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醜》下章,是由養氣、不動心的個人修養問題開始,發揮到外用的行道。把個人的學問修養行之于社會,貢獻于國家、天下,真做到了,就是聖人。目前學術界流行起禅宗,到處都是禅,一般人看了幾本書,好像就懂了禅,其實連禅的影子都還沒有看到。就算真悟了道,也還是困難重重,正所謂“悟道容易,修道難;修道容易,行道難;行道容易,成道難;成道容易,弘道難”。這條聖賢的道路實在是不好走的。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在此舉出當時的時代事件以及他個人一生的事迹,給我們作參考。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段話說得很妙,頗有《孫子兵法》的味道。我們前面曾經提過,中國文化裡,人的地位很高,所謂“天、地、人”三才。上天、下地、人居其中,參贊天地之化育。所以中國人自稱萬物之靈,說起來實在蠻難為情的,這是人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說法。不過在我想來,牛、豬、馬、魚這些萬物會把我們人類看成“萬物之魔”,是專門吃它們的壞蛋。但是在人的立場,的确不錯,人是天地間最能幹的,因此有所謂“天地人”三才的觀點。而孟子在這裡也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論國家天下事或者個人的一生命運、成敗得失,都離不開天、地、人這三項要素。雖然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人和,但是三者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如果說隻有人和,沒有天時,也不得地利,還是成不了事。
天時相當于命運,地利相當于環境,人和則相當于夥伴。孟子這句話言簡而意赅,不僅可作為軍事哲學的綱要,而且是政治哲學的中心;小而言之,也是個人成功哲學的原則。于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就成了中國曆史上的名言。我們看美國總統大選,當年卡特當選新任總統,當然是得人和的緣故啰!但絕對是人和的因素嗎?不然!還配合了天時。為什麼還配合了天時呢?這些年來,美國不論在經濟、外交、軍事、社會、政治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令人失望,使得民情急于求變,希望能打出一片新的局面。因此卡特就在天時、人和的有利條件下脫穎而出。
說到這裡,我們順便提一下,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裡那位拿鵝毛扇的諸葛亮,早在未出茅廬之前就斷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他所依據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要素,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三者勢均力敵,因此造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至于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大得“人和”。春秋時各路諸侯都沒有他這樣威風,但是他不得“地利”,以緻無立錐之地,“栖栖遑遑”如喪家之犬。同時他又不得“天時”,時代大勢所趨,無法挽狂瀾于既倒,于是他有“時哉!時哉!”的感慨,乃至最後的“獲麟而歎”。年輕同學将來到社會上做事,不論獻身任何一種行業,也不論立志于大事、小事,都必須注意這三個要素——天時、地利、人和。
孟子這句話是針對什麼而說的呢?古人好像從未讨論過這個問題。
依我個人看法,孟子當時因對各國的政治、軍事有所感觸而發此言,好比是個時代評論。那麼孟子這句話所依據的曆史背景是什麼呢?就是晉國。晉國在春秋末年時國勢衰微,政權操縱在四個大夫手裡,就是智伯、韓、趙、魏這四位。後來智伯有心篡位獨攬政權,于是配合韓、魏,共同攻趙。趙襄子一路敗逃,最後逃到僅剩的地盤——山西一個小城。三家兵力重重把他包圍,趙襄子困守了三個月,城裡老百姓餓得連老鼠都捉來吃,但是他始終不肯投降。于是智伯觀察地理形勢,準備利用黃河上遊的水決堤灌城,把整個城淹沒。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趙襄子反攻了。怎麼反攻呢?原來他策劃了間諜工作,反過來說動韓、魏聯合起來倒戈,打垮了智伯。雖然這隻是春秋時代一個諸侯國裡的小小内戰,但是在戰史上乃至戰術上,卻是有聲有色的一仗。好比元朝當年圍攻襄陽六七年,也始終無法攻下。像這種孤城困守的戰績,是什麼道理?什麼力量?原因何在?值得研究,尤其在座研究心戰、政戰的朋友們,更要特别注意。
孟子由于這個曆史經驗的啟發,發揮多方面的哲理。首先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趙襄子憑着人和,在困守三個月的艱難下反攻勝利,打垮了敵人。其中涉及了思想戰、文化戰、經濟戰、心理戰、政治戰等,學問多了。
“三裡之城”,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環而攻之而不勝”,重重地把人家包圍起來,當然是有他的天時因素,但卻沒有獲勝,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的緣故。
相反的,這一段也是說智伯這方面,當時為了攻擊趙襄子新築了一個堡壘,居高臨下。“城”、“池”都是古代的戰争工事。“城”就是城牆,“池”則是在城牆周圍挖的河溝,有如我們現在的戰壕。“兵革非不堅利也”,武器戰備又新穎,“米粟非不多也”,後勤補給非常充實。結果打了敗仗,“委而去之”,輸給了敵人,“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的原故。
這是我們就曆史經驗所作的解釋。剛才我曾說過,孟子這些話是對各國有所感而發的,下面重點就來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人民的歸順依附,不能隻靠國界來範圍;國防的堅固,也不能隻靠山川地理的優勢;至于威望臨于天下,當然也不能隻憑借衆多的兵力。不論是“域民”、“固國”或是“威天下”,主要關鍵在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麼叫“得道”呢?就是以“仁道”為中心,再配合文化、政治、教育、思想、經濟等種種的德政。後面這些文字都很簡單,我們就不再浪費時間來解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