裡他看到人們大多以打漁為生,且家家拜神求巫,于是,他寫了兩首五言律詩《異俗》,其二曰:“戶盡懸秦網,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獺祭,隻是縱豬都。”詩中的“獺祭”被古人用作節令的物候,在此指打漁。沒想到280多年之後,“獺祭”一詞被宋人用在了他的身上。
我國古代将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水獺是水陸“兩栖動物”,行蹤詭秘,過着隐蔽的穴居生活,其水性娴熟,尤其擅長長距離潛泳。它是水中的矯健獵手,凡被水獺一眼瞅見的魚、蛙、蝦都難以逃脫“獺口”。雨水時節,降雨增多,氣溫上升,萬物複蘇,魚兒開始由蟄伏水底向水面遊動,這為水獺捕食提供了機會。水獺獵食魚類有一個特點,它将捕到衆多的魚整齊地排列在岸上,很像祭祀時陳列的供品。然後,水獺直起身子,兩隻前爪合攏起來抱住魚,慢慢品嘗,憨态可掬。其形态就像人類作揖祭祀的樣子,非常虔誠,仿佛是在說:“魚兒,對不起了,我要食用你們了。”所以稱之為“獺祭魚”。這種記載最早出現于《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逸周書·時訓》曰:“雨水之日獺祭魚。”獺祭魚被作為一種季候現象來描述節氣,成為雨水的第一候。
獺祭魚被用作文風上,這與李商隐有關。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李商隐還擅長寫作骈體文,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折、書信等文書。《舊唐書·文苑傳》說李商隐“尤善為诔奠之辭”。因為古時的奏章并不是開門見山,直來直去,而通常要使用很多典故或者贊美之辭,多使用的是骈體文,要求詞藻華麗,又要表述準确,因此對于用典的要求很高,所以李商隐養成了用典的習慣,并将這個習慣運用到詩歌的創作上。為了使用典故,他常常要查閱許多書本,這些書攤在屋子裡,就象獺擺放魚的樣子。以緻他的部分詩歌過于隐晦迷離,難于索解。如《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短短八句就用了“莊周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藍田生煙”四個曆史上有名的典故。
南宋吳炯在筆記《五總志》中說:“唐李商隐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也說到:“商隐工詩,為文瑰邁奇古,辭隐事難。及從楚學,俪偶長短,而繁缛過之。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号‘獺祭魚’。”文中提到的“獺祭魚”含有堆砌的意思,對李商隐的“獺祭”頗有微詞。其實引經據典若恰到好處,能使文章妙筆生花,增添文采和趣味性,能增強詩文的科學性、準确度、可信度、說服力和厚重感。但是若用典過濫,有故意賣弄之嫌。當然,李商隐的用典是極為準确精到的。北宋初期的詩壇上,以楊億為首的一批文人就學李商隐的文風,其詩雕潤密麗、音調铿锵、辭藻華麗、聲律和諧、對仗工整,呈現出整饬、典麗的藝術特征,成為當時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被稱為“西昆體”。辛棄疾的《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栖遲,日之夕矣牛羊下。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栖栖者。”總共十句話,卻句句都有典故。清初學者毛西河(字大可)博覽群書,寫文多據典,但因寵愛小妾曼殊,其夫人不滿,便當客人面诋毀其夫:“君等以毛大可為博學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須獺祭乃成。”故有人調侃說:“曼殊不擅專房寵,誰識君詩獺祭成。”清代學者趙翼在《哭汪文端師》詩中贊道:“叢編勤獺祭,殘卷剔蝸涎。”郁達夫曾經寫過一篇《獺祭的功用》,對李商隐的“獺祭”大加贊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