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請多多關注作者,你的關注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侬吃飯了伐?家鄉的吳語讓人心醉。我們生活不少人會天天說上海話 杭州話 蘇州話。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為什麼浙江的方言和上海話蘇州話差不多呢?其實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是吳越人。我先來講講我們的曆史。
《古文觀止》裡有句話,“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思是如果能竭盡誠心待人接物,則即使是像春秋時吳國、越國這樣當時為敵的家也能結為一體;而若傲慢自滿地對待他人,即使是骨肉親人見了面也會形同陌路。看上去好像吳國和越國好像水火不容,但其實吳國和越國都是東越人(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後來東越被稱為吳越人)
在唐代時候,形成了浙江東道(今天蘇南和上海以及浙江北部)和浙江西道(浙江南部)
9世紀末10世紀初,曾經輝煌一時的唐帝國氣數将盡,各地盜匪猖獗,兵變頻繁,農民起義和民族運動此消彼長。兩浙的大部分地方最終被杭州人錢镠占領,封錢镠為吳越王,建國吳越國。吳越對外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對内卻自己發布了三個年号,還向高麗、日本等國發文書,俨然一個小朝廷。由于錢氏家族崇尚佛教,吳越國因此在江南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當時人稱“東南佛國”。由于在曆史上吳越國的統治時間很長,所以基本上北部吳語都是差不多的。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打壓江南,強行把浙江拆分為江蘇和浙江。清代繼續執行這一策略,畢竟江南地區一直是明清時期最主要的納糧納錢地區,一度占全國40%,誰都不希望我們強大。
講完了我們的曆史,我來具體講一講什麼是吳語。吳語這個詞出現在晉朝,現在吳語分布在浙江 江蘇南部 上海 安徽南部以及福建部分地方。吳語最主要的口語是太湖片,内部的差别很小,所以一個上海人會覺得杭州話和紹興話怎麼都差不多,确實是差不多。
我們來看一下吳語中對一些人稱的講法吧,來看一下你的老家是不是這樣講的
妻子
舊時比較常用這些:
家主婆、娘子、堂客、堂娘娘、屋裡人、屋裡向(屋裡向人的簡稱)。
這些舊稱呼是不是都很有味道呢?
除了這些,常州、靖江、丹陽也有“老嬷”的稱呼。
不過新派吳語一般随普通話稱“老婆”,總讓人感覺失了幾分味道。
母親
這個很一緻,大部分地區都是“姆媽”(m-ma/m-mo)。
除了姆媽,常州還有“嗯娘”的說法。還有些地方稱“阿姆”。
另外還有“娘”,但一般不用于當面稱呼。
姑姑
吳語區大部分地區為“孃孃”。部分地區為“妑妑”、“好妑”、“姑孃”、“阿孃”、“姆嬷”(m-moh)。(孃讀陰平調)
嬸嬸
一般以嬸娘、嬸嬸、阿嬸 為主。
嬸根據地域可讀為sen/shin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吳語呢,因為首先我們于吳語有深深的感情。其次吳語的曆史十分悠久,很多發音依然保留了很多古代的發音,而且宋代的大詩人陸遊就說吳侬軟語讓人醉,我們絕對不能讓老祖講了幾千年的語到我們這一代就滅亡,然而情況不容樂觀。
前年的國際母語日(2014年2月21日),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開發署亞太局、上海同濟大學校友徐浩良(Zhi Ghau lian)用他的母語“上海話”發表講話并接受采訪,呼籲大家保護母語。
上海在線報道,滬中小學生中僅三成會講上海話。
據杭州電視台的調查,杭州市小學生會講杭州話的不足兩成。
據《今日看點》報道,在蘇州的調查中,受學校過度推普的影響,70%蘇州中小學生已不再使用吳語交流。
根據2015年蘇州市代表陸先生的調查,在蘇州的中小學生中,能流利講蘇州話的隻占18%,不會講的比例高達82%;在幼兒中,不會講和聽不懂的比例高達76%。“如果任由這樣的現象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将來,蘇州話就會逐漸消失。”他說。對此,很多民衆也深感憂心,有95%的受調查對象認為蘇州人說蘇州話有必要,可見,防止蘇州話消失,是絕大多數蘇州百姓的主張。
在其他城市,吳語的傳承也不容樂觀。
由上可見全國就吳語區青年人能說自己母語的能力最低了,希望大家都能平日裡吳語,希望大轉載,讓更多的人能保吳語迫在眉睫,謝謝大家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