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時發送5000字微博遺書後,鹿道森,一個自我評價為留守兒童、山區孩子、校園霸淩親曆者、攝影創作人、大學畢業生、獨居青年、追夢的人,跳入大海,絕然離世!
斯人已逝,是非對錯已然蒼白,隻餘一撮人間悲涼!
隻是5000字遺書,字字泣血,讓為人子女也為人父母(或即将為人父母)的我們,對家庭和愛的認知亟需再次升級!
鹿道森的案例不得不說集中了一個孩子所有的童年不幸,盡管上了四年大學,一肚子學識,成年後,仍然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無法排解,以緻于崩潰到生命坍塌。可見,家庭是一個人多麼重要的人生起點,親人間愛的連接是一個人多麼重要的力量源泉!
這是一個成年孩子對父母的控訴,也是一個孩子對愛的呼喚與渴求!父母不再隻是一個稱謂,而是一份職業,需要學習和提升家庭教育的職業。
以生命為代價的呐喊,揭示了親子關系的三個真相——
01
第一個真相
孩子:
爸爸媽媽已經把他們所能擁有的最好給了你
可爸爸媽媽永遠沒辦法把他們沒有的東西給到你
父母在以他們認為愛的方式愛着自己的孩子,有的嚴曆,有的民主,有的焦慮,也有的淡定,有的春風化雨,也有的急于求成,但有一點誰也無可否認:他們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成人、讓我們接受教育,是否給了我們希望的愛,也許不能一概而論,究其始末,與父輩母輩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曆有關。
看着全網都在批判鹿父鹿母無知的時候,我一個為人母者,有點心酸,鹿的父母應該是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民,那時的他們,黃荊棍下成長的一代,迎着開革開放,異鄉求生,努力脫貧,哪有今天的這些教育認知,這樣的要求,對忙于生存供子求學的農民夫婦來說,未免苛刻。
鹿的父母不是不愛他,隻是情感的表達方式讓他感受不到他要的愛,親姑姑說,他的爸爸其實很疼兒子,父母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未來,長年在外務工,那怕讓孩子寄人籬下,也要攢夠讀書的鈔票,為了孩子,父母那怕不合,也勉強湊合,這是那個年代的父母能理解到的愛子方式,但不能說父母不愛或者沒有給予愛。
據悉,央視名嘴董卿,父親在其童年時非常嚴厲,“每天早上到操場跑一千米,不許照鏡子、要背詩背古文,還不讓媽媽給她做新衣服”,這些童年“陰影”,對于當時還是小女生的董卿來說有着相當大的殺傷力,甚至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是父親的親生女兒。
在《挑戰不可能》播出的節目中,一位父親帶着自己5歲的萌娃,挑戰“飛镖攀岩”。在攀岩過程中随着孩子逐漸攀向高處,危險系數也不斷增加,令在場觀衆膽戰心驚。而就在挑戰之後,這位父親說“我希望我的女兒長大後,知道我為她做了一件事情”,一句話竟讓董卿情難自控,當場痛哭。
幾度哽咽後,董卿含淚述說,“我小的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我曾一度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可是當我長大,一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每一個父母都會傾盡所有去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我特别羨慕你們,将來會有很多特别美好的回憶。”
所有自覺童年有傷痛的孩子,别太早斷定父母不曾愛你,或以愛之名禁锢、傷害了你,未經父母事,怎知父母心,才情如董卿者也是行将而立之年才和自己達成和解,才明白愛之深責之切的深刻内涵,有些事情,隻有當你為人父母,才會真正明白有且隻屬于你的父情母愛。
讓我們帶着我們的不解,抑或是執念,走近父母,去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去了解那個時代的特殊,去洞悉他們愛的方式,看見即療愈,一切皆會釋然,心中有光,前路不暗,接受愛,學會愛,讓愛在家人間流動起來、活起來。
02
第二個真相:
父母: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
鹿道森少年時期一直寄宿,盡管親戚待他不錯,但他始終沒有歸屬感、價值感,這是他感到人生暗淡無光的源頭,也是他後來人生坎坷時無法汲取生命力量的根本。
孩子0-5歲時,父母是他的守護神,把孩子帶在身邊,一生的安全感就打下了基礎,源泉在,不怕江河幹涸,根基牢,不怕路遠且艱,親人陪伴是最長情的溫暖,更是受傷時最堅硬的盔甲,不到萬不得已,甯可不發一世财,也要伴他啟蒙路。
少年鹿道森因寄人籬下,被迫習得性自卑、孤獨、敏感,不值得更好的挫敗感和無力感。使其自我認知上,盡管父母雙全,卻已成心靈孤兒,這是導緻他後來被侮辱、被欺負、被排擠、被威脅的原因之一。
孩子的自信缺乏主要源于四方面,一是身體原因,比如肥胖、容貌焦慮,二是家庭原因,比如單親、貧窮,三是經曆方面,比如被羞辱、失戀,四是性格方面,比如内向、膽小。用海恩法則解釋:事故之前有征兆,征兆之前有苗頭,苗頭之前有隐患。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上因素,不過,卻并不一定導緻自我設限和自我貶低,就不會有隐患,更不會釀成事故。
鹿道森遺書裡寫到自己容貌焦慮、家庭貧窮、校園霸淩和自我封閉,人生經曆又少了很多善良以對和溫柔以待,無數個午夜夢回,潛意識裡逃不掉曾經的傷痛,他努力過、掙紮過,直至用盡全力,這已不再是愛而不能的隐患,而是長期的自我否定以緻心力憔悴,是事故發生前的征兆了。
孩子的船風雨飄搖,緊繃的弦終會斷裂,他嚴格要求自我,一心力圖改變,他沒有向外求助,父母也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愛着孩子,成年後,鹿道森一次次的自我療愈卻并沒有完成自我救贖,最終墜入了黑暗的深淵。
為人父母者:孩子身體年齡成年了,心理年齡不一定成年,部份孩子處于幼兒期(依賴、不獨立),或者青春期(獨立、對抗期),所以,需要我們及時的關注和引導,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特殊家庭指的父母離異、再婚、死亡,或抱養、留守),發現孩子心理隐患,完成生命鐵三角愛的連接,從源頭上給予他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是人生得救的起點。
什麼是接納?
接納孩子的所有包括情緒,孩子是唯一的,不像種莊嫁,今年收成不好,明年再來,生而為人,自有他來世一遭的人生使命,别妄圖把每一個孩子變成标準化的産品,别去比較,别去催逼,我們做好自己就足夠了。
什麼是愛?
愛是無條件的,愛是雙向的,愛是有邊界的,愛是充分的精神滋養,愛是恰當的物質體現,别說你考了100分我才愛你,這是交易,也别因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就買買買,這是沒有邊界的物質補償,會讓孩子變得膚淺和攀比,特别是在今天這個物質豐盈的年代。
父母有三給層次:給時間、給精力、給錢。如果希望孩子揚帆起航、展翅高飛,那就多些時間陪伴、多些接納、多些鼓勵、多些愛。
03
第三個真相:
教育升級,提高我們教育品質
以終為始,培養孩子幸福能力
鹿道森說,他沒有幸福的童年,人生的旅途中,滿目瘡痍,頭破血流,他無數次破碎龜裂,無數次拾起重組,壓跨他的不是最後的一根稻草,而是生活的無數沙粒。
他是典型的被“代際”型父愛母愛錯付的一代,也是失去了主動攫取幸福能力的一代,
如今,大家都在談教育的兩大支柱: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什麼是學校教育,什麼是家庭教育呢?又怎樣做好家庭教育呢?
學校教育是為孩子未來工作打下知識基礎,家庭教育是重建孩子的整個人生,為他的人生格局奠定基礎,它才是最終決定孩子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幸的是,今年開始,教育部公開提出了素質教育、能力教育的目标要求,學生大量減負,鼓勵社會實踐,全方面、多元化的素質型人才培養已然成為時代剛需。家庭教育不再是應試教育的附屬品和補充,而是根系,否則,見諸報端的清華北大學子回家賣串串的高分低能事件仍不能幸免。
時代巨變對教育形成了新的沖擊,我們這代的孩子們大概率成年時會到2030至2040年左右,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想用今天的知識應對20年後的社會,估計力所不逮。
因此,父母不再隻是一個稱謂,而是一份職業,是需要學習和升級教育能力的職業,從心理學、教育學甚至哲學等方面不斷的完善和補充,需要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才能給到孩子終身幸福能力的一臂之力。
幸福到底是什麼?終身幸福需要哪些能力?在上海衛視心理訪談節目連續七集播出的黃志猛老師說:幸福是事業中的滿足感和家庭中的親情感!它至少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把事業照顧好的能力,二是把家庭照顧好的能力,如何培養這兩方面的能力?歸納起來,無外乎就三個方面:親情發展、人格獨立、知識增長,人格獨立和知識增長的交集決定了事業能力,親情發展和人格獨立的交集決定了家庭能力。
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事業成功,他在知識增長方面無可厚非,人格獨立這塊有些許缺陷,親情發展卻是極度匮乏,最終導緻他在家庭能力這塊出現斷層,以緻于一個人最鐘愛什麼,最後就毀于什麼,
他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父母援疆,工作繁忙,把他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就這種親身體驗,使李陽功成名就後,也把事業看得比家庭和孩子重要,最終因妻子不滿導緻家暴醜聞,瘋狂英語至此走向沒落、不再瘋狂,在柴進專訪中,他說道:因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所以,我認為事業比我的家庭和孩子重要,我沒有感受到愛,所以也缺乏愛的能力,盡管事業成功,但我其實很自卑,極度的自負就是自卑。
知識增長讓我們交給學校老師,學習實在差點,找個好老師針對性輔導一下也會跟上進度,而親情發展和人格獨立這兩種終身幸福的能力都是在家庭中夯實的,我們要培養孩子終身幸福的能力,務必在童年時候兩手抓、兩手硬,在孩子成年後,方可放手闖,放心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