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又到歲末,是該總結的時候了。去年人工智能如此火爆,大大小小的峰會也從年初開到了年尾。但是,很少有峰會能聚齊BAT的李彥宏、馬雲和馬化騰。從科技日報的不完全統計來看,去年也就是三場大會做到了——2017年4月在深圳舉行的IT領袖峰會,2017年5月在貴陽舉行的大數據産業博覽會,還有2017年12月在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
不過,如果要談人工智能,還得再拉上科大訊飛。畢竟,這四家公司均是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的依托企業。
人齊了,現在開個腦洞——四位“毫不油膩”的中年男人同時出現在一場人工智能峰會上,你會聽到什麼?你能記住什麼?
虛拟的峰會和不虛拟的觀點
李彥宏是人工智能的忠實代言人,言必談人工智能。在這場大會上,李彥宏照例會告訴你,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任何一個行業。它是一個巨大的産業,它的未來屬于開發者。李彥宏還會帶來DuerOS和Apollo系統。他會跟觀衆聊聊自己當年如何把無人駕駛的車子開上五環,又如何因此吃了一張罰單。但罰單都吃了,無人駕駛的未來還遠嗎?“人工智能,讓生活更美好!”李彥宏說。
接下來讓騰訊的馬化騰出場吧。他喜歡談雲和大數據。雲是人工智能的強載體。他也要告訴“吃瓜群衆”,騰訊不僅是遊戲公司,騰訊照樣發力人工智能。“絕藝”圍棋下得好,騰訊團隊做的人工智能肺癌篩查,準确率也超過了醫生!“我們各個事業群都有人工智能團隊,人工智能将影響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而且,場景和市場最重要哦。”
文科生出身的馬雲通常不會将講話重點放在“人工智能”上,但他總會提上那麼一兩句。他很少談阿裡巴巴在人工智能上的成就,更喜歡分享他的洞見——“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人工智能被吹捧得太玄乎了”“我們永遠能勝過人工智能”。
好了,傳言被人家搶了兩億大單的科大訊飛掌門人劉慶峰上台了。他要先告訴你們,科大訊飛拒絕被抹黑。然後,人工智能将會賦能每一個人,未來每個人都要有人工智能助手,它對社會的改變将超出常人的想象。最後,劉慶峰要分享一下科大訊飛在教育、醫療和司法上的出色表現,畢竟,應用才是硬道理。
請千萬注意,并沒有這樣一場論壇。不過,四人可能做的發言,也不是臆測。科技日報記者找到了四人在2017年所出席的大型論壇或會議上的發言,扒拉出了其中有關人工智能的部分,并用笨方法一篇一篇做了“閱讀理解”。
“僞人工智能”大量存在
從年初的兩會到年末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科技公司掌門人給出了很多“金句”。仔細一看,他們還是有套路——許你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美好前景,提醒你還有若幹可能的挑戰,再含蓄地來一番自身成就介紹。
不僅是巨頭,各類人工智能公司,在面向公衆的論壇或峰會上,講的話其實也大同小異。
人很難在短時間内産出那麼多新觀點,而人工智能的各類會議,開得也确實頻繁。在活動發布網站“活動行”上以關鍵詞“人工智能”搜索,給出的結果為820條,這包括了部分2015、2016年和2018年召開的活動。粗略估計,光是明确冠以“人工智能”名号的會議,在2017年就開了數百場。
一家明星人工智能創業企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幾乎每周都能收到會議邀請。這家企業表示,他們一般會去兩種會議,一種是主打品牌的财經類會議,一種是主打産品的行業内垂直會議,前者打造品牌,後者可售賣産品。“十個邀請可能最多去一到兩個,好多會其實沒講什麼内容。”
曾經舉辦過人工智能相關會議的某活動主辦方表示,他們一般會邀請技術、産業和投資三塊的人參會。“但感覺現在所謂的人工智能公司,大部分都是借概念營銷炒作和蹭風口,很多市值挺牛的公司,産業化也做的一般。”于是,他們現在改做小型研讨,讓産業鍊上中下遊的人能深入交流。至于開會,“就是各種吹牛呗”。
前段時間,阿裡巴巴前CEO衛哲更是毫不客氣,指出今天的人工智能項目中,存在大量的“僞人工智能”,僞人工智能比例可能高達90%,甚至99%。
不管各類貼有人工智能标簽的公司和産品究竟是李鬼還是李逵,擺在一家科技媒體人工智能闆塊編輯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很難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消息了。
“都是說過的内容,各種‘人工智能 ’,但真的加出什麼新成果了嗎?能說的都已經說過一遍了,我現在都不知道還能做什麼選題了。”這位編輯坦言,概念和噱頭炒得飛起,扒開重重外衣一看,還是那些内容。
有泡沫,但不厚
2017年的人工智能可謂鮮花着錦,烈火烹油。很多人直言,行業有泡沫。或許泡沫輕輕一戳就破,但誰來戳,怎麼破,破了會怎樣,似乎并沒太多人注意。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成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人工智能的泡沫,對學術界和産業界都産生了影響。從産業界來看,大量創新創業公司在燒錢,他們有些盈利不多,但估值很高。“不知道投資人的錢怎麼收回來,遲早會有攤牌的一天。”而如果業界對外宣傳時喜歡誇大某一技術的進展,對學界申請科研經費也非常不利。劉成林研究的OCR(光學字符識别)就是這樣一個受到“吹牛”影響的領域。其實,在字符識别上還有很多技術難點有待攻克,但外行會覺得,這個領域明明已經發展成熟了。
不過,在信息交流共享更加充分的今天,行業的泡沫不會太厚。“我相信,人工智能這一次的發展,不會像前兩次那樣大起大落。”劉成林說,從目前來看,至少未來幾十年,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依然廣闊,有大量工作要完成。“前進路上肯定會有起伏,但不至于下跌得特别厲害。”
從整個人工智能的現狀來看,一方面,無可否認,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技術推動了專用智能的巨大成功和廣泛應用;但另一方面,現有技術的諸多局限,并沒有因為人工智能的“走紅”而得到明顯突破。
這些局限,也是在之前不少相關論壇上有發言嘉賓提到過的:依賴大量樣本訓練,可解釋性不足,自适應性不足,缺乏常識,難以實現多功能協同……劉成林強調,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問題真正解決,能大規模進入實際生活還任重道遠。
其實,随着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也常常會有一種聲音——能否借助智能時代的東風,實現我國産業所謂的“彎道超車”?
“彎道在哪?沒有彎道啊。”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得非常直接。和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三大領域是算法、芯片和應用。他指出,在算法上,我們大大落後,并無哪個原創算法成為世界标杆;芯片也依然落後,“不管是CPU還是GPU,人工智能的芯片平台,沒有哪個是我們的”;欣慰的是,在人工智能應用上,我們确實不遜色于國外,得益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可能在此項還有優勢。但是,在算法和芯片方面,我們必須奮起直追。
2018年,人工智能的風會繼續吹。各大會議和論壇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泡沫會變厚,還是被戳破?大佬們口中的“人工智能改變一切”能否成為真實可感的日常?靜靜等待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