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8 17:21:41

文言句式

知識精講

高考《考試手冊》規定:“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能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古今漢語的句式基本相同,我們特别要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常見的文言句式

常見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

1.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者,……也”,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或單用“者”、“也”,或“者也”在句尾連用。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2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遊褒禅山記》)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3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4

“夫戰,勇氣也。”(《曹刿論戰》)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5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示判斷。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6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7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8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示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9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0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判斷。例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劉備天下枭雄。”(《赤壁之戰》)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2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2.被動句。指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施動者)。例如:“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3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師說》)

(2)用“為”、“為……所……”表被動(“為”引出動作的施動者),或以“……為所……”表被動。例如:“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4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施動者)。例如:“動見瞻觀,何時易乎?”(《與吳質書》)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5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6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别。例如:“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省略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省略現象,但古代漢語中更常見。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産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捕蛇者說》)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7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文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論戰》)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陳涉世家》)

(4)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豎子不足與( )謀。”(《鴻門宴》)

(5)省略介詞。文言文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鐘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4.倒裝句。所謂倒裝句是相對現代漢語說的。

(1)主語後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8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相當多見。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例如:“古之人不餘欺也。”(不欺餘)(《石鐘山記》)

②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19

“沛公安在?”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20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面。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21

“唯利是圖。”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放在中心詞後。如:“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愚公移山》)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22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裡,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裡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文言文複習之文言句式(文言文基礎知識)23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二、固定句式

是由幾個文言虛詞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即固定的文言句式。這種固定格式用在句子裡一般可以當作一個整體來解釋,這是現代漢語所沒有或少有的。了解一些固定結構,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義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問,其中“亦”無實義,隻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可譯為“不是……嗎”?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2.“庸……乎”、“甯……乎”、“獨……乎”(邪、哉)、“豈……乎(哉)”。表示反問,可譯為“難道……嗎”、“哪裡……呢”、“怎麼……呢”。如:“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師說》)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陳涉世家》)

“相如雖驽,獨畏廉将軍哉?”(《廉頗蔺相如列傳》)

3.“無乃……乎”、“得無……乎”(耶)。表示委婉的測度語氣,也有反诘語氣,可譯為“莫非……吧”、“恐怕……吧”。如:“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

4.“奈……何”、“如……何”、“若……何”。用來詢問辦法,可譯為“對(把)……怎麼樣”、“把……怎麼辦”。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晉文)公曰:‘若楚惠(楚國從前的恩惠)何?’”(《晉楚城濮之戰》)

5.“如何”、“奈何”、“若何”、“何如”、“何若”。可譯為“怎麼辦”、“為什麼”、“怎麼樣”。如:“今日之事如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锱铢。”(《阿房宮賦》)

6.“何……為”。表示反問(“為”是語氣助詞),可譯為“……做什麼呢”、“為什麼……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項羽本紀》)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

7.“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之”是提賓标志詞。表示反問或疑問,可譯為“有什麼……呢?”如:“宋何罪之有?”(《公輸》)

8.“孰與”。表示比較性疑問,可譯為“和……相比,哪一個……”如:“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谏》)

“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廉頗蔺相如列傳》)

9.“其……乎”(與、也、邪、矣、哉)。表示推測、祈使、反問、感歎等語氣,可譯為:“大概(恐怕、莫非)……吧”、“還是……吧”、“難道……嗎”、“真……啊”。如:“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盡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禅山記》)

10.“有所”、“無所”。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可譯為:“有……的”、“沒有……的”。如:“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

11.“有以”、“無以”。表目的、企圖,可譯為“有可以用來……的”、“沒有可以用來……的”、“有什麼辦法用來……的”、“沒有什麼辦法用來……的”。如:“不積跬步,無以緻千裡。”(《勸學》)

12.“所以”。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産生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吾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13.“抑”。可譯為“是……,還是……”、“或者”。如:“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傳序》)

14.“有所”。可譯為“有……的”(人、物、事)。如:“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15.“無所”。可譯為“沒有……的”(人、物、事)。如:“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16.“有……者”。可譯為“有個……人”。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促織》)

17.“與其……孰若(無甯)……”。可譯為“與其……,哪如(哪裡比得上

不如)……”如:“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18.“安能”、“何能”、“何得”。可譯為“怎麼能”。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夢遊天姥吟留别》)

三、斷句标點

标點文言文的一般步驟是:一讀、二斷、三标點。

1.通讀全文,識字明義。上海語文高考《考試手冊》中寫道:“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所謂“淺易”,實際上就是指閱讀的文言文所涉及的字、詞、句等方面的知識,大多是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過的。

首先要通讀全文,了解文章中記述的大緻内容。如記叙文,要弄清文中所講的事、人,采用了什麼方式,事件的結局是怎樣的,等等。議論文則首先要找尋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以及采用的論證方法是什麼,了解、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斷句必須建立在對文章内容把握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

2.掌握規律,先易後難。對文言文斷句,還要根據文言文的行文特點,遵循文言文的基本規律,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1)根據對話、引文的标志斷句。文言文中表示人物對話起始的标志,多用“曰”、“雲”、“言”、“問”,利用這些标志,注意标志前說話人的省略,即使是對話比較多的文字,斷句也不十分難。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結構的特點,也有助于斷句。如:“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有“其……乎”這個固定句式,應該表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将也”中,“……者,……也”是判斷句的固定形式,因此“者”後用逗号,“也”後用句号。

(3)根據常見虛詞的位置和作用斷句。常用于句首的虛詞有:夫、蓋、惟、故(所以)、豈、然而、若夫等;常見于句末的虛詞有:也、矣、焉、乎、哉、欤、耶、夫、之、而已等。這些虛詞的前面或後面應當斷句。

(4)根據文言文修辭特點斷句。文言文講究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多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根據這些特點來斷句,往往斷開一處,就可以連續斷開多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相同或相似的語言結構可以作為斷句的參考。

3.抓住難點,反複推敲。在全文斷開的基礎上,再根據文句的特點,認真揣摩語氣,加上标點符号。此後,還要邊讀邊檢查。檢查加上去的标點符号同句意、語氣是否一緻;檢查标點符号使用得是否正确;檢查标點符号書寫得是否規範。對疑難的句子,要反複加以推敲,必要時還得用幾種不同的标點進行比較分析,選擇最合适的點法。

四、句子翻譯

1.文言文翻譯的要求。文言文翻譯是語音、詞彙、語法、修辭、古代文化常識等知識的綜合運用,翻譯時要遵守“信、達、雅”的原則。“信”就是忠實于原文,“達”就是要求在準确的基礎上行文暢通,“雅”就是要求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

2.文言文翻譯原則。翻譯文言文句子,要掌握“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直譯,就是嚴格按照原文的字句逐一翻譯,翻譯時要盡量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表達方法與原文一緻,做到字字落實、一一對譯;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意譯,就是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也可以适當采用與原文不盡相同的表達方法。需要意譯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将原文詞語的“解釋”簡單地“搬進”譯文不夠恰當時。②運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辭格的語句。③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濃縮或擴展的句子。直譯是翻譯的主體,意譯是直譯的補充,兩者相輔相成。對中學生而言,主要是“信”、“達”兩字。

3.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直譯文言文句子常用的方法有:留、換、删、補、調。

(1)留,就是“保留法”。翻譯文言文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譯的詞語。①古代的名号和稱謂。如:“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譯時,“慶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這些時間、人名、地名可予以保留。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如:天地、風雨、年月,翻譯時這些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可予以保留。

(2)換,就是“替換法”。主要是替換那些不宜對譯的文言詞語,比如文言中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的詞語。如:“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是“天地四方”,即“上下東西南北”,翻譯可譯為“天下”。全句譯為“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着整個天下”。

(3)删,就是删除法。在不影響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詞語。如發語詞、音節助詞、連詞、語氣詞等隻起陪襯作用的詞。如:“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偏義複詞,翻譯時留正删偏,保留“死”。

“夫戰,勇氣也。”翻譯時删去發語詞“夫”。

(4)補,就是增補法。增加原文中被省略而現代漢語中不能省略的部分,使之符合語法規範。常用的增補法有①變單音詞為雙音詞;②補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或語句。需注意的是,在翻譯時,增補的成分或句子要加括号。如:“欲呼張良與俱去。”譯為“(項伯)想叫張良跟(他)一起離開。”又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可譯為“(第)一(次)擊鼓,(士兵們)鼓足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衰退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竭盡了。”

(5)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如:“美哉,中國!”

總之,文言文翻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翻譯時,一定要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句意不清、不通。

(2)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于翻譯,否則譯文容易颠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感覺。

(3)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别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于關鍵詞,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例題精選

(一)(2002年全國高考卷)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李将軍之謂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分析】 第1題中的關鍵詞是“其”,表揣測。 第2題中的“及”、“盡”兩詞,隻有正确理解為“到……時”、“竭盡”,才能算作準确。

【參考答案】 1.大概是說李将軍的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将軍吧?” 2.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二)(2004年全國高考題·重慶卷)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我奉王命,義無屈。公等有妻子,徒死無益。2.公逸感端之節,亦固守。3.比到,其下僅有在者,皆體發癯焦,人不堪視。

【分析】 第1題有幾個關鍵詞,“義”,名詞作狀語,要翻譯成“按道義”;“公”,第二人稱,“你”;“等”,表複數;“公等”可以翻譯成“你們”;“妻子”,古今異義詞,在古文中指“妻子、兒女”。第2題“公逸感端之節”為被動句式;“亦固守”是省略句,“固守”後面省略了賓語“杞州”,翻譯時要把這個賓語補充出來,并用括号以示區别。 第3題有幾個關鍵詞:“比”:“到……時”;“下”:“部下”;“在”:“存在”,這裡指“活着”。

【參考答案】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義不能屈服。你們這些人有妻子、兒女,白白送死沒有好處。2.李公逸為夏侯端的氣節而感動,也堅守(杞州)。3.等到到達的時候,他部下中還活着的人全都身體瘦弱,毛發枯焦,人們不忍心看。

(三)(2009年上海高考卷)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裡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

2.比還,谒周舍,再拜引咎。

【分析】 第1題中“裡人疾周者”是定語後置句,同時“疾”、“攝”解釋為嫉恨,傳喚,分别是通假和古今異義的用法。第2題,主語的省略,以及“比”、“谒”、“引”是關鍵詞。

【參考答案】 1.有憎恨沈周的鄉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畫工的名單),于是(他)被傳喚(去畫壁)。 2.等到回來,(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訪,叩拜兩次,主動承擔過失。

(四)(2010年上海高考卷)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陽民有争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

【分析】 第1題中“不使”之後省略了賓語歐陽公,同時,“出”是使動用法,“諷”是古今異義。第2題前半句是定語後置句,應為:有争舟而相毆至死之桂陽民,倒裝句法,“獄”是實詞,案件,屬于初中實詞掌握範疇。

【參考答案】

1.陳堯咨暗示轉運使讓歐陽公離開,不讓(他)留在州府。

2.桂陽有争船而互相鬥毆至死的人,(這個)案件長久沒能判決。

遷移訓練

1.指出下列語句的語法現象。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7)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8)非死,則徙爾

(9)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0)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1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13)臣誠恐見欺于王 (14)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15)故内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16)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餘

(17)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18)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19)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20)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

(21)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22)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23)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六國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蔺相如列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遊褒禅山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鐘山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譬之若良醫,病變而藥不變。(《察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給下列文言語段添加标點符号。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4.斷句。

(1)下面的文字共有三個分句,請依次把它們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2)下面的句子共有三個分句,請依次寫出前兩個分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5.選擇題。

(1)與“卒見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

A.徒見欺 B.府吏見叮咛

C.百姓之不見保 D.而自令見放為

(2)與“不敢與較”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

A.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B.古之人不餘欺也

C.吾屬今且為之虜矣 D.将以有為也

(3)(1997年上海高考卷)與“未之識”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

A.古之人不餘欺也 B.石之铿然有聲者

C.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語

(4)與“不毆殺何待”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

A.吾屬今且為之虜矣 B.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C.沛公安在 D.餘宗老塗山,左公甥也

(5)(2001年上海高考卷)與“後有老父遺劍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

A.死生,晝夜事也 B.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石之铿然有聲者 D.刑戮是甘

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文言文段。

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饑渴,绮烏封人而乞食。绮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仲曰:“适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将何以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注】 绮烏,城名。封人,管理邊疆城鎮的官吏。

7.(2011全國高考卷)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熊鼎,字伯颍,臨川人。元末舉于鄉,長龍溪書院。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陳友諒屢脅之,不應。鄧愈鎮江西,數延見,奇其才,薦之。太祖欲官之,以親老辭,乃留愈幕府贊軍事。母喪除,召至京師,授德清縣丞。松江民錢鶴臯反,鄰郡大驚,鼎鎮之以靜。遷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懲戒者,書新宮壁間。舍人耿忠使廣信還,奏郡縣官違法狀,帝遣禦史廉之。而時已頒赦書,丞相李善長再谏不納,鼎偕給事中尹正進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複以細故煩禦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禦史。洪武改元,新設浙江按察司,以鼎為佥事,分部台、溫。台、溫自方氏竊據,僞官悍将二百人,暴橫甚。鼎盡遷之江、淮間,民始安。平陽知州梅镒坐贓,辨不已,民數百鹹訴知州無 罪。鼎将聽之,吏白鼎:“釋知州,如故出何?”鼎歎曰:“法以誅罪,吾敢畏譴,誅無罪人乎!”釋镒,以情聞,報如其奏。甯海民陳德仲支解黎異,異妻屢訴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實,立正其罪。是秋,山東初定,設按察司,複以鼎為佥事。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縣各置二曆,日書所治訟獄錢粟事,一留郡縣,一上憲府,遞更易,按曆鈎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兒隻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甯衛經曆。既至,知寇僞降,密疏論之。帝遣使慰勞,賜裘帽,複遣中使趙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脅鼎北還。鼎責以大義,罵之,遂與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殺。

(節選自《明史·熊鼎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元末舉于鄉,長 龍溪書院 長:執掌

B.江西寇亂,鼎結 鄉兵自守 結:聚合

C.鄧愈鎮江西,數延 見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贊 軍事 贊:輔佐

(2)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

②帝遣使慰勞,賜裘帽,複遣中使趙成召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