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是什麼官?這個問題不用多想,很多人都知道侍郎是六部的堂官,地位僅次于尚書。那麼左侍郎和右侍郎有何不同?估計這個問題很多人就不是那麼清楚了。這節就來仔細聊一聊清代左、右侍郎的區别。
侍郎的由來
侍郎這個官職由來已久,西漢時屬于郎官的一種,是内廷的近侍。東漢以後,侍郎成了尚書的屬官,但在叫法上又有一些規定。初次擔任侍郎的官員稱為“中令”,任職滿一年經過考核後則稱“尚書郎”,任職滿三年方能稱“侍郎”。
隋唐以前,尚書并不是一個位高權重的職務,之後随着尚書台地位的不斷上升,尚書與侍郎的品級、權力也日增。到了明代以後,尤其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六部成了皇帝直管的中樞機構,尚書與侍郎也就成了朝廷大員,明代時尚書為正二品,侍郎為正三品。
清代在官制方面基本沿襲明代,不過在“首推滿洲”的基本國策下,又實施“滿漢雙軌制”,六部尚書、侍郎皆為滿、漢同設,即尚書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這樣一來,一個部中就有六個堂官。
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改制尚左,根據《明史·太祖本紀》的記載:“丙午,令百官禮儀尚左。改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右相國。”至此以後,便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官制。
清代侍郎的設置情況清代的六部設置時間是不一樣的,有先後之分。天聰五年,皇太極沿襲明制設吏部,這是六部中的第一部門。以吏部為例,天聰時期并沒有尚書、侍郎,而是以“貝勒”(親王、郡王)一人總理部務,以下設滿、蒙、漢承政三人,參政八人,啟心郎一人。
順治元年,停貝勒總理部務之例,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順治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此後在編制上成為定制。雍正時期,将各部尚書定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直到清末官職改革之前,這個制度都沒有改變。
左、右侍郎有何區别
上面提到,朱元璋時期形成了“以左為尊”的官職體制,那麼從地位的角度而言,左侍郎是要高于右侍郎的。不過從品級的角度而言,他們又是相同的,區别并不大,僅僅是在上朝站班時有所體現。
左、右侍郎的分工,清代很多史料中都沒有提及,從瑣碎的記載來看,大緻符合這樣一個規律——左内右外。即左侍郎主要負責内部事務,右侍郎主要負責外部事務。
其實這麼講也是很籠統的,不像現在的官職,比如市長有常務副市長和一般副市長之分,同樣是副市長有分管經濟的,也有分管農業、教育的,這就很好區分。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都有内務和外務的差事。比如吏部負責铨選,考核官員,其中铨選就屬于内務,由吏部左侍郎負責;而對于外官的考核,則屬外務由右侍郎負責。
刑部的情況大體也是如此,京城中的各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刑案的審判屬,即朝審、秋審一類的屬于内務,一般由于左侍郎負責;而外省的刑獄則屬于外務,由右侍郎負責。
再以禮部為例,主持祭祀、朝會、慶典一類的屬于内務;主持各省鄉試,到各藩屬國宣诏冊封屬于外務,左、右侍郎各行其事。同樣,戶部、兵部、工部,都有内外務之分,分别由左、右侍郎負責。需要指出的是,戶部的情況比較特殊,除了左、右侍郎,還有一個倉場侍郎,主要管理戶部的各大糧倉。
此外,理藩院不屬于六部,但其編制也有尚書、左、右侍郎,和其他六部不同的是,理藩院是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尚書、侍郎都由旗人擔任,一概不用漢人。
仕途晉升上略有區别清代的大小官員晉升,有固定的程序和原則。通常情況下尚書出缺,例由侍郎、内閣學士、左副都禦使、通政使補缺,但侍郎排在第一順序。
但是這裡所說的侍郎是指左侍郎而非右侍郎,比如戶部尚書出缺,如果是平調,則是由兵部、刑部、工部等部的尚書出任;如果是晉升,則是戶部左侍郎或是其他部的左侍郎。而右侍郎按照程序,則升任左侍郎。
按照清代官員的晉升機制,官員如升侍郎也是右侍郎,很少升左侍郎的,大緻符合按部就班的原則。此外,乾隆以後形成制度,軍機大臣的人選都在内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中挑選。一般情況下,這裡的侍郎大多為左侍郎,右侍郎的概率比較低。
清代的左、右侍郎其實從本質上來講,區别并不大,絕不是常務副部長和副部長的關系,頂多就是左侍郎的資曆要深一些,排序靠前一點。如果從工作性質上和權力上來講,幾乎就沒有分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