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5 13:50:01

在國門遭到美國人"踹開",繼而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後,德川時代的有識之士一邊尊王攘夷倒幕,一邊不斷反思日本的危機和出路,與此同時,與西方對比,努力找尋差距,以便突破自我,奮起直追,力争上遊,将"蠻夷"趕出日本乃至亞洲。

當發現維新變革是唯一可以救國圖存,實現偉大超越的路徑後,薩長聯軍一旦取得倒幕勝利"基本盤",便火速促請明治天皇維新,實行"富國強兵、殖産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而教育是百年大計之本,在消除落後、增長知識、擴大視野、發揮才幹、建設藍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于是,開展義務教育,實現"在村中無家不入學,在家中無人不讀書"的理想化學習型社會,便提上議事日程,一旦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如期變為現實,那麼日本的發展勢必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歲月可期,明天可見。

然而,當明治政府領導人興緻勃勃地推行小學義務教育時,卻迎面潑來冷水,社會大衆反彈激烈,他們大肆搗毀甚至燒毀興建的學校設施,據統計,當時全國兩萬所小學的10%遭到嚴重破壞。除此而外,生源也成問題,大人們不準孩子上學,以此對抗政府的這項政策。

按理,義務教育利國利民,又不用花錢,還能長知識,消除愚昧,為什麼社會不樂見其成呢?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

納稅人對義務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拒絕為其買單

義務教育是日本開天辟地的新鮮事,但要讓全體國民接受并非易事。義務教育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就是強制性、普遍性和免費。

既然是免費,那麼學校建設、師資費用誰來出?顯然,政府已做了硬性規定,經費問題由地方政府補助解決,财源依靠地稅附加稅。一言以蔽之,義務教育的費用由納稅人承擔。

在人的覺悟還有待提高的情況下,這些納稅人必然不理解,感到委屈而表示抗拒,于是在1870年代,他們用暴力手段,毀掉了近兩千所學校,其中多數是通過縱火焚燒的方式毀之一炬。

人是既得利益者,雖然幕府時期的百姓已經過渡到明治"新時代",但留存在腦海中的保守思想,不可能随之消失。之所以明治領導人敢于冒險實行義務教育,實在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諸如木戶孝允等,在實地考察過程中,親眼目睹了西方富強的真正緣由,"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科學技術引領工業革命,而科技來源于教育的普及,人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淋漓盡緻的發揮。

然而沒有去過歐美"到此一遊"的人,很難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尋常百姓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脅,也不會如那些愛國志士感受深刻,明治政府精英對于日本深陷半殖民地危機有着深沉的憂患意識,極其迫切地想要推廣教育,減少或根除文盲現象,讓日本早日發展壯大,從而擺脫西方列強的控制,隻是普通百姓的思想如何跟上國家精英的節奏?他們所考慮的多為利益得失。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

深受幕府封建殘餘思想毒害,"讀書無用論"甚嚣塵上

義務教育全民共享,這本是提高個人乃至國民整體素質的最佳途徑,于國于民于己"都還不錯",而真正滿腹經綸有學問的人,自古以來都備受尊重并大都能得到重用。

如今,明治政府推出免費教育,這可是千載難得的機會,群衆應該倍加珍惜,感激不盡,積極擁護。孰料,普遍的情形是拒絕上學,據史料記載,從1872年頒行該政策到十年後的1881年,适齡兒童的入學率從未超過50%,最低點為25%,足見政府推行義務教育的難度。其實這是有因可循的。

遠在二百年前,作為幕府統治的首創者,德川家康曾下令,"農民過的生活應該是不死不活",還表示,"你愈用力榨,它就出得愈多"。統治者對農民如此狠毒,隻希望他們最好無知,這樣才不至于生出反抗意識。

會澤正志齋是十九世紀幕府重要思想家,他在《新論》中指出,"夫天下萬民,蠢愚甚衆,君子甚少。"他認為,老百姓是愚昧的,不僅無知,而且不忠,在其看來,西方傳教士會輕易說服他們成為信徒,并背叛領主乃至天皇。

然而,老百姓真是愚不可及嗎?恐怕并非他們笨,而是政府沒有采取有效機制,發掘他們的潛能,給予他們受教育的機會,這才導緻其喪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3

不僅一般百姓,對于廣大女性的愚民化教育更甚。德川幕府将"女子無才便是德"作為社會正統道德,要求她們整天與鍋碗瓢盆打交道,嚴重忽視了女性的天分。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儒者貝原益軒更寫下《女大學》一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書中認為"女性性征除用來為男人傳宗接代外一無是處,它意味着遲鈍、懶惰、淫蕩、沖動及斤斤計較",這就把女性說的"不可教",完全抹殺了她們與男性一樣,是閃耀着智慧光芒的。

幕府政治高層采取"身份控制",對平民百姓"畫地為牢",不僅如此,還極力搜刮、榨取,讓廣大農民、城市町人活得極為艱難,以使其喪失反抗意志,心甘情願接受統治。而會澤正志齋作為思想家,站在統治階級立場,大肆污蔑老百姓愚昧,輕信西方傳教士說教,這是站不住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分,隻是無緣教育,何以發揮才智?貝原益軒更将廣大婦女喻為生兒育女的"機器",對她們的心靈手巧視而不見,這是違背基本事實的。

然而,正是政治經濟的雙重壓迫以及反動思想的歪理邪說,使得幕府時期的百姓麻木不仁,他們在面對自然災害和社會不公時,并不是理直氣壯地向政府抗争,而是選擇出逃、殺嬰或窩裡鬥的方式來表達内心的不滿。那麼針對明治政府出台的義務教育政策,因長期受到麻痹,已經自甘愚昧的尋常百姓自然不會對該政策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隻會排斥、拒絕,認為"讀書無用",與其讓孩子去上學,還不如讓他們待在家裡幫忙幹活來得實在。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4

堅持基本國策不動搖,明治政府以天皇名義加以勸導

人貴在堅持,有恒心,不氣餒,這樣才能有望達到預期目的。國家也一樣,明治政府是不同于幕府的強有力中央政府,改革"攻堅戰"已經打響,"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國家富強,讓日本不陷于列強魔掌,義務教育隻能堅持,不管遇到怎樣困難,都要一往無前,并想方設法取得成功。

天皇作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象征,有着強大的感召力,明治政府深谙此道,前期之所以能夠推翻幕府統治,除了倒幕決心堅不可摧外,與打着天皇旗号進行武裝鬥争不無關系,而今有必要再次以天皇的名義,向廣大民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果然,在闡明支持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一位臣民效忠天皇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忠君愛國的具體表現後,日本人民開始熱情煥發,不僅納稅人主動繳稅,樂見政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再人為破壞學校,廣大百姓也踴躍為自己的孩子報名,鼓勵上學,于是義務教育迎來了逆轉,在即将跨入二十世紀之時,小學入學率終于突破九成,更有甚者,1905年,男童入學率達到了創記錄的98%,女童也超過了90%,為93%,這樣,明治政府在1872年發出的實行小學義務教育的豪言壯語如今基本成為現實,從而造就了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大好局面,助推了明治維新在短短幾十年便取得非凡成果,日本成了近代亞洲"風景這邊獨好"的強國。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5

明治政府是奮發有為的,其大張旗鼓的維新變革開了日本自古以來未有之風氣,義務教育就是其中瑰麗的篇章。然而世事從來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巨大的阻礙面前,新政府毫不退縮,堅持改革不動搖,以強大的耐心和意志力,銳意進取,紮實推進。

政府不僅努力推行,信念不減,還講求實效,集思廣益,積極利用人民對天皇的信仰和忠心,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勸導和說教,這樣納稅人和廣大群衆便如夢方醒,對義務教育給予高度支持。在此情形下,義務教育得以順利展開,并結出累累碩果,這就為明治日本的高歌猛進,快速發展助添了強大動能,人定勝天不再虛無缥缈,而是在日本實實在在變成了生動圖景。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時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6

結語

明治政府打破舊世界建立新政權後,面對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圖謀不軌之心,決定拯救日本于危難之中,于是"高标準,嚴要求",出台了多方面對當今及後世頗具影響力的卓有成效之策,其改革舉動之大,涉及面之廣,力度之深前所未有,其中義務教育一環更具時代意義和長遠意義。

然而,由于武裝倒幕的革命并不徹底,一下子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翻身得解放"的尋常百姓,并不可能對教育的大尺度改革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們身處明治時代,而思想還停留在幕府時期,受既得利益和封建餘毒的影響,搗毀學校、拒絕上學也就不足為奇。

但明治政府并非幕藩體系下的幕府,而是具有高度集權性質的中央政府,政府中的高層大多遊曆過歐美,對日本的落後狀況有着切膚之痛,自覺擔負起拯救國家的重任,故而不可能因為教育設施被焚毀和孩童上學遭家長拒絕就半途而廢,隻會堅持到底,并千方百計尋求解決方案。

于是我們看到,在政府抓住民衆的心理,對他們進行效忠天皇、忠君愛國的思想引導後,情況出現了反轉,義務教育得到了空前的支持和發展,入學率節節攀高,明治政府所期待的局面成了名副其實,過去那種人才捉襟見肘的情況一去不返,代之以人才濟濟的盛況,在此背景下,日本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出現了質的飛躍,一個"非凡"的國家橫空出世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