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鍊響應性6大要素?響應型供應鍊模式的建立之驗收流程中驗的要點(上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供應鍊響應性6大要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響應型供應鍊模式的建立之驗收流程中驗的要點(上篇)
在上周的文章中,曉閑談論了驗收流程中“驗”的三個層次,但曉閑并沒有展開談論自己眼中的“驗”是怎麼做的。
在今天的文章中,曉閑計劃來談一談這個流程的一些要點,由于考慮到這個流程建立存在3個能力層次的明顯差異,因此,曉閑會從能力層次的角度去展開談論其中的要點。
一、第一層次:檢測準确
概括而言,第一層次要求的核心能力是檢測準确。
1.檢測标準升級
在檢測準确這個維度上,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核心方法來實現這種目标。檢測标準升級是應對檢測準确目标的總體思路。
檢測标準升級并不是單一一種方法,下面曉閑将逐個介紹各個方法。
A.檢測标準量化
檢測标準量化是曉閑認為響應型供應鍊模式最簡單、最有效的一個要求。
響應型供應鍊的核心需求是原料以盡可能短的時間完成交付,即原料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滿足使用狀态。
現實中,幾乎100%的原材料都需要先進行檢測,檢測合格後才能進入生産環節。
因此,如果原料的檢測周期很長,雖然原料能夠很快到貨,但是,要滿足使用條件還是需要特别長的時間。
比如原料交付周期為3天,而檢測周期需要6個月,這樣的背景狀态與原料交付周期3個月,檢測周期3個月并沒有本質的差異。
所以,概括而言,檢測周期的快慢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當然,在多數行業中,一般産品的檢測周期都是非常短的,因此,檢測周期的快慢是容易被忽視的。
那麼,檢測周期長短與檢測标準量化之間有何關系?
曉閑認為:檢測周期長短的成因非常多,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就是檢測标準量化。
要想解釋清楚二者的關系,這裡曉閑需要先說明一下這裡的檢測标準量化的含義。
檢測标準量化是指:将一切關系到産品質量的原料的各項要素特征進行量化以形成非常全面的指标标準。
簡單地說:檢測标準量化包含兩個意思:其一、涵蓋所有關鍵品質指标,其二、要對所有指标進行量化。
如果企業不能實現檢測标準量化,其潛在的後果就是一個完整的檢測周期會非常長。
比如:如果在建立關鍵原料的合格品質量标準時,遺漏了一項關鍵性指标(以為不重要),因此,企業并不會檢測這一項關鍵性指标,其最深遠的後果是産品品質不達标。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隻知道目前的檢測存在問題,但卻不知道是什麼指标出現了問題,此時,企業往往會采用一些笨辦法來驗證原料的品質是否合格。
一般直觀做法是——用該原料進行小試生産或者模拟中試生産,如果小試生産或者模拟中試生産的結果是良好的,就可以判斷該關鍵原料品質合格,否則會判定該原料不合格。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用最準确的結果回答原材料是否合格,但是,其中存在兩個問題:
問題一:供應商可能并不接受這種驗收标準
其中涉及到了測試樣品量的多少,甚至還會涉及到破壞原料的包裝等問題,此外,何時能夠通過驗收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問題二:企業的檢測周期會非常慢
由于公司需要通過小試生産或者模拟中試生産來評估原料的質量,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這就會導緻公司的驗收環節非常長,往往就不能滿足響應型供應鍊模式的高效原則。
因此,企業真正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繼續采用上述的笨辦法來評估原材料的質量,而是要通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質量工作,找到被遺漏的造成産品質量不合格或者合格的關鍵原料的指标并确定該指标的合格水平。
比如:究竟是因為該原料的主要成分的聚合度不合适導緻最終産品的顔色異常,還是該原料中存在的一些微量成分的存在而導緻了最終産生出現了顔色異常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要想保證産品的顔色正常,原料的主要成分的聚合度應該在什麼範圍之内呢?
總的說來,在這個維度上,企業的一項核心工作是:通過現有原料的質量标準與最終産品的質量标準進行比較,結合概率分析,判斷是否存在較高頻率的原料驗收合格但産品質量經常不合格的情況?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企業除了要關注原料和成品檢測的結果是否有問題外,還需要研究一下:是否因為原料質量标準中存在一些指标的遺漏項呢?
B.檢測方法高效化
檢測方法高效化是響應型供應鍊模式之下的第二個重要要求。
檢測方法高效化是指:原料檢測的測試方法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内獲得可靠結果。
其實,這裡暗含了多個維度的含義。
其一、檢測的結果非常可靠
檢測結果可靠往往是衡量QC部門的工作質量的最核心标準。
如果沒有質檢或者研發相關工作的經曆,要想理解這個觀點,你隻要想一想體檢經曆就行了。
為了強化大家的認知,這裡我用癌症檢測為例類比說明。
比如我們做某項癌症的檢測,醫院的檢測結果不準确的危害是很大的。
假設某人沒有患癌症,而醫院檢測結果是其已經是肝癌晚期,其後果就是導緻他壓力非常大,如果不夠理性,直接進行了化療或者切除肝髒,這個人估計用不了多久就廢掉了,而且,這個錯誤診斷會導緻産生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很有可能由于精神疾病而導緻某種重大疾病的産生。
再假設一下,某人已經身患肝癌,且已經在從初期向中期發展,如果醫院誤診為身體非常健康,其後果可能就是其肝癌很有可能在短期發展為肝癌晚期而錯過較好的治療機會。
對于公司而言,錯誤的檢測結果往往會導緻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去進行複測或者錯誤檢測結果的調查,其成本是非常高的。
在曉閑所知的過去的經曆中,一項異常的檢測指标結果,結果就導緻了貨物不能及時進入接收環節,且原料進入複測環節,導緻了檢測周期的大幅延長并産生額外的檢測成本。
其二、檢測方法先進且穩定
檢測方法先進且穩定是建立高效的檢測方法的必要前提,當然,需要強調,一個高效的檢測方法應當首先保證其檢測結果是穩定的。
這裡需要舉例說明一下這段話的含義。
這裡以産品的水分含量檢測方法為例解釋一下檢測方法的先進性與穩定性。
對于水分含量檢測,早期的檢測方法是烘箱烘幹法,一般是将物料在烘箱中以高于100℃的條件進行烘幹,通過該物料的質量變化量而計算物料中的水分含量的高低。
該方法的弊端主要有3個,其一是不能測定含有易揮發或者易分解成分的物料的水分含量;其二是方法非常低效,采用該種方法測定水分含量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往往需要人一直盯着;其三是這種方法測定微量水分的準确性不高。
而後來誕生了不少測定水分含量的設備,比如通過卡爾費休法這種原料測定微量水分的水分測量儀,其穩定性較高且設備使用非常便捷。
烘箱法屬于一種相對古老且低效的測定方法,而采用水分測量儀這種設備檢測水分含量就屬于一種高效的測量方法。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先進的測量方法一定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
某些檢測方法和設備的技術非常先進,但這些方法可能并沒有經過大量的測試,其檢測結果的穩定性并不高,且對設備操作人員的能力要求高,可能會出現同一種同一批的原料這次檢測的結果合格,第二次檢測的結果不合格,或者兩次檢測的結果差異極大。
多年前,曉閑在研究生階段進行某個課題研究時,為了測定某個指标,采用了某個論文中的方法摸索檢測方法時,發現某個方法要麼測不出結果,要麼測試的結果差異非常大,最終曉閑換掉了整個檢測方法。
對于QC部門,定期評估現有的指标檢測方法非常重要,評估工作的重點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a.現有檢測方法的準确度如何?
b.現有檢測方法的效率如何?
c.目前技術的發展水平如何?是否産生了全新的指标檢測方法?
d.可靠性:新檢測方法的準确度是否得到了權威機構、全行業或政府機構内的認可?是否得到了客戶或者供應商的QC部門的認可?
e.全新的指标檢測方法的檢測效率如何?
f.必要性:全新的指标檢測方法的學習要求高不高?是否需要引入公司的質量檢測體系?是否可能引入公司的質量檢測體系?
等等。
C.檢測流程标準化
檢測流程标準化是指通過流程制度去确定從獲得檢測用樣品到最終出具檢測報告的全流程的操作規程。
檢測流程的标準化的價值不僅對于響應型供應鍊模式很重要,而且對其他的供應鍊模式都有其必要價值。
由于曉閑并不會介紹驗收流程的具體步驟,因此,在這個維度上,曉閑同樣不會介紹檢測的具體流程。
這裡,曉閑僅僅列舉一個檢測流程的細節供各位朋友了解。
在曉閑剛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當時采購的一種化工原料屬于一種技術水平很低的産品,該原料的水分含量較高,按照當時的行業标準,水分含量控制在3%以内即可,而當時公司的原料驗收标準是要求該原料的水分含量不得高于1.5%。
當時,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呢?
在很多供應商工廠中,儲罐中不同部位的産品的水分含量差異極大,比如在儲罐頂部的産品中,我們看不到水,而在儲罐底部的産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水與産品分離的情況。
那麼,對于這種原料,我們該如何制定樣品的獲取标準呢?
對于樣品獲取的操作規程而言,它往往需要我們的操作規程具有一緻性,同時又能規避幾乎一切的不可知風險。
最終,當時我們的取樣操作要求是全部從儲罐的底部取樣。
這樣的要求是具有一緻性的,同時又幫助了公司規避潛在的風險。
QC部門需要結合行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原料的特性等制定一個合适的檢測操作規程。
在技術水平較高的行業,曉閑所遇到的那種問題并不會發生,而在一些特殊的行業,被檢測後的樣品包裝可能需要報廢處理。
D.檢測體系一緻化
檢測體系一緻化是一個更高維度的檢測标準化的要求,對于企業打造響應型供應鍊模式而言具有較為重要。
檢測體系一緻化是指:企業與其供應商建立一緻的檢測體系,其中涵蓋了取樣方法與檢測方法等各個與檢測相關的維度。
從更高的維度上看,檢測體系一緻化不僅僅是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一個體系标準,而且更廣的做法是建立公司與供應商、公司與客戶、供應商與公司與客戶的全行業的檢測體系一緻化,不過,鑒于目前談論的是原料的驗收流程這個話題,因此,其中的側重點在于公司與供應商之間的檢測體系的一緻化問題。
此外,我們還需要關注的是,在核心供應商的核心原料的檢測問題上,某些情況下,企業還需要與權威檢測機構之間建立一樣的檢測體系,其中的側重點在于測試方法的一緻性,一旦企業與檢測機構之間采用相同的檢測方法,那麼,公司應當同步要求供應商也要實施該檢測方法。
數年前,曉閑處理過某一個産品的銷售業務,當時,遇到的情況是:公司的檢測結果總是與客戶的檢測結果差異很大,由此産生了不少的問題,其中的焦點就在于取樣方法、樣品處理方法以及檢測方法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這樣的問題并不是特例,往往是企業容易遇到的現實問題。
在業務實踐中,供方與需方之間往往在檢測方法上存在矛盾沖突,其中的關鍵主要是在兩個維度:其一、檢測指标的差異性;其二、檢測方法的差異性(導緻檢測結果的差異性)。
有些公司不測定某些指标,而其客戶卻非常看重這些指标。
有的企業在質量标準中有産品的外觀和肉眼可見雜質的含量,而其供應商的産品質量标準中并沒有産品的外觀标準。
站在需方的角度看,應當盡可能推動供應商采用與公司一緻的質量标準,尤其是公司重點關注的指标,如果供應商并不測定該指标,應當推動供應商将該指标納入其質量标準中。
當企業在面對戰略供應商以及核心原材料時,應當要求供應商将此類指标檢測納入其産品質量檢測之中,不過,對于非核心供應商和非核心原材料,是否需要采用此種要求則值得好好商榷一番。
這個維度的工作的主要責任部門在QA部門,其肩負的是質量檢測标準的建立與維護,QA部門需要推動與供應商落實質量檢測标準和體系的升級與修正工作。
以上4個措施為企業推動第一層次的能力建設的一些有效措施。
在下周的文章中,曉閑将會接着談論其他的有效措施,請各位朋友繼續關注後續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