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敏攝
不知不覺
2018年的日曆已束之高閣
2019年的日曆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上面寫滿了鄉愁
畫滿了思念的情結。
朱家強攝
光陰荏苒,又是一年新春。
多少漂泊在外的遊子,
又開始飛越天地遼闊,
劃過年終歲末,
載着厚重的鄉情,
在一個個村鎮徐徐降落。
近鄉情更卻,不敢問來人。
故鄉悠長的街巷,
長大後的你,曾走過多少次?
門前窄窄的石階,
還烙印了多少童年的歡樂?
舊日的時光,是否真的能重現?
林遙軒攝
在韶關,
一條條穿越千年的古道,
猶如細絲,
将古道兩側一個個古老的村莊串起記憶的珠鍊。
漫步其間,
熟悉的老屋在侃侃而談,
久違的院落在娓娓訴說,
鄉親的皺紋裡盛滿慈祥,
親切的鄉音在耳畔回響。
這個春節,漫步韶關古道悠悠,
道不盡縷縷鄉愁。
千載的風雨,萬般的繁華,
皆化為這兜兜轉轉的一條條滄桑古道。
正如每一個遊子,無論怎麼走,
都走不出慈母那關切的視線。
四季更叠,時光漫長,
不管世事如何變遷,
總有一段段沉澱厚重的石闆路,
一座座悠然見南山的古老村落,
守着歲月滄桑,始終如一。
一如童年袅袅炊煙中祖母呼喚着小名
叫你歸來。
西京古道
距離韶關市區約70公裡的乳源東坪鎮梯下村,從綿軟的農田中走到高大的梯雲嶺下,一條硬生生從石質山體中鑿出的石階路開始從眼前一路延伸至山巅。那便是目前廣東有文字記載、曆史最長、保存較完好的西京古道。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桂陽太守衛飒鑿山通道,開鑿了一條從英德浛洸經乳源至湖南宜章北上西京長安的道路。西京古道自廣東浛洸至湖南宜章,全程500餘裡。這些路段在近2000年的曆史變遷之後,遺存至今的已為數不多。
遙遙2000多公裡的古道,在乳源境内有160多公裡。從鑿山通道的石級路面,到累如串珠的古建築遺存,組成了包羅萬有的古道文化。西京古道,也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梯雲嶺路段是可謂濃縮了西京古道最精華的一段路,也是保存的最為完好的一段。這段古道是從懸崖邊上的一座石山中完全用人工開鑿出如樓梯般拾級而上的石級路。在砂岩山體上開鑿出來的石級,經2000多年的人來馬踏被磨得十分光滑。梯雲嶺最陡峭處約為70度仰角,道旁就是一座深約百米的懸崖。在山腳往上仰望時,宛如一架“天梯”斜靠在懸崖上。險峻的山體被開鑿成了長100多米,共200多級的石級,讓人可以步步緩攀至山巅。
蔔瑜攝
經千百年的人行馬踏,許多石級的腳踏處都已經嚴重磨損,最深的下陷處有的深達20多厘米。經過春雨的潤滋的石階上,經千百年風雨剝蝕一道道鑿痕至今仍力透石背,仿佛在紀念着每一個曾在這裡駐足停留過的人們。
沿古道一路北上,路邊最常見的就是各式各樣的明清時期古亭。乳源資深文史專家許化鵬說:“西京古道是古代嶺南的交通要道,無論晝夜寒暑,來往客商不絕于路,且路途之中又無歇息之所,來往者哀歎‘過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涼,受冬霜之觱烈’。明清之際,各地鄉民紛紛在古道沿途修建涼亭,幾乎每隔五裡就有一亭,行人‘自此風雨驟來有所避,患炎熱汗下亦可納涼,從而構成了獨特的古亭文化。”
許化鵬認為:“古道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沿途村莊密集,古橋梁,古涼亭,古村宅民居今仍曆曆在目,構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式的景觀長卷。”
周邊古村推介
大橋鎮新書房村觀瀾書院
林遙軒攝
位于乳源大橋鎮新書房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約1500平方米。四進四合院布局,青磚木結構。一進拱秀門,二進觀瀾門,三進明德堂,四進資深堂;有三個院墀,其中之一為芸香院。因當年書院坐落在大橋河畔,正門前方一覽滔滔奔流、波瀾起伏的大橋河水,故取名“觀瀾”。觀瀾書院于2005年8月公布為乳源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邊景點推介
● 雲門寺
蔡明清攝
位于粵北乳源城東北6公裡的雲門山下,公元923年由雲門宗始祖六祖惠能九傳弟子文偃禅師所建,位于乳源縣城北面6公裡的慈雲峰下,是我國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也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雲門寺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整座建築物莊嚴雅靜,風格獨特,寺廟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廳堂樓等共180餘處連成一體。寺内保留着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
位于乳源縣境内的西南部,整個濕地公園東西垂直長約為10公裡,南北垂直寬約為18.7公裡,規劃總面積為6283.7公頃,以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森林組成的複合濕地生态系統為主體,在中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南水湖湖形呈帶狀,水面浩瀚,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中有12個島嶼,如12塊翡翠鑲嵌在南水湖上。遨遊其間,賞心悅目之餘,又可舒懷解憂,是人們回歸自然,親山近水的好地方。
● 廣東大峽谷
位于乳源大布鎮,峽谷長達15千米,深300多米,屬石英砂岩。原來大峽谷所在地隻是山溝中的小盆地,由于受到燕山運動的影響,令地殼随地塊擡升的擴張力,而使部分地塊張裂下陷形成裂谷。
【西京古道推薦遊覽路線】
路線1:
紅豆杉森林公園→西京古道五裡橋段→大橋鎮古民居→通濟橋→觀瀾書院→藍山源嶺南東方溫泉酒店
路線2:
雲門寺 → 雲門山 → 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 → 廣東大峽谷
乳源美食推介
西京古道所在的乳源是世界過山瑤之鄉,瑤族美食煥發異彩。同時,這裡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美食獨特而讓人念念不忘。主要的特色美食包括:石韭菜炒瑤山煙熏肉、乳源大布腐竹、乳源鹹香鴨、紫蘇炒山坑螺、大布燈盞糍、柴火煮石頭豬全宴、芋頭悶鴨、糍粑、瑤爽酒等。
梅關古道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初春的黃昏,走在通貫南北的南雄梅關古道上,芳草萋萋,梅樹青青,讓人不由自主地輕聲哼起了這首曲子。黃昏遊人漸少的古道,碧綠苔痕中總有一塊塊灰白的石塊頑強地探出頭來,映射出金黃的光,似乎正努力不讓歲月的滄桑,淹沒繁華的“大道通衢”榮光。
梅關,古稱秦關,自秦漢以來,便是當時溝通中原與嶺南、貫通珠江與長江兩大水系的五條最主要通道道之一。“嶺南第一名相”張九齡,從粵北進京趕考,隻見往返梅嶺兩向的伕力多如過江之鲫,有人扛着沉重的絲綢、茶葉、瓷器南下,也有人挑着珍貴的香料、象牙、犀角北上。可梅嶺兩側山陡路窄,“人苦峻極”,難如登天。張九齡感慨不已,許願他日若遂青雲志,定将險阻變通途。
如今漫步于這條悠長的古道上,昔日不絕于耳的馬幫鈴铛、挑夫号子已然沉寂。關樓南門那一對曾經豔紅的“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的對聯,也然斑駁。唯有一條越發蒼勁的古道猶如蒼龍般,遊走于茫茫梅林竹海間,橫貫粵贛兩地連。
烏迳古道
造就“中原南遷第一鎮”的千年繁華
實際上,在南雄還深藏着一條更為久遠,卻鮮為人知的古道。在新田村旁邊,猶如蒼龍一般的烏迳古道已漸淹沒于金色的大地之中。這是一條僅次于梅關古道、貫通南北、連接江南而達閩西、水陸聯運的交通要道。據史料記載,在古代,烏迳路的開辟早于梅關古道,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古道之一。張九齡奉诏開鑿大餘嶺後,來往于嶺南與中原的客商多經梅關古道,但通過烏迳官道的人車仍十分繁忙。
曆代南來北往的貨物自北江入浈江,沿浈江上遊的昌水直達烏迳新田,經烏迳路到達江西信豐九渡水碼頭,由碼頭轉水路直達萬裡之外。正是因為交通的發達,浈昌河畔的新田村逐步變成了商貿繁榮的小圩鎮。至明嘉靖年間,新田沿岸有鹽店、牙行200多間,來往的馬車每天約有100輛,烏迳河下有木帆船500多艘,有“日屯萬擔米,夜行百隻船”之說。一直到清末,烏迳古道仍在使用。
烏迳古道的繁榮鑄就了烏迳鎮的興旺。該鎮在珠玑巷聞名于世之前,就已是一個重要的交通和商貿繁榮的通道。烏迳鎮與梅關古道、珠玑古巷同樣是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接點,但比後者曆史還要悠久。在曆史上,烏迳鎮有“中原南遷第一鎮”之說,而烏迳鎮最古老的村落新田村卻有遷徙南雄第一村之稱,自西晉建村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之久。
【梅關-烏迳古驿道重點線路精華段】
● 起點為珠玑鎮聰輩虎踞橋,途徑珠玑古巷、鳳凰橋、208鄉道、裡東古街、靈潭驿站、角灣村、中站古村、泰源村、梅嶺村、梅關古道景區,終點為梅關關樓,全長為24公裡。
沿途景點
● 珠玑古巷
童銅韶 張偉 楊純 攝
珠玑古巷作為嶺南交通要道上的重鎮,因中原先民多次經此南遷而曾盛極一時。近年來,珠三角及海内外的珠玑巷後裔絡繹不絕地歸來尋根問祖。如今,珠玑巷更被稱為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粵人故裡”、“廣東最美的街區”,巷内有古樓、古塔、古榕、古橋,以及南遷各姓氏的宗祠等。
●靈潭村(鴛鴦圍)
據史料載:靈潭村内于清代鹹豐年間毗鄰建2橢圓小石圍,青磚結構。7500平米,超過200間房。圍内分前圍和後圍,内住劉、董、黃等多姓村民。最初建圍因人少姓寡,周邊難有百姓入住,故加建一圍,二圍緊密恰似一對多情鴛鴦,故稱“鴛鴦圍”,為南雄市少有圍屋。鴛鴦圍至今仍屹立村口。
● 26處景點累串如珠
曾賀茜攝
珠玑古巷、梅關關樓與古道、珠玑古巷門樓、珠玑石塔、珠玑劉氏宗祠、珠玑雷氏宗祠、裡東古戲台、裡東上街圍樓、裡東墟老店鋪、靈潭鴛鴦圍、靈潭街圍樓、恒豐村圍樓、恒豐村紅軍标語、中站圍樓、中站徐氏宗祠、中站古城牆、下馬碑廊、接嶺橋、梅關刻碑、驷馬橋、雙龍橋、虎踞橋、“辂南指一”門樓、仁村均豐陂頭、衣缽亭、來雁亭。
周邊古村推介
走進新田村,青磚瓦房鱗次栉比,各色古老庭院台閣數不勝數,唐、宋、元、明、清5朝建築散布村中。其曆史與宗祠文化遠比現有珠玑巷更古老、豐富。這個古村落是古代中原人在南雄的第一個聚居地,又是當年的名門望族,許多古老的風物民情仍曆曆在目。
南雄美食
梅嶺鵝王、酸筍鴨、鄉村魚、釀豆腐 ,南雄菜屬客家菜系,但因南雄毗鄰江西、湖南,菜式更多地沾染了“辣”的喜好,甚至有“湖南人不怕辣,南雄人怕不辣”的豪言壯語。
其他古村推介
張永林攝
應山古村:始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至今已有600年曆史。因昔日南北走向的樂宜古道和東西走向的湖廣古道在村口重合,從而成為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驿站。
石塘古村:是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曆史悠久、古建築規模龐大而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從明朝洪武年間李可求從福建移居石塘古村到現在,石塘建村已有600多年曆史。堆花米酒的香氣從小巷深處蔓延開來,這是石塘古村特有的美味記憶。漫步在石塘古街上,一邊邂逅随處可見的老宅或古迹,一邊感受濃郁古樸的風土人情,時光仿佛也慢了下來。
朱家強攝
牛鼻村:位于仁化丹霞山腹地,東北為丹霞山,東南為韶石山,西面為大石山,站在江邊望着牛鼻村,美麗清秀的山和清明澄澈的水帶給人無盡的的享受。
恩村:在彎彎的錦江河畔,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古村——恩村。在那仿佛水墨畫般的風景下,掩映着鮮為人知的往事、經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江南第一世家”,900多年間共走出了26位進士。這些曾經顯赫的恩村人,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恪守着“耕讀興家”的祖訓,延續着數百年的文化傳統氛圍。
張寒衣攝
夏富古村:每一篇描述夏富的文章,都會用到這樣的詩句:“煙岚雲霧浮仙山,錦水江灣繞田園,夏富風光稱獨好,漁樵禾稼勝桃源。”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讓夏富村頗富名氣,地處世界自然遺産地丹霞山景區和“大丹霞中心區域,糧米豐足,特産豐富。依舊保留許多傳統建築的原貌,一代傳一代的民俗活動也證明了夏富古村的文化底蘊。
統籌:劉炎生
文:蔔瑜、梁傑靈、沈明禮
圖:韶關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署名除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