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天吃雞,但你了解雞嗎?今天我們來說說“雞”字。
上邊這幾個不同寫法的“雞”字,是三千多年前刻寫在甲骨文和金文上的字。這些“雞”字在古時要從整篇文章上揣摩之後,才能認出它是“雞”還是“鳥”。因為有些鳥字的外形也很像雞,後來經過發展和演變,古人在“雞”字原有基礎上,加個讀音“奚”字,成了形聲字;漢字簡化後,以“又”代“奚”寫成“雞”。以鳥會意,奚聲是“雞”的讀音。
“雞”是古人最早馴養的“六畜”之一。如今它的遠祖還生活在雲南、廣西、海南島等地區,名叫“原雞”。雄性的原雞叫聲特别好聽,很像當地土話“茶花兩朵”的聲音,因此雲南還将雞俗稱為“茶花雞”。古人稱“雞”為鳴禽,西漢的韓嬰還在《韓詩外傳》中将雄雞報曉納入雞的“五德”:
一為文德。所謂文德就是雞頭頂上的肉冠,像古人獲取功名後頭上所戴的帽子,引申為文官。
二為武德。雄雞腳爪後面有一個銳利、備而不用的尖爪,人們管這個尖爪叫做“麟角鳳距”,意思是像麒麟的角、鳳凰的爪,顯出威風凜凜、傲氣十足的樣子,但從來不用這個尖爪去傷害對方,這就是“武德”。
三為勇德。雄雞好鬥、敢鬥、不怕死,兩雞相鬥滿面流血,毛飛體破,從不善罷甘休,表現得勇敢頑強。
四為仁德。雄雞哪怕找一粒米,也會“咕咕”地叫夥伴來食,古人說這種行為就是“義”,仁慈的表現。
五為信德。所謂信德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早晨“啼鳴”,古代沒有報時的鐘表,全靠雄雞來報時,而雄雞報時從來不會報錯,天天準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守夜不失時”,是信德的一種表現。
傳說古時候在中國東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樹叫“桃都”,桃樹枝長達三千裡,樹枝上有“天雞”。每當日出時,陽光照滿桃樹,這時天雞就開始“啼叫”,天下所有的雞都随着叫了起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别》詩裡就有歌頌“天雞”的詩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雞不但是莊戶人家的鐘表,也是公共場所的鐘表。在戰國時代中國著名的函谷關,每天清晨開關的時間都以雞叫為準。據史書記載,齊國貴族孟嘗君落魄從秦國逃出來的時候,正是夜間路過函谷關,關門緊閉,他擔心後面有追兵,心裡特别着急害怕。他門下的食客中有一個人會口技,情急之下當即學雞叫,這一叫引來了周圍雄雞都叫,于是騙開了關門,使孟嘗君得以逃出險境。
在生活中雞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數千年來人類始終沒有離開過雞。據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山東臨淄這個地方,老百姓都會吹竽鼓瑟,擊築彈琴,尤其是鬥雞更成為風氣。到了唐代,鬥雞之風更為興盛,唐玄宗李隆基還沒當皇帝的時候,每逢清明節就要玩兒鬥雞的遊戲。即位以後,他專門在兩宮之間修建了一個很大的養雞坊,從長安等地挑選了一千多隻公雞,雞毛全是金色,腳爪堅硬如鐵,高高的紅雞冠,墨綠色的光亮尾巴。這些雞專供他鬥雞遊戲之用。
雞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十位,為“酉雞”。雞是中國六畜之一,在生肖中它是唯一的禽類。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