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和尚魯智深給人的感覺一直是耿直、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的硬漢形象,他做人有底線,做事憑直覺,不管是在通往梁山的路上,還是在為梁山打拼的日子,他身上沒有半點小人意識,所思所想皆為衆生。他不是被逼上梁山,而是自己走上去的,然後自己又走出梁山。一個人一輩子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不多,魯智深算一個。
小說從他入場起,便種下一個善因,之後他一路殺将過去,再殺将出來,在錢塘江聽潮而悟,圓寂前還寫了一首魯氏之詩。一個沒有讀過書不識字的粗漢,居然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和我們說再見,我是有幾分意外的。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并且對于自己的判斷毫不猶豫,最終得以踐行,感歎之餘恍然大悟,原來作者一直在把魯智深當哲學家培養。
未出家的魯達
哲學家的特質之一:堅持真理周國平說,大多數哲學家認為,理性是人區别于動物的根本特征,因此,運用理性能力去認識真理乃是人的優秀和尊嚴所在。亞裡士多德對老師柏拉圖的理論作了重大修正和批判,是因為他熱愛真理超過了熱愛老師。将真理進行到底并不容易,但這卻是成為哲學家的必備品質,往往還意味着要有非凡的勇氣和犧牲精神。
對于魯達來說,他的真理很純粹,就是堅持正義。正義是人的一種德行,是心靈的德行,是智慧與善良。一行三人在酒樓上喝酒,聽到隔壁有人哭,拉來一問,原來是被鄭屠坑了的一對父女為生活所迫而哭。魯達一聽,馬上就坐不住了,同行的史進和李忠怎麼都能坐得住,就魯達坐不住呢?
有人把這種過激的反應稱為急躁,歸為性格,實際上這正是他對正義對真理崇拜的表現,崇拜到極端的程度,因而成為維護真理的積極分子。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活在真與假之間,正是應了曹雪芹的那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但魯達不是,他隻活在真理的一端,沒有中間路線,因此,當正義被踐踏時,他耐不住性子,第一個要沖上去把“邪惡”一把抓下來。
事實上,他并不想打死鄭屠,隻是想去教訓鄭屠一下,不想三拳便把鄭屠送到了九泉。可見内心對邪惡的憎恨程度有多深,這一出手,便開啟了通往梁山的大義之道。
在魯智深的心裡,沒什麼階級觀念,不管哪個階層,隻是要違背了正義之道,便要出手相援,正所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金翠蓮父女是社會底層人物,他救得;桃花莊劉太公算是地主階層了吧,其女遭遇強娶,他也救得。對于婚姻,魯智深認為,人倫大事,五常之禮,但必須建立在兩廂情願的基礎上,時任桃花山二當家的周通以強淩弱,強娶劉太公之女,這種做法既不仁又不義,魯達怎能袖手旁觀。他出手幫助解決了劉太公的難題。
再說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稱得上是官僚階級,他也救得。林沖被高衙内逼得走投無路,叫冤無門,負罪離鄉還要遭遇半路劫殺,真是不忍直視。林沖是個英雄,但也有“狗熊”的一面。作為官職人員,顧慮重重,雖一身正氣,但在正義面前表現得畏首畏尾。老婆被人調戲了,跑上去要掄拳頭,一看是高衙内,手便縮了回來,思想上的顧慮重重成為了他維護正義的絆腳石。但魯智深不一樣,且看他說:
你卻怕他本官太尉,灑家怕他甚鳥!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禅杖了去。
在魯智深的心中,人不分貴賤,沒有身份之别。從社會底層到地主階級,再到官僚階層,但有不平事,便是出手時。而且在他的心中,秉持着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的理念。救金翠蓮父女時,要等他們二人走遠了,才去找鄭屠麻煩。解救劉太公之女時,先打一頓然後再談正事。在野豬林救了林沖之後,他說: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可見,魯智深是一個視真理如生命的人,正義之血已深入骨髓。
哲學家的特質之二:智慧
能成為哲學家,首先是一個智者,這個“智”并非是一般意義的小聰明,而是一種大智慧。小聰明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表現得能說會道,機靈敏捷,有着随風而動的輕巧,有着随機應變的能力,這些都是屬于表面上的。
而大智慧者是以環境為中心看問題,他們表現得山水不露,拙中藏巧,大智若愚,高屋建瓴,有着水滴石穿的堅韌,有種任你千變萬化,我已将你看穿的沉穩。大智者遇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心裡會産生欽佩感 ,可謂找到了知己,而小聰明者在細而不在全,時常會翻船。
金聖歎把水浒中的人物分成三類,上上,中中,下下。上上者,是他覺得寫得好的,其中魯智深就算一個。魯智深的确寫得好,寫出了一個大智者的風範。
魯智深在教訓惡心之前常好戲弄人,這一番“戲弄”大有深意。在打鄭屠之前,他先叫鄭屠剁肉,剁了半天之後,鄭屠才知道他是來尋仇的。要救劉莊公之女,自己脫光了膀子鑽被窩裡,等着周通摸着他的肚皮時,還憋着不笑場,之後再來一頓狠揍。再說到了桃花山,他看李忠、周通二人坑吝,明明有錢不給當盤纏,非要拿官路當人情。他不幹了,卷了些銀器,綁了小啰啰們便自便下山了。相送林沖的路上,若依林沖,肯定是一路陪小心,好酒好菜低聲下氣的伺候着二位官爺。到了魯智深正好反了過來,二位官爺成了陪侍,林沖倒坐上了車。
他的“戲弄”展現出他的智慧,鄭屠、周通、李忠、林沖等,這些人自認是聰明人,都有着一套自己的社交哲學。鄭屠欺淩弱小,周李二人打家劫舍,林沖謹守官場潛規則,以為自己的退讓會換來一份安甯,但在魯智深面前都破了功。
鄭屠擔着一個“鎮西關”的名聲,出事兒是早晚的,沒有魯達,也會有其他人找麻煩。周李二人常年搶劫财物,是非不分,不走正道,被官方收拾也是早晚的。林沖一忍再忍,受盡屈辱,也未得一份清靜。
對于塵世,他們都沒有魯智深認識的透徹,人生不過就是一場戲,在意太多,反而活得不自在。他用自己戲耍的方式消解了人生不能承受之重。而他對人生對社會更高層次認知則體現在,他與宋江的對話上。
宋江提出招安,魯智深強烈反對道:
隻今滿朝文武,多大奸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幹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他“遇(方)臘而執”,立了不少大功。宋江真切地勸他“還俗為官,封妻蔭子,光耀祖宗”,魯智深說:“隻願尋一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宋江又讓他“京師去主持一個名山大刹,為一僧首。魯智深聽了直搖頭叫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
通過魯智深與宋江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魯智深做人的睿智,對社會現實有着深刻的認知。世俗的險境重生,讓他淡泊名利,不想再涉足世事。他的人生境界經過一番洗禮之後,更加顯得通透。“隻願尋一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這是他的心聲。
一個真正睿智的人,敢于真實的解讀内心深處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活出真實的自我。
哲學家的特質之三:孤獨與頓悟
作者寫魯智深是下了功夫的,對于他的人生,早已做足了鋪墊。入了五台山,來了個醉打山門,把文殊院鬧了個天翻地覆。看了這一幕,不禁想到孫悟空大鬧天宮。魯智深和孫悟空一樣,都是眼中沒有規矩的人,但他們之所以來一場大鬧,卻是受了不公待遇,自尊受傷的結果。
魯智深是個粗人,不懂規矩,但他并不是不接受規矩。那些懂規矩的人總愛拿出他不懂的規矩來約束他,而事先卻不會告訴他,為什麼要守這樣的規矩。
話說,魯達到了文殊院,他直接一屁股坐到了首坐的禅椅上,趙員外告知後,他說灑家不知道,便起身立在趙員外肩下。寺院内諸僧均反對給他剃度,其理由是面相不和善,說他長了一雙賊眼,明顯的以貌取人。智真長老強行收下他做徒弟,其他僧侶說長老護短。他在寺内的種種自我行徑,兩次酒後鬧事,實質上折射出他内心的孤獨。
智真長老隻說其一,讀了受戒需知,并未解讀其中之深意。而魯智深原本是個不識字的粗人,哪裡解得那深奧的禅宗。寺内僧侶隻顧嫌棄他,一味的告黑狀,卻未有人給予他行為上的教化,引導他去守規矩。這就好比,拿了一份說明書給一個不認字的人說,好好讀,裡面大有乾坤,絲毫沒有考慮接過說明書這個人的社會角色。
魯智深是蠻,但他并不橫。到了大相國寺,他開口要做監寺,了解了寺院的晉升制度後,他乖乖的去菜園種菜了。你看,隻要他明白其中一二,他是不會亂發脾氣的。
生活中很多時候,因為對社會規則的不理解,他都顯得很孤獨,很多時候,他都弄不明白為什麼世界是這樣的。他的一生都在成長,在頓悟,直到體面的坐化。
他離開文殊院時,智真長老送給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暗示了魯智深的一生。第99回,寫到他的禅悟:
上至非非想,下至無間地。三千大千,世界廣遠,人莫能知。’又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獄天堂,皆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回斯絕。
再到119回,便寫到他聽潮信而得人生大悟。“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問人家什麼是“圓寂”,得知圓寂便是死,于是有條不紊的沐浴更衣,穿上禦賜的僧衣,一面分封手下去叫宋江等來看他,一面還取紙筆寫下一篇頌子,之後去法堂上,手持禅杖,當中坐了,燃起香爐,将寫好的頌子放在禅床上,自然坐化。待宋江來看時,隻見頌子寫着:
平生不修善果,隻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錢塘江聽潮信是水浒的點睛之筆,也是魯智深的升華之筆。從一個粗人到一個禅悟的僧人,從容的面對人生中的大小困境,喜笑怒罵,低潮與高峰,最終都會歸于平靜。再輝煌的人生,百年之後也不過是一抔黃土,無聲的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給魯智深打造的形象,從其名到其行為,再到其思想的變化,都不愧為一個樸素的哲學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