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緻敬中華先人智慧
——微識二十四節氣
蔣德均
冬季:冬雪雪冬小大寒
按照傳統曆法,一年分四季,每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冬天的六個節氣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冬
立冬太陽位于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自然界的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态。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幹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漸變。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思是,此節氣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可以看到與野雞羽毛顔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後,日照時間将繼續縮短。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随着時間推移,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加快。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着冬季的開始,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萬物收藏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生活的興旺如意。在我國部分地區,有迎冬、祭祖、飲宴等習俗。在養生方面,應注意滋陰潛陽、少食生冷、适當運動等。在農事與氣象方面,民諺有: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着饅頭睡;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等等。
曆代文人立下了不少詠冬詩作,比如元代詩人陸文圭《立冬》:
旱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
黃花猶帶露,紅葉已随風。
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
籬門日高卧,衰懶愧無功。
明代詩人王穉登有《立冬》: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
一點禅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小雪
小雪太陽位于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冬季第二個節氣。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
小雪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意思是,天地間陰陽之氣形成的彩虹,此時因陰氣旺盛而陽氣隐伏不見;天空陽氣上升,地中陰氣下降,萬物失去往日的勃勃生機;也由于天氣寒冷,萬物氣息深藏不動,似乎停止了一般。
雪是水汽遇冷的産物,代表寒冷與降水,小雪時節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量增加但不是很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時節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氣下很小量的雪。
小雪節氣與大雪節氣一樣,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與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或大雪不是同一概念。
民間有小雪腌臘肉、吃泡湯的習俗。民諺有雲:小雪雖冷窩能開,家有樹苗盡管栽;趁地未封凍,趕快把樹種等等。
宋代詩人蘇轍《小雪》雲:
小雪僅能消膈熱,苦寒偏解惱衰翁。
年豐誰使百物貴,心淨要令萬事空。
老去禅功深自覺,生來滞運與人同。
閑中未斷生靈念,清夜焚香處處通。
明代詩人楊繼盛《小雪》雲:
破窗不奈西風冷,況複蕭條一敝裘。
疏雪飄殘憂國淚,寒更敲碎貫城愁。
悲歌勞擾慚燕士,坐卧渾忘是楚囚。
四海尋家何處是,此身死外更無求。
大雪
大雪太陽位于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節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降雪量均進一步減少。
大雪三候: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此時因天氣寒冷,連寒号鳥也不再嗚叫了;由于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連喜陰的蘭草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了些許新芽。
民諺雲:大雪小雪,燒火不歇,既說明天寒地凍,燒火取暖,又表明晝短夜長,三餐間隔時間變短。同時,大雪也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等說法。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其他民諺有: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慘;冬雪是個寶,春雪是棵草;今冬大雪飄,來年收成好等等。
詩歌方面,如唐代詩人柳宗元有名作《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宋代詩人陸遊有《大雪》:
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
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
氈幄擲盧忘夜睡,金羁立馬怯晨興。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黃河徹底冰。
冬至
冬至太陽位于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與夏至相對。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古人雲,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之說。民間流行的《九九歌》雲: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冰上行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蚯蚓作為一種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十分強盛,泥土中的蚯蚓仍蜷縮着身體不動;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微微溫熱。
冬至節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有吃湯圓或喝羊雜湯的習俗。
曆代文人留下不少寫冬至的名篇佳構,比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至後》:
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
唐代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小寒
小寒太陽位于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對于中國而言,這時正值“三九”前後,小寒标志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故民間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之說。
小寒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野雞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小寒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小寒時節也是進補的最佳時期,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同時,應堅持适當運動或活動,故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唐代詩人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隐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宋代佚名詩人《望梅·小寒時節》:
小寒時節,正同雲暮慘,勁風朝烈。信早梅、偏占陽和,向日暖臨溪,一枝先發。時有香來,望明豔、瑤枝非雪。想玲珑嫩蕊,綽約橫斜,旖旎清絕。
仙姿更誰并列。有幽香映水,疏影籠月。且大家、留倚闌幹,對綠醑飛觥,錦箋吟閱。桃李繁華,奈比此、芬芳俱别。等和羹大用,休把翠條謾折。
大寒
大寒太陽位于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緻的意思。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節氣冷的;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最冷是在大寒節氣。
大寒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意思是,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态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的深處,且最結實也最厚,人們可以在上面溜冰活動。
大寒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大寒在歲終,冬去春來,大寒一過,又開始新的一個輪回。在我國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舊布新、制作臘味以及祭竈、準備年貨過年等習俗。所以,民諺雲:小寒大寒,殺豬過年。如《忙年歌》雲: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快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時節便到了寒冷的極限,日後天便漸暖。大寒的養生,要着眼于藏,在于溫補與調養以及适當運動。
唐代詩人元稹《詠廿四氣詩·大寒十二月中》:
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宋代詩人石介《大寒早行》:
萬動皆休迹,五更獨鳴鞭。
星霜結凄色,風霰過長川。
草暖犬猶睡,河冰馬不前。
城牆多有穴,村屋半無煙。
餓虎寒猶吼,妖狐怪不眠。
山空亂猿叫,樹折一雞颠。
幾處爐爣炭,何人坐有氈。
崎岖轉行路,凜冽逼窮年。
腳指兩個落,衫裳百孔穿。
噓唏鼻才潤,僵直手難拳。
身固凍不死,志當窮且堅。
四方丈夫事,誰為淚潺湲。
宋代詩人陸遊《大寒》: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
吾車适已懸,吾馭久罷叱,拂麈取一編,相對辄終日。
亡羊戒多岐,學道當緻一,信能宗阙裡,百氏端可黜。
為山傥勿休,會見高崒嵂。頹齡雖已迫,孺子有美質。
作者簡介
蔣德均,筆名文生,研究員、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寫作學會會員,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學會理事,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委會委員,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宜賓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大型文化叢書《李莊文叢》主編。
主要研究方向:寫作學、古代文化、地方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一流課程《寫作》《商務與政務寫作》主講教授。主持或主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2個,負責多個大型文化文學寫作項目以及紀念館展陳策劃與撰稿。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或參編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冊,主編文學作品選集20餘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刊發作品和文章。作品選作985、211和“雙一流”工程大學通識博雅教材。出版《詩歌語言藝術論》《文學再思錄》等學術著作6部,文化随筆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詩選》《與名人為伴》《一江春水》《另一種天問》等詩集24部, 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或參編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冊,主編文學作品選集20餘部。文章入選全國高考語文閱讀材料和黨政領導幹部學習材料。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德均
配圖:方志四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