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不斷的記憶深處
安放一輩子的牽挂
《鄉音鄉情》年度策劃/聲音紀錄片
“無日夜,望鄉音”,
在江蘇發展大會召開之際,
江蘇新聞廣播大型聲音紀錄片
《鄉音鄉情》盛大開播。
今天第二篇章
《家鄉的方言篇》正式開啟。
-
01
-
話說南京
小吃攤上人還沒落座呢,老闆娘招呼你的南京話就迎面撲來,南京的小巷子裡時常會上演着這樣的場景。從點單開始,一直到熱氣騰騰的湯面碗“咚”地一下端到你面前,一氣呵成不多廢話,一切如同南京話發音存在感極強的“阿”字,上來就問你“是不是”,直接而且爽快利落。
70歲的陳宗霞是教育部認定的南京方言發音人,江蘇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中收錄的衆多樣本,也都出自她之口。她自幼生活在城南門東三條營,當時的秦淮河畔,粉牆黛瓦、店鋪林立,浸淫在老南京的生活氣息中,她對老牌南京方言的特點了若指掌。
陳宗霞:“兒化音多卷舌音多,頭腦殼兒啊、茶杯叫茶杯兒,我們喊爸爸,嘴窩成個圓圈圈,樂呵呵(HUO)、吃過咯、紅配綠醜得哭。”
-
02
-
鐘靈毓秀、虎踞龍盤的南京,如今面對着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這座集南北特點于一身的古都,也越發被雕琢出現代大都市的面貌。伴随時代演進和普通話的推廣,南京人的口頭禅更加豐富生動起來,小年輕更靈活地将土話轉化成“南普”,同時相聲、說唱等本土方言創作一度進入井噴期。南師大方言學研究者宋益丹博士指出,擴容後的當代南京話,更具人情味和活力。
宋益丹:“複古的情節、懷舊的意識,覺得更古老的南京話更有特色,任何語言方言文化一定是在發展變化當中才有真正的活力,如果一塵不變,意味着沒有新的内容加入它、豐富它。”
-
03
-
其實南京地區最早通行吳語,西晉東晉之交,北方士族南渡建康,這才逐漸演變為官話方言。南京人自嘲“大蘿蔔”,直白的口語表達也體現了南京人性格的耿直包容,不同于吳語的軟糯,南京話也給人略帶強硬的印象,以至于一些人提到南京話,總感覺“欠缺文明”,對此宋益丹并不認同——作為明朝時期的江淮官話,南京方言至今存古成分較多,南京音其實很優雅。
宋益丹:“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語言态度,但語言真實的面貌不容我去駁斥他。那聲調的發現就是在南京,《世說新語》中記載,梁武帝問臣子,什麼是聲調,臣子回答天子聖哲是也,天平調、子上聲、聖是去聲、哲是入聲,南京話比普通話多一個聲調,是五個聲調,古代詩詞,南京話能念出入聲,煙籠寒水月籠沙,月是入聲。”
-
04
-
在外地人聽來,南京話就是普通話的變調,聽懂很容易。會聽會說南京話的人越來越多,但講得地道的卻漸漸變少。承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南京土話,已經淡出了主流視野,隻有走進街坊市井間,在老人們的交談聲,方能找尋得到。
南京鼓樓區甯海路的一個老小區裡藏着個“話訪南京”展館,不大的空間配備了專門的影音教室。平時,一群孩子在這裡跟着陳宗霞學說純正的老南京話,一恍惚,就仿佛又回到了那年秦淮河畔,幼年的陳宗霞從父輩那學唱第一支南京話童謠。
陳宗霞:“是有必要讓後代知道祖祖輩輩是怎麼說的,如果不能把老派語音留下來,随着時代發展方言就消退了,為了保護原汁原味的方言不失傳,這就是一種搶救。”
文|劉雨薇
點“閱讀原文”挑戰南京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