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印度佛教的産生

印度佛教的産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5:18:59

印度佛教的産生(古印度佛教講究人人平等)1

佛教發源于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曆經2500多年的傳播、演變成為一種世界性宗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三大宗教。“佛教”最早被解釋為釋迦牟尼佛的“說教”,當時的内容包含釋迦牟尼本人、亦或是被認為來自釋迦牟尼的所有理論與實踐。

然而經過了幾千年曆史更疊,經過數代統治者、佛學家、僧侶、民間人士的解讀與增删,形成如藏傳佛教、日本佛教等在内相對獨立的宗教體系,在東亞與東南亞諸國落地生根。佛教在其寬闊的時間與地區緯度下成為典籍最豐富、思想教義最龐雜的宗教之一。

在浩如煙海的典籍與教義之下,本文意在讨論印度地區佛教文化對于女性的觀點、看法——在性别不平等問題較為嚴重的現代印度,其佛教文化是否也具有同樣的色彩呢?

菩提樹下,衆生平等

1、故國——遙遠的1700年

中學地理課本告訴我們,如今的印度人大多笃信印度教而非佛教。實際上,作為佛教誕生的故鄉,印度本土的佛教早在公元13世紀已經走向消亡。因時間的久遠與印度教的發展和影響,佛教經典在印度已經非常罕見,留下的古老建築、寺廟等亦鮮有聞問——曾經根植的故裡如今已面目全非。

印度佛教的産生(古印度佛教講究人人平等)2

佛教聖廟

另外,依據史料所載的釋迦牟尼誕生的古印度國度實際上是在如今的尼泊爾境内,因而我們應當意識到古代印度的概念與現代印度這一國家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其文明的疆域與如今的政治版圖無法等同而論。但好在佛教本身廣泛的傳播為大量印度的經典與文獻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這也為後世研究印度佛教的教義、觀點提供了大量權威參考。

現在,讓我們跟随經典的腳步,穿越曆史,回到那個菩提樹遍地生根的古代印度。

2、經典——聖人們最初的願景

佛教經典對于女性的讨論,最初是從其是否可以出家開始的。

在印度,笃信佛教而選擇的出家的男性僧侶被稱為“比丘僧”,女性則被稱為“比丘尼僧”。最初信仰佛教在家居士的婦女是不會收到反對聲音的,但對于“出家”這一選擇卻頗有争議。有些經典記載了女性出家則佛法不久,且規定了有關女性出家的“八敬法”等内容

佛學典籍《毗尼母經》記載以“十事”責難阿難(佛陀的侍者)為婦女請求出家的做法——該十事以“若女性不出家,則……”的格式闡述了對于婦女出家一事的排斥。然而,部分經典卻并未有見此類說法,《四分律》中未提及所謂“女性出家則佛法不久”,隻說到譬如阿難!有長者家男少女多,則知其家衰微。如是阿難!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則令佛法不久”。該經典的觀點在于若出家女性過多造成“陰盛陽衰”的問題,而非反對女性出家本身。

由前文中提到的佛教經典浩如煙海、盤根錯雜的特點我們可以想到,由釋迦牟尼理論與實踐為基礎,後人的解釋與設想數不勝數——因而在閱讀和解釋佛教經典的時候,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考慮。那些觀點說法,究竟是為了扶正不同派别彼此不同的觀點,還是基于經典本身的解讀。

印度佛教的産生(古印度佛教講究人人平等)3

釋迦牟尼

據《原始聖典》統計,當時“比丘僧”的數量比“比丘尼僧”多出七倍。保守派“比丘僧”不在少數,現代學者也更多地認為,對于“女性出家”反對的說法更多是保守者們的“發揮”。另外,佛教經典中《長老尼偈》、《增壹阿含經》等記載的衆多“比丘尼之實例”則更多地支持了佛陀持男女平等的觀點——這與佛教教義“衆生平等”亦互為呼應。

其中《長老尼偈》記載了古印度社會比丘尼僧們如何選擇出家,曆經修行,終成正果,而且該經典還指出她們并非是因為家境貧寒、向往安逸而選擇出家,而是為了尋求生命的解脫——這無疑是佛陀對于女性平等觀念的重要佐證。

綜上,在筆者看來,我們應當把佛教本身的觀念同佛教主題下的制度和世俗文化進行一定的區分,宗教——尤其是影響力較大的宗教,對所在地域是具有較大的政治意義的,統治者與統治階級對宗教進行扶持和主觀的解釋,這也在所難免。

對待女性,表裡不一

1、土壤——不平等的源頭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放在那個佛教尚且盛行的古印度社會,對這一佛教生長的土壤查探究竟。

古代印度曆史存在幾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古吠陀時期(公元前1500年——500年)、梵書時期(公元前1000年~500年)及經書時代(公元前500年~250年)。随着這三個時代的依次興起,女性的地位在逐漸下滑。

印度佛教的産生(古印度佛教講究人人平等)4

印度恒河

古吠陀時期的女性地位尚且尊貴,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可以獨自參與宗教儀式,也不會因為誕下女孩而太過遺憾。但當後續兩個時期來臨的時候,女性地位則大幅度下降——甚至被認為是虛僞和罪惡的化身。《摩奴法典》傳說由天神之子摩奴所編撰,集合古印度社會宗教、道德、哲學和法律為一體,在古代印度浩如煙海的法經法論中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該法典闡述了女性從屬、低下的地位——這也是印度教對于兩種性别的看法。

種姓制度則是《摩奴法典》所嚴格維護的制度——低種姓者冒犯到高種姓者,或砍去雙手或砍掉雙足,辱罵高種姓者或可切去雙唇;而高種姓者一般不會因犯罪而被判處死刑,即便罪已至死,也可通過剃發代為懲罰。這基本奠定了印度從古至今長期以來對于種姓不平等、女性不平等的觀念和态度,低種姓的女性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現在現在種姓制度仍然是根植于印度文化的毒瘤。

2、澆灌——繁榮下的偏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與前5世紀之間的古印度地區,折疊當時印度社會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古印度女性地位已經逐漸低下。可想而知,在那佛教曾經枝繁葉茂的印度社會中,宗教的話語權究竟更多地掌握在男性的手中。

龐大而錯綜的宗教文化體系以釋迦牟尼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心,伸展枝葉,落地生根。在這些傳播、解釋、創新的過程中,有許多僧侶們判定佛陀歧視女性——在統治階級與世俗觀念的渲染之下,宗教慢慢裹上制度的外衣——佛教之于女性的觀念也逐漸被環境所桎梏,成為了它最終看起來的模樣。

印度佛教的産生(古印度佛教講究人人平等)5

印度神廟

神廟之下,聖人難慈悲

1、神廟為誰而立

宗教使人約束自我,反省内在的過錯,循聖人神明的蹤迹做對的事,并為自己的“罪過”尋找救贖——具備如此功用的宗教體系古往今來都與政權和統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人們發動勞力,帶着虔誠的靈魂建起金光閃閃的聖殿,對裡面的神明頂禮膜拜——看起來神廟便是因此而落成的。

但是從之前的讨論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印度佛教對女性原本的記載,到後世經典的解釋、編撰,新的觀念在形成,且與制度尤為契合,女性也在俗世和宗教之中難以擁有一席之地。占據主導地位的男性和統治者們,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這些觀念倒進了宗教信仰的長河,久而久之,恒河還是恒河,但已經不是恒河了。聖人的言論或許本是為了悲憫世人,但到了掌握話語權的人們眼中,卻成為控制世俗的利刃。

十字軍東征之際,神父告訴士兵,上帝會原諒他們的殺戮。神廟為誰而立?想必已經有了答案。

2、當我們讨論曆史,我們在讨論什麼

一如十字軍假借上帝的名義征伐中東,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誕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對亞洲諸國的影響可謂深遠。在中國、日本、泰國等國家落地生根的佛教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體系和特征,這些形形色色的佛教傳統都與當地曆史傳統和文化觀念息息相關——這恐怕并非完全出自釋迦牟尼的理論與實踐。

由此可見,宗教信仰在曆經千年的演變中,也因其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如今的面貌。至于代代傳承中是哪些人主導了這一切,一不得而知。故而每當我們在查探某一段曆史、某一種思想文化的時候,不妨回到它所處的環境,聯系諸多角度,方能對記錄者所思所想,擁有自己的判斷。

印度佛教的産生(古印度佛教講究人人平等)6

總結

印度背景下佛教對于女性的觀點,從佛陀經典本身的角度來看,是從男女平等的觀點出發的。然而由于印度影響深遠的種姓制度和男女不平等觀念,宗教的本意被制度與後人解釋所掩蓋,造成了佛教貶低女性地位的假象。

究其深層原因,我們需要認識到,沉浮于曆史的宗教信仰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每一代統治者與統治階級的工具,以此教化民衆、鞏固統治父權占據主導的古代文明背景下,即便是宣揚“衆生平等”的佛教也難免被附會上權力的色彩。這就需要我們以最初的典籍為出發點,在曆史的縱深背景下考慮這些字句被寫下的真實原因,從而揭開混沌的面紗。

參考文獻:

1、《世界佛教通史(第1卷)印度佛教:從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紀》

2、《早期印度佛教女性觀研究》

3、《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

4、《摩奴法典》

5、《長老尼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