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隆基是怎麼變皇太子的

李隆基是怎麼變皇太子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7 17:18:42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政治

• 人事制度

李隆基是怎麼變皇太子的(李隆基居然做出過這麼多的重大舉措)1

唐玄宗

李隆基即位後 ,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纮、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并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李隆基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李隆基采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将其升為京官。這樣内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而在選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 整饬吏治

開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濫升,才不虛授,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他決心選賢任能,量才授職,整饬吏治。首先是嚴格铨選制度,裁汰冗員。唐中宗以來,铨選制度十分紊亂,王妃、公主與權戚不僅賣官鬻爵,而且不經吏部大搞“斜封官”,請托之風日盛,緻使員外、試、檢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濫吏充斥官府。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敕令罷免所有的員外、試、檢校官,嚴格控制官吏的選舉,規定今後沒有戰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結果“大革其濫,十去其九”。 這樣,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現象,提高了官府辦事效率,又減省了國家開支。

• 考察制度

唐玄宗以前,由于時人重京官而輕外任,地方官都是選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為了革除這一弊端,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頒下制令,從京官中選用有才識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從都督、刺史中選拔有政績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為恒式”。他特别重視縣令的選任。開元四年(716年),新選任的縣令被召入大明宮宣政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考查縣令是否通曉經國治民之道,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暫且讓赴任就職,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歸學問”。同時,還頒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對刺史、縣令的政績進行考察,分為最、中間、殿三等,依次定為優劣,作為改轉升降的依據。

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隐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将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先天元年(712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之間,李隆基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隐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于隐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财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1]

軍事

• 兵制改革

李隆基是怎麼變皇太子的(李隆基居然做出過這麼多的重大舉措)2

明皇窺浴圖

李隆基不僅對内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于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 來丢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這主要是對于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壞,緻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到了李隆基在位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開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内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李隆基将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1]

• 開疆拓土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李隆基還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诏》,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内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李隆基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産量。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複,長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号,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複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西域地區政權的恢複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複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複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1]

• 設立節度使

至開元、天寶間,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于是外重内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李隆基是怎麼變皇太子的(李隆基居然做出過這麼多的重大舉措)3

唐玄宗時期唐朝疆域

文化

• 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采取了縱容态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并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唐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于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 圖書建設

在文化事業上,唐玄宗重視圖書建設。開元三年(715年),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讨史館經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于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

李隆基是怎麼變皇太子的(李隆基居然做出過這麼多的重大舉措)4

唐代舞蹈壁畫

開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馬懷素、元行沖、吳兢、韋述等學者20餘人在秘閣編校數年,成《群書四部錄》200卷。後有專門設立書院等藏書機構,開元十年(722年),在東宮“麗則殿”設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總數達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500餘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士張說等47人分司典籍。

科技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聽說一行和尚學問淵博,尤其精通天文曆法,即征聘他到京師。為了備顧問,特意将一行安置在皇宮光太殿内,并多次去看望他,詢問治國安民之道。

李隆基是怎麼變皇太子的(李隆基居然做出過這麼多的重大舉措)5

清平調圖軸

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诏令一行改造新曆,以糾正 舊曆的失誤。一行先制造了黃道遊儀,以确定黃道的進退。接着,一行用它測量二十八宿與天體北極的度數。在實際測量中,發現了二十八宿的位置與古籍記載的不同,從而證明了恒星的位置是不斷移動的。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學說早了将近一千年。

一行另一科學成就是首次測量子午線的長度。開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監南宮說等進行實測南北各地晷影和北極高度,測知影差與距離的比例并不固定,證明了過去“王畿千裡,影差一寸”學說的謬誤。 一行又使用自己設計的“覆矩圖”儀器,利用勾股圖計算,得出了南北兩地相距351裡80步(約合今129.22公裡),北極高度相差一度的結論。 一行等人實地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不僅在中國天文史上是一次創舉,在世界上也屬首次。所測子午線長度雖不十分精确,但和近代測定的數字(111.3公裡)相近,方法也是科學的。

《大衍曆》的撰成是唐代天文曆法領域所取得的一項新成就。一行在研制成黃道遊儀的基礎上,參考了曆代曆法,考其得失,于開元十五年(727年)寫成了草稿。一行病逝後,由特進張說、曆官陳玄景繼續編次,翌年撰成上奏,開元十七年(729年)開始頒行新曆。《大衍曆》提出了比較正确的“定氣”概念,推算出與農時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自漢初《太初曆》至唐高宗《麟德曆》共有二十三家,雖然與天體的運行比較接近,但都不如《大衍曆》精确,“其倚數之法固無易也。後世雖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

外交

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中外交往異常頻繁。高麗、新羅、百濟(均在朝鮮半島)、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羅(今尼泊爾)、骠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裡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衆多,不斷來到唐朝。

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于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唐朝有鴻胪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裡彙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衆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2]

參考資料

1. 開元盛世 [引用日期2014-02-09]

2. 《劍橋中國隋唐史》李林甫的掌權 [引用日期2014-02-09]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萬鼎星辰錘、萬鼎星辰賀、萬鼎星辰李宇飛、萬鼎星辰娟、沒有人比我更懂百科參與編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