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就讨論過有效表達複雜信息的重要性。
但如今的我們依然不太擅長進行反饋表達。
一項蓋洛普問卷調查發現,強烈認同業績反饋能有效提升業績的員工僅占到26%。
實際上,大多數人提供反饋的方式都不太容易讓大腦接受。
大腦中有一個被稱為杏仁核的區域,時刻都在檢查接受到的信息是否含有社交威脅,從而引導我們對收到的信息做出反饋。
提供反饋的人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比較委婉的表達,這讓接受反饋者的大腦很難做出判斷,不能确定是否收到了反饋;又或者,會對收到的反饋表示困惑。
第二種則恰恰相反,太過于直接表達,但往往适得其反,會讓接受反饋者進入一個防備狀态。
對于如何給出良好的反饋,實驗得出了以下“四步法”可供參考。
一.“小肯定”
善于提供反饋者會用一些簡潔明了的提問來作為反饋的開始。
從而讓對方的大腦能快速接收到反饋開始的訊号。
類似于“能不能占用您五分鐘時間,我們讨論一下剛剛的交流結果?”
像這樣“小肯定”的問題能夠做到兩件事:
首先,可以作為一個同步工具,明确讓對方接收到你要開始提供反饋了。
其次,能夠制造一種主動接納的氛圍。
因為這類問題的回應方式隻有“是”或者“否”,從而我們可以掌握一個主動權,更有利于進行良好反饋。
二.“擺事實”
第二步,就需要我們明确列出事實,切記,摒棄掉任何不客觀的詞彙。
(即指那些不同人有不同理解的詞彙,被稱為“模糊詞彙”,這些詞彙的表達太過于籠統,容易産生歧義)
善于提供反饋者的厲害之處就在于,能夠将模糊詞彙轉化到事實當中去。
比如,把“你真不可靠”替換成“你說好在早上8點發郵件給我的,可我到中午十二點還沒有收到。”
明确性對于積極反饋也很重要,能夠使我們明确地表達反饋,也使對方能接收到明确的訊息。
反之,總是用詞模糊就會造成,對方很難搞清楚接下來需要執行什麼行為,也就不是良好的反饋。
三.“論影響”
要說明第二步擺出的事實對我們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接前面的例子,我們可以說“因為我沒有收到你的郵件,我的工作進度受到了影響,無法繼續進行。”
這樣可以讓對方明白,他沒有按時執行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影響。
能感知到目的、含義和不同要點之間的邏輯,才是大腦真正需要的信息。
四.“提問題”
善于反饋的人會用一個問題來總結他們的反饋信息。
就像“那麼,你怎麼看?”
讓雙方的對話不再是單方面的獨白,而形成一個合理解決問題的交互場景。
作用就在于給人以認真思考,而後做出積極反饋,而不是草草應付。
寫在最後
善于提供反饋者不但能有效地表達信息,還會定期地尋求反饋。
我們不能被動得等待反饋,而應該積極尋求反饋,稱之為“拉取反饋”。
掌握主動權,我們可以更加積極自信去表達和反饋,提高工作效率。
積極正向主動的反饋,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名持續的學習者,掌握主動權。
四步走,走向良好的反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