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标志着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隻是‘緻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隻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着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緻良知”。
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南大吉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說我犯過許多錯誤,先生為什麼一句話都不提點我呢?王陽明問,什麼錯誤?南大吉就把這樣那樣的事情數了數,王陽明就回答,我說過了啊,我不說,你怎麼知道犯錯了呢?南大吉說,是良知告訴我的啊,王陽明笑了,那良知是誰說的?南大吉恍然大悟,是先生講的。
這就是說良知能幫助我們分辨善惡,而王陽明相信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質。這是從孟子“性善論”有所提煉,認為人的赤子之心是純粹的,摒除功利的,而你做的那些錯事壞事都是本心卻被私欲蒙蔽才誤入歧途。這就需要“緻”,“緻”就是“為善去惡”的格物實踐,通過這種方法,恢複良知的本來面目。
在這種性善論的基礎上,惡或許隻是一種習氣,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内心迷失了,才丢掉了“仁義禮智”這幾種德行。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那良知具體體現在哪?我們可以從孟子的仁、義、禮、智四端心找一找答案,簡單地說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反省自己,良知往往是被私欲蒙蔽的,隻有你的自知之明能發現,别人可幫不了你,這也就是儒家和王陽明都不斷推崇克己和反省的原因之一。而當良知從我們自身出發不斷擴展,不斷地積累,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實現“大我”的境界,放到我們現在來說就表現在社會責任感上,表現在對其他人的真誠、無私和關懷中,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或許你眼中的世界就會煥然一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