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倒在工作崗位上……
這一次,是河南一位二胎媽媽。
她叫韋巧連,在離家12公裡的一家洗碗廠上班。
6月25日,當地最高氣溫37度,她照常騎着電動車出門。
她的工作,主要負責将包裝好的碗筷裝箱,并一箱箱摞好。
工廠車間散發着剩飯剩菜的馊味,悶熱異常。
僅有一台冷風機懸在頭頂制冷,根本達不到降溫效果。
圖/澎湃新聞
在如此環境中工作了一上午,韋巧連身體感到不适,連午飯也吃不下。
她想請假,但領導告知她走了就沒人幹活,讓她堅持到下午3點半。
下午4點,韋巧連打電話給丈夫,說自己可能中暑了,讓丈夫接她回家。
正在外面收廢品的丈夫,趕到工廠時已經5點了。
最後,他在工廠門口附近的樹底下,找到了暈倒在地的妻子。
當時,韋巧連口吐白沫,身上熱得不停往外噴氣。
送到醫院時,她體溫高達42度,陷入了深度昏迷,直接送進ICU。
圖/澎湃新聞
醫生診斷後,發現她多髒器功能不全、低血壓、呼吸衰竭,确診為熱射病。
住院13天後,她還是離開了。
留下丈夫和一雙兒女,還有欠着的6萬多醫藥費……
54歲的她辛勞一生,就連離世都如此苦澀。
韋巧連生命裡,寫滿了“含淚活着”的憋屈辛酸。
也寫透了,為人父母燃燒自己,成全兒女的偉大犧牲。
“趁年輕,多給孩子攢點錢”
韋巧連大半輩子都在河南農村生活。
婚後,帶着一兒一女在老家務農,生活拮據。
如此生活十多年,她開始跟着丈夫在工地做短工,搬磚、挑水泥。
後來,她跟着丈夫收廢品,可是又累又賺不到錢。
在丈夫的勸說下,她找了一份租房附近的洗碗廠的工作。
幹的,依然是體力活。拿的,依然是低薪資。
這家洗碗廠,沒有工休、節假日以及周末,更别提五險一金。
随叫随到,有時傍晚7點上班,一直忙到深夜才回家。
圖/澎湃新聞
如此辛勞,也隻有3000塊的工資。
為了每個月多拿300塊錢的全勤獎,韋巧連幾乎無休,很少請假。
就連春節,都難得有休息時間。
哪怕隻要能多賺一塊錢,再苦再累她都能忍。
家人曾勸她換一個小廠,即便一個月1500塊錢也可以。
但她始終堅持,一待就是6年。
今年,她身體實在撐不住了,五一時和丈夫說不想幹了。
但領導下通知,接下來兩個月會很忙碌,如果辭職需要一個月後才批準。
否則,這個月工資就拿不到。
圖/澎湃新聞
為了那幾千塊錢的工資,韋巧連沒敢貿然辭職。
沒想到,等到她實在撐不住想請假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
真是太苦了……
韋巧連如此拼命賺錢,是因為心裡記挂着剛畢業的兒子。
兒子沒車沒房,很難找對象。
到了結婚的時候,彩禮和買房又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她想着趁還年輕,能攢一些是一些,等到老了想幫也幫不上。
這就是中國父母,為了孩子不顧一切,犧牲所有。
他們能為孩子做的有限,隻有燃燒自己。
站在泥濘中,奮力托舉孩子去仰望星空,飛往更高更遠的地方。
為了孩子,活到老幹到老
54歲,對很多城裡的老人來說,正是享受生活的年齡。
跳跳廣場舞,學學太極拳,含饴弄孫,生活惬意。
但這不是“韋巧連們”的生活。
對于他們來說,隻要身體允許,就不會停止賺錢。
他們沒有退休一說,很多人因為養老保險繳納沒滿15年,也無法享受退休後的待遇。
相比苦和累,他們更怕賺不到錢。
前段時間推出了“建築業清退令”,55歲以上農民工就業受到限制。
政策一出,很多人為農民工發聲。
為什麼?
因為在工地上,有太多五六十歲還在賣命工作的百姓。
雖然政策出台的初衷,是為這些年齡比較大的農民工的安全考慮。
但是,他們根本顧不上安全,隻想多賺一點。
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文憑,工地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還有的農民工,怕被拒絕,選擇把白頭發染黑。
賣命賺錢,也是為了一家老小。
前段時間,西安一名56歲的建築工人也因為熱射病去世。
當天,他連續在高溫環境中工作了9個小時。
如此拼命,是想掙一些現錢為兒子上大學做準備。
這是他能給予兒子,唯一的支持。
為了孩子未來能夠活得更輕松一些,他們甘願扛下生活的艱辛苦澀。
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他們,對辛苦的忍耐度遠超過我們想象。
生活上也是如此。
還記得鄭州那個52歲的父親嗎?
因為找不到活,他每天就吃饅頭配熱水,奢侈一些就撒點白糖。
中午花5塊錢買别人剩下的面條,已經是他口中美味的一餐。
舍不得花錢租房,晚上就住在橋洞裡。
風餐露宿,是因為家裡還有兩個兒子,等着他賺錢回家。
記者問他,孩子知不知道他的情況。
他有些哽咽:
“小孩們我不想跟他說那麼多,他們太小,咱知道自己出來吃苦受凍了就行了。”
多少父母都是這樣,默默吞下生活的苦。
哪怕外面有多少雨雪風霜,也要把孩子牢牢護在羽翼之下。
他們的每一滴汗水,都在為孩子的未來添磚加瓦。
年輕時,供孩子上學;年老後,也要榨幹最後一點力氣,幫襯孩子。
幫他們成家,在老家或者其他城市買房,幫他們帶孩子。
一直堅持,直到再也幹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咬牙堅持,不過是想用自己一身灰,換孩子的歲月無憂。
中國父母
最不想拖累孩子
黃磊曾在一檔節目裡說:“中國父母有一個特點,叫不給孩子添麻煩。”
他們一生負重前行,等到身體幹不動了,也不想拖累孩子。
曾看過一個戳心的新聞。
有一位網友在外地工作,父母一直不讓他回家。
在電話裡,也告知他家裡一切安好。
他不放心,沒告訴父母,突然回了一趟家。
打開家門,發現爸爸中風嘴角都歪了,媽媽則閃了腰。
坐在桌前的媽媽,看到兒子的一瞬間,委屈地哭着說:“誰讓你回來的,我們挺好的。”
哪有什麼“一切都好”,不過是不想讓孩子擔心。
一生無私付出,從不索取回報,卻還心疼孩子為自己操勞。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無私且偉大。
我有一個朋友的父親,70歲的時候患了阿爾茨海默病。
每次稍微清醒,父親就滿懷愧疚地對她說:“囡囡,爸爸對不起你,沒顧好自己,拖累你了,辛苦你了。”
一句話,聽得朋友鼻頭酸酸的。
為了成就孩子,父母一輩子不敢享受,不敢休息,不敢生病。
很多時候,我們卻忽略了他們的付出,甚至百般嫌棄。
曾有一段視頻引起網友熱議。
一個穿着樸素的父親,騎着電動三輪車去接放學的女兒。
女兒上車後,嫌棄地用衣服遮住了臉,父親隻能尴尬地笑了笑。
笑容裡,是失落,也是愧疚。
他也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開更好的車接孩子。
但供孩子上學,已經是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能給予孩子最好的優待了。
隻有親眼看見父母生活的艱辛,才懂得他們多不容易。
有一所學校,老師特意給孩子們播放了鄭州52歲父親的視頻。
學生看完後,有的沉默,有的感動落淚。
父母年輕時能給孩子的資源不多,年老後,也不想拖累孩子,能自己賺養老錢,絕不向子女要錢。
這是他們的倔強,也是最深沉的愛。
父母能給我們的經濟支持可能有限,但這份愛已勝過萬千。
為人父母後,體會最深。
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卻也時常忘了曾為我們付出的父母。
記得感謝那個幫我們帶孩子的老人。
多關心他們的身體,時常看望他們,陪伴他們。
希望那些身處城市夾縫、艱難求生的父母都能被看見。
他們幹着最苦的活,對社會做的貢獻也一點不少,不應該被忽略。
最後,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記得愛自己。
點個“贊”,願每一個為孩子打拼的父母,都能被歲月善待。
作者:三三,本文來源小十點,專業實用的育兒幹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小十點,關心孩子,更關心媽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