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輕工大學内的中國油脂博物館内,有4粒芝麻大小的黑色顆粒置于放大鏡下供人們參觀。
這是出土于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文化遺址的漢代碳化稻米,也是這個全國唯一油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油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何是稻米?稻米和食用油之間又有着怎樣的聯系?
中國油脂博物館的總設計師、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有一項研究成果:從稻米中提煉食用油。
這位被稱作“油教授”的學者,從事油脂研究40多年中,四獲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他經過20多年研究突破稻米油加工的關鍵技術,為國産食用油“加油”。
65歲的何東平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往返于全國各地的油脂廠考察。他說,倒計時的退休時限仿佛一隻無形的手推着他,“為了油脂事業,還有很多事要做”。
将一粒米“榨幹”
一壺油,一把傘,一盞燈……中國油脂博物館内,這樣一幅巨大的浮雕向人們展示着千年前古人的生活。
“它幾乎概括了油脂的使用場景。”何東平說,使用壓榨工藝生産出來的油,可以是食品,可以用于油紙傘的表面防水,也可以當作燃料用于燈盞照明。
中國是世界上對油料作物種植、使用和從油料種子制取食用油脂最早的國家之一。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我國才開始以推廣米糠和玉米胚芽榨油為代表的油脂增産工作。
因富含谷維素和谷甾醇,品質和營養價值更高的稻米油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三大營養健康油之一。
“稻米加工時會産生大量米糠,從米糠中制取的這種稻米油也叫米糠油。”何東平說,在我國,絕大部分米糠此前都被作為豬飼料使用。由于技術制約,我國米糠的利用率一直不高。而何東平主持的稻米油加工關鍵技術創新及産業化項目,攻克了這個瓶頸難題。
何東平向長江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從理論上講,我國每年稻谷産量約兩億噸,可産生米糠約1450萬噸,如果推廣使用稻米油加工技術,全年可生産稻米油246.5萬噸,這個數字相當于1450萬噸大豆的出油量。
将每一粒米都“榨幹”,一直是何東平的執着追求。何東平介紹,由于米糠加工分散、保質期短、極易酸敗,造成米糠油品質差、精煉難,也就制約了稻米油産業的發展。要攻克這一難題,關鍵在延長米糠的保質期。
何東平和他的油脂及植物蛋白科技創新團隊利用保鮮技術,将米糠的存放時間從以往的7天延長至兩個月,同時又提升了稻米油的谷維素和谷甾醇含量,使稻米油的品質和營養價值得以提高。
何東平表示,因為工藝複雜、成油不易,它是業界公認的難題,“換句話說,能突破稻米油的加工技術,什麼植物油的提煉都不在話下”。
20餘年攻關終突破
要讓人們吃油更放心
出生于江漢平原的何東平,成長在“魚米之鄉”,但之前并不知道米糠可以榨油。他回憶,小時候家裡常吃的是棉籽油,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一家人吃油總是省而又省”。
1977年,恢複高考那年,正在漢川農村下放的何東平成為第一屆高考生,他考入鄭州工學院(現為河南工業大學)糧油工程系油脂工程專業。
新生入學第一課,系主任陳文麟講授何為油脂。何東平從陳教授兩個小時的演講裡記住了一句話——油脂事業,大有可為。
這對有緣的師徒,日後共事40餘年,并共同出版《中國制油史》。
3年後,23歲的何東平進入上海松江一家油脂廠實習。進廠第一天,他就被一個陳列櫃上的兩壺油所吸引。其中一壺是産自日本的稻米油,當時,日本的米糠煉油技術位居世界前列。何東平回憶,他看完一系列的技術參數後“倒吸了一口氣”:“這是怎麼做到的?”
上世紀90年代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用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突破稻米油加工的關鍵技術被提上日程。
何東平和他的創新團隊開始實驗攻堅。為了解決米糠的保質期和營養保留的問題,需要對其進行脫酸、脫色、脫蠟、脫脂等共六項指标進行測試,而每個指标中又有數十個細分項目。每一次環境和單個參數的調整,都會影響其他數值。
跟着何東平讀完研究生、後來又回到創新團隊做負責人的高盼記得,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日夜泡在實驗室記錄和分析數據。
2007年,食用油生産企業益海嘉裡在黑龍江佳木斯建了稻米油加工廠,何東平團隊開始校企聯手攻關,走過無數彎路,做了上千次試驗,很多時候都無功而返。“探索就是這樣,總要有代價。”何東平說。
平時極少穿正裝的何東平,在洪山禮堂留下過一張正裝照片。2019年4月26日,在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暨科技創新推進大會上,他的稻米油加工關鍵技術創新及産業化項目獲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如今,在何東平的手上,還有更多的項目等待他去突破,“在油脂領域不僅要實現數量安全,還要讓老百姓吃得放心”。
何東平坦言,研究油脂多年,多項技術突破的背後,是“良币”成功驅逐“劣币”,讓劣質油失去市場。他也因此接到過不少利益集團的恐吓和威脅電話。“腳下的路,既然選擇了,就絕不會往後退。”
從“邊緣”走向“中心”
讓油脂事業後繼有人
東西湖惠安大道,一輛輛滿載米面油産品的廂式大貨車從益海嘉裡(武漢)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的園區駛離。
這個新園區在今年2月進入調試階段,投産後可實現稻米油壓榨年加工量18萬噸,稻米油精煉年加工量6萬噸。
據統計,何東平團隊的稻米油加工技術已推廣到湖北、黑龍江、河南、安徽、浙江等數十家企業,其中益海嘉裡(哈爾濱)等9家企業近三年累計銷售過百億元,新增産值15.89億元,新增利潤1.07億元。
“以前稻米油的煉制技術隻有日本有,現在我們也擁有了同樣的技術。”益海嘉裡相關負責人說,如今中國的稻米油也出口到了日本,還在日本奪得“國際稻米油品質大獎”。
進入暑假,何東平一天也沒閑着,他的學生也跟随他一同忙碌。即将升入大三的張研彥沒有回家,跟着何東平的團隊做實驗。何東平很看好這個20歲的年輕人。
當時做高考志願填報咨詢時,張研彥和母親慕名而來,向何東平請教了很多關于油脂的問題,何東平不僅一一解答,還把當年陳文麟教授的那八個字送給這位年輕人:“油脂事業,大有可為”。
眼前的這名青年,讓何東平又回到40年多前的那堂新生入學課,他要像當年的恩師陳文麟那樣,鼓勵更多的有志青年在這片天地大展拳腳。
何東平回憶,早在1986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中國制油史》,那一年我國的油脂從業人數僅30萬人。而今天,我國規模以上的油脂廠就有1500家,大大小小的油脂廠房有2萬餘棟,從業人數約130萬人,還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何東平覺得自己不再“邊緣”。
幾年前,何東平讀到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一部自傳作品《我心歸處是敦煌》,講述樊錦詩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56個春秋的經曆。跨越時空的故事,卻讓何東平深受觸動。他說:“我這一輩子,心歸處便是油脂事業。”
小知識>>>
“油教授”教你健康吃油:
1.一定要到正規超市,選擇正規包裝的食用油。當年上市的食用油最好當年吃完。
2.同一種油不要連續吃一年。最好購買500克或1000克裝包裝,每月更換一種食用油。
3.常見的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等都有各自特點,但換着吃才最健康。
4.有條件的家庭可選擇亞麻籽油,可與其他食用油混合食用。
5.油脂低溫保存,避免陽光照射。
來源:武漢科技報 東西湖區科協
編輯:徐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